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1 (1700-1725).djvu/13

此页尚未校对

師儒 。賈氏曰:「《文王世子》云:『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以其教樂在瞽宗,故祭樂祖還在瞽宗 。」 王昭禹曰:「古人於田則祭田祖,於馬則祭先牧,於飲食則祭先食,於養老則祭先老,皆以示其不忘本也。又況以道德而教者,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所以示其不忘於所教歟 ?」 呂氏曰:「祭於瞽宗,不特是明尊師敬長之義」 ,亦是當時有道德者教之入人也深,設教有如時雨之化,人自不能忘。「祭於瞽宗」 ,亦是因人心之不忘,與身沒教已盡者不同。

「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呂氏曰:「此所謂教之條目,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是樂之物而已。樂之德,非有道有德者不能知之。中和祗庸孝友,所謂樂德也。禮以教中,樂以教和,何故兼中言之?樂雖主在和,無相奪倫,豈不是中?且如乾固是剛,坤固是柔,然坤至柔,而動也剛,乾坤何嘗做兩段?須於樂上見得中和不可相離,然又不可渾然無別。」 如《坤》固是至柔而動也剛,又須當知「乾主乎剛,《坤》主乎柔。」 舊以中為忠,才改一字,便看不得中和分明。一個「中」 字,其義無窮。祗敬之謂庸,流通日用常行之謂孝友,見於事親從兄之間者,皆所謂樂之德。論中和固是樂之本,所謂祗庸、孝友,就樂中說其端,亦可見一個節奏各有條理,使之肅然祗敬。「祗」 之端,條暢流通;「庸」 之端,《易》直子諒之心,使人事親從兄之際,油然而生孝友之端,此謂樂之德 。易氏曰:「德一而已,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和,即中和而體之以至誠謂之祗;即至誠而達於日用常行謂之庸」 ;庸,用無不通之謂。由是推之於事親從兄之際,謂之孝友,此古聖賢踐履之實行,《大司樂》乃以為教國子之樂德者,猶孟子謂樂之實 。鄭鍔曰:「教萬民以六德,曰知、仁、聖、義、中、和;六行曰孝、友、睦、婣、任、恤。」 獨教國子,則取六德之下、取六行之上者而教之,至祗庸二德,則萬民無預焉。蓋教民之道,責以六德,或不責其行;責以六行,或不責其德。國子德行欲其兩全,故成之以樂,謂之《樂德》。六德之下者能之,其上可知;六行之首者能之,其下亦可知。「祗庸」 ,所以進乎德行,惟祗則於德行不敢忽,惟庸則於德行不敢輟。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鄭節卿曰:「《樂語》非特詔樂者歌詩章,凡是教導言語之間,以樂教之,便謂之樂;語樂之理見於言語之間,便是感發人處謂之興;託物引類,感發興起謂之道;從容和緩,中和教導之意謂之諷,所謂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頌;抑揚高下,使自得之,相酬酢謂之語,獨自說謂之言;獨說是教者自言,學者無所答問 。」 鄭鍔曰:「興如詩人之興,因物以感發其心之所欲言者 。」 鄭康成曰:「以善物喻善事。」 鄭鍔曰:「道如撢人,所謂道國之政事之道,事有隱意,則以言而導達之 。」 鄭康成曰:「言古以剴今。」 王氏曰:「直道其事 。」 呂氏曰:「道者,從容和緩,中和教導之意 。」 鄭鍔曰:「諷如諷諫之諷,微言以寓意。」

王氏曰:「諷以動之 。」 鄭鍔曰:「誦,如誦《詩》之誦颺。」

「古人之言而告之 。」 王氏曰:「誦人之言 。」 鄭鍔曰:「食不語,寢不言,則言語異矣。自言其己心之所蘊者曰言,以言而與人應答則曰語 。」 又曰「國子。」 他時公卿大夫則奉命周旋,出入專對之人,故以樂而教之語,則出言之際和而不暴矣 。黃氏曰:「《詩》之所以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可以興,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蓋發於中」 和、祗庸、孝友,故謂之《樂。語》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易》。」 氏曰:「此六者使之涵泳浸漬,自然感發,而中和、祇庸、孝友之念有不可禦者。」 與后夔《典樂》所謂「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同意。

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 武》。

呂氏曰:「樂舞所以舒其情性 。」 王昭禹曰:「舞有大小者,蓋古之教國子,十三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則樂師所教者小子也;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則大司樂之所教成人也 。」 鄭鍔曰:「國子者,將使之奉祭祀、待賓客,揖遜升降以行禮者,容儀之際,尤不可不中節,故以樂而教之。舞黃帝之樂,名曰《雲門》」 、《大卷》,言德能覆物,物由之以出,如門卷聚也。又言其明民共財,使有族類之聚也。堯之樂名曰《咸池》,《咸》言其德之感民,池言其潤澤之久。《大㲈》,舜樂,以其繼堯而治,故曰㲈《大夏》,禹樂,以其治水之功大,故曰《夏大濩》,湯樂,以能護民也;《大武》,武王樂,以武定天下也。以樂而教之舞,形容六聖之德,則舞應樂節而可觀矣 。陳祥道曰:「雲為天之氣門者,萬物之所資以出入者 。」 鄭康成曰:「堯能殫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 又曰:「禹治水敷土,言其德能大中國 。」 李嘉會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