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1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危事,聖人不敢輕也 。《易》氏曰:「占軍旅之勝者,無過於天時。太史抱天時,與大師同車,亦以同律之,所聽者可信不誣故耳。」

大喪,「帥瞽而廞,作柩諡。」

王昭禹曰:「死則陳儀物於庭,序以興觀者。欽則謂之廞,考列其德行而誄之以言,則謂之諡。於大喪之廞,則帥瞽而作柩,諡以瞽掌樂,王德成於樂,諡則成德之名也 。」 鄭康成曰:「廞,興也。興言王之行,謂諷誦其治功之詩。」

凡國之《瞽矇》正焉。

鄭康成曰:「從大師之政教 。」 李嘉會曰:「國之瞽已不屬樂師者,亦以正於大師,不使淫邪之入人聽也。」

《小師》:「掌教鼓、鞀柷、敔塤、簫、管、弦歌。」

鄭康成曰:「教,教瞽矇也 。」 黃氏曰:「鼓鞀皆教眡瞭柷,敔塤、簫、管、弦、歌皆教瞽矇,鞀亦教瞽矇 。」 鄭鍔曰:「此言鼓,如《孟子》所謂今王鼓樂於此之鼓,《瞽矇》受教於小師。其所播者鞀也、柷也、敔也、塤也、簫也、管也、弦也、歌也。」 而不言鼓,則知此鼓為鼓樂之鼓矣。鄭謂「出音曰鼓」 是也 。鄭康成曰:「鞀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 擊 。鄭司農曰:「柷如漆筩,中有椎。敔,木虎也 。」 項氏曰:「柷以合樂 。」 鄭鍔曰:「敔如伏虎,背上有七十二鉏。鋙所以止樂 。」 聶崇義曰:「塤,燒土為之,大如鴈卵,謂之雅塤。」 郭璞《爾雅注》云:「大如鵝子,銳,上平底,形如稱錘,六孔;小者如雞子,謂之頌塤。六孔,上一,前三,後二。」 又笙師掌吹塤。《世本》云:「暴辛公作塤,圍五寸半」 ,長三寸四分。鄭康成曰:「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飴餳之所吹者。」 賈氏曰:「《廣雅》云:『簫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有底』。」 《三禮圖》云:「簫長尺四寸。頌簫長尺二寸 。」 《通卦驗注》云:「簫管形象鳥翼,鳥為火,火成數七,生數二,二七一十四。」 簫之長由此 。鄭司農曰:「管如箎,六孔 。」 鄭康成曰:「如篴而小,併兩而吹之。今太子」 樂官有焉 。項氏曰:「弦,琴瑟也。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周天之度,廣六寸,象六合;七弦象七星。瑟長八尺一寸,九九之數,廣一尺八寸,二九也;二十七弦,三九也 。」 鄭康成曰:「歌,依詠詩也 。」 《易氏》曰:有堂上之樂,有堂下之樂,有上下兼用而不可缺者。弦歌用之於堂上鼓鞀塤簫用之於堂下,柷敔則堂上堂下皆用之,以為作止之節。《書》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 「戛擊柷敔。」 用之以節堂上之樂者也。又曰:「下管鞀鼓,合止柷敔。」 用之以節堂下之樂者也。堂上言聲,堂下言器。若大師所言登歌下管,則歌者在上,匏竹在下,此不易之定制。而小師以弦歌列於塤簫之下者,小師所言者,教樂之序;而大師所言者,用樂之序也;

大祭祀,《登歌擊拊》。

胡伸曰:「拊,革鼓也。樂以登歌為貴,凡以詠者,舉堂上之樂 。」 《易氏》曰:「登歌則《瞽矇》,擊拊則小師,大師令其奏而已。」

下管擊應鼓。

鄭康成曰:「應,鼙也。」 應與朄及朔,皆小鼓所用,別,未聞 。賈氏曰:「擊鼓者先擊小,後擊大。故《大射》云:『應鼙在東,朔鼙在北 』。」 黃氏曰:「朔鼙、應鼓,朔鼙所謂朄也 。」 鄭鍔曰:「及下管則擊應鼓,大師令奏鼓朄,小師則擊應鼓,不鼓朄。蓋朄者所以引眾鼓,而應則為眾鼓之應也。」 《周頌》所謂「『應朄縣鼓』,正謂是。」 王昭禹曰:「應鼙為朄鼓之」 和,朄鼓為應鼙之引。朄必有應,應必有朄,互相備也。

徹歌:

鄭康成曰:「於有司徹而歌《雍 》。」 李嘉會曰:「徹歌,無大師之命而自歌者,乃其職也。」

大饗亦如之。

陸氏曰:「《明堂位》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升歌《清廟》,下管象。《文王世子》曰:『天子養老,登歌《清廟》,下管象。《祭統》曰:『大嘗禘,升歌《清廟》,下管象天子之禮康周公,故以賜魯』。仲尼。《燕居》曰:『兩君相見,升歌《清廟》,下管象天子之祭祀,養老、饗諸侯』。諸侯之相見,魯之嘗、禘,皆升歌《下管》,貴人聲也。歌《清廟》,示德也;象管,示事也。小師、大祭祀大饗登歌,而小祭祀小樂事,不登歌,猶小事不興舞也』。」

大喪與廞。

鄭康成曰:「從大師。」

凡小祭祀,小樂事,鼓朄。

鄭康成曰:「如《大師 》。」 黃氏曰:「小祭祀不當擊雷鼓,靈鼓則擊朄舞。師不鼓,四方旱暵之舞是也。」

掌六樂聲音之節與其和。

鄭鍔曰:「六代之樂並作,慮其聲音或失之過,既掌其節,又掌其和。先儒以和為錞于,謂以金錞和鼓。然小師不掌錞于,認一『和』字指為錞于何所據?竊謂當為『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而後和之』之和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