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1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高祖崩,令 沛得以四時歌舞宗廟。

侯,語辭也。兮亦語辭。《詩》曰:「侯其禕。」而《詩》有三兮,故曰「三侯之章。」

按《漢書禮樂志》:「高祖既定天下,過沛,與故人父老相 樂,醉酒歡哀,作《風起之詩》,令沛中僮兒百二十人習 而歌之。至孝惠時,以沛宮為原廟,皆令歌兒習吹以 相和,常以百二十人為員。」

按:《通鑑》,「惠帝四年三月,立原廟。」按史記作五年通鑑作四年

文帝 年造四時之舞

按《漢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禮樂志》,「四時舞者,孝文 所作,以明示天下之安和也。蓋樂己所自作,明有制 也;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 按《藝文志》,孝文時得樂 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

師古曰:「桓譚《新論》云:『竇公年百八十歲,兩目皆盲,文帝奇之,問曰:『何因至此』?對曰:『臣年十三失明,父母哀其不及眾技,教鼓琴,臣導引,無所服餌』』。」

按《宋書樂志》:「漢高祖、文帝各逮其時而為《武德》四時 之舞。」

景帝元年詔以文帝廟為太宗廟奏昭德之舞

按《漢書景帝本紀》:「元年冬十月詔曰:蓋聞古者祖有 功而宗有德,制禮樂各有由。歌者所以發德也,舞者 所以明功也。高廟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惠廟 酎奏《文始》《五行》之舞。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 遠方,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遂群生, 減耆欲,不受獻。罪人不孥,不誅亡罪,不私其利也。除 宮刑,出美人,重絕人之世也。朕既不敏,弗能勝識。此 皆上世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親行之。德厚侔天地, 利澤施四海,靡不獲福。明象乎日月,而廟樂不稱,朕 甚懼焉。其為孝文皇帝廟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然 後祖宗之功德,施於萬世,永永無窮,朕甚嘉之。其與 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禮官具禮儀奏。」丞相臣嘉等奏 曰:「陛下永思《孝道》,主《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 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臣謹議:世功莫大於高皇帝, 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帝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 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天子宜世世獻祖 宗之廟,郡國諸侯宜各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諸 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所獻祖宗之廟,請宣布天 下。」制曰:「可。 按《樂書》,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於樂 府習常隸舊而已。」

按《漢書禮樂志》:「孝景采《武德》舞以為《昭德》,以尊太宗 廟。」

武帝元鼎五年立泰畤於甘泉始郊作郊祀之樂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鼎五年「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 立泰畤於甘泉,天子親郊見。」

按《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 為協律都尉。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 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 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 歌: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元冥》。 又嘗 得神馬渥洼水中,復次以為《太一之歌》。後伐大宛,得 千里馬,名蒲梢,次作以為歌。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 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馬,詩以為 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說。 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當族。」

按《漢書禮樂志》:「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就 乾位也。祭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 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 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 之調,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 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 止集於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數百 人,皆肅然動心焉。 時河間獻王有雅材,亦以為治 道非禮樂不成,因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常存 肄之,歲時以備數,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

按:《郊祀志》:「既滅南越,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

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祀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 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祗可得而禮。」 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 瑟為二十五弦。於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 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絃及空侯瑟自此起。 按《藝 文志》: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 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 遠。 按《河間獻王德傳》,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對 「三雍宮。」 按《兒寬傳》,寬為御史大夫,從東封泰山還, 登明堂上壽曰:「陛下祖立明堂辟雍,宗祀泰山,六律 五聲,幽贊聖意,神樂四合,各有方象,以承嘉祀,為萬 世則。」 按《李延年傳》,延年善歌,為新變聲。「上方」興天 地諸祠,欲造樂,令司馬相如等作詩頌,延年輒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