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1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律間竽,或撞黃鍾之鍾,或擊黃鍾之磬,或鼓黃鍾之 瑟。軫間九尺,二十五弦,宮處於中,左右為商、徵、角、羽, 或擊黃鍾之鼓。先之三日,太史謁之。至日,夏時四,孟 冬則四仲,其氣至焉。先氣至五刻,太史令與八能之 士入自端門就位,乘輿親御臨軒,安體靜居以聽之。」 《正德》立命八能士以次行事,間音以竽,八能曰:「諾。」五 音各三十為闋。《正德》曰:「合五音律,先唱五音,並作二 十五闋,皆音以竽。」

《樂葉圖徵》曰:「夫聖人之作樂,不可以自娛也,所以觀得失之效者也。故聖人不取備於一人,必從八能之士。故撞鐘者當知鐘,擊鼓者當知鼓,吹管者當知管,吹竽者當知竽,擊磬者當知磬,鼓琴者當知琴。故八士曰:或調陰陽,或調律曆,或調五音。故撞鐘者以知法度,鼓琴者以知四海,擊磬者以知民事。鐘音調則」君道得,君道得則黃鐘、蕤賓之律應;君道不得則鐘音不調,鐘音不調則黃鐘、蕤賓之律不應。鼓音調則臣道得,臣道得則太簇之律應;管音調則律曆正,律曆正則夷則之律應;磬音調則民道得,民道得則林鐘之律應;竽音調則法度得,法度得則無射之律應;琴音調則「四海合歲氣,百川一合德」,鬼神之道行,祭祀之道得。如此則姑洗之律應,五樂皆得,則應鐘之律應。天地以和氣至則和氣應,和氣不至則天地和氣不應。鐘音調下,臣以法賀主,鼓音調主,以法賀臣,磬音調主以德施於百姓,琴音調主,以德及四海。八能之士,常以日冬至成天文,日夏至成地理,作陰樂以成天文,作陽樂以成地理。

獻帝建安八年迎冬於北郊始備八佾舞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建安八年:「冬十月己巳,公卿初 迎冬於北郊,總章始復備八佾舞。」

《袁紹紀》云:「迎氣北郊,始用八佾。」佾,列也。謂舞者之行列,往因亂廢,今始備之。總章,樂官名,古之安代樂。

按《祭祀志註》,《獻帝起居註》曰:「建安八年,公卿迎氣北 郊,始復用八佾。」《皇覽》曰:「迎禮,春夏秋冬之樂,又順天 道,是故距冬至四十六日,天子迎春於東堂,唱之以 角,舞之以羽翟,此迎春之樂也。自春分數四十六日, 迎夏於南堂,唱之以徵,舞之以鼓𩊠,此迎夏之樂也。 自夏至數四十六日,迎秋於西堂,唱之以商,舞之以」 干戚,此迎秋之樂也。自秋分數四十六日,「迎冬於北 堂,唱之以羽,舞之以干戈」,此迎冬之樂也。

文帝黃初三年改巴渝舞為昭武舞按宋書作黃初二年按魏志文帝本紀不載 按晉書樂志漢高祖自蜀漢將定三秦閬中范因率賨人以從帝為前鋒及定

秦中封,因為閬中侯,復賨人七姓。其俗喜舞,高祖樂 其猛銳,數觀其舞,後使樂人習之。閬中有渝水,因其 所居,故名曰《巴渝舞》。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 歌曲》《安臺本歌曲》《行辭本歌曲》,總四篇。其辭既古,莫 能曉其句度。魏初,乃使軍謀祭酒王粲改創其辭。粲 問巴渝帥李管、种王歌曲意,試使歌聽之,以考校歌 「曲而為之。」改為《矛渝新福歌曲》,《弩渝新福歌曲》,《安臺 新福歌曲》行辭,《新福歌曲》行辭,以述魏德。黃初三年 又改《巴渝舞》曰《昭武舞》。 又按志,「漢自東京大亂,絕 無金石之樂,樂章亡缺,不可復知。及魏武平荊州,獲 漢雅樂郎河南杜夔,能識舊法,以為軍謀祭酒,使創 定雅樂。時又有散騎侍郎鄧靜、尹商,善訓雅樂,歌師 尹胡能歌宗廟郊祀之曲,舞師馮肅、服養曉知先代 諸舞,夔悉總領之。遠詳經籍,近採故事,考會古樂,始 設軒懸鐘磬。而黃初中柴玉、左延年之徒,復以新聲 被寵,改其聲韻。」 又按《杜夔傳》,「舊雅樂四曲:一曰《鹿 鳴》,二曰《騶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聲辭。及太和 中,左延年改夔《騶虞》《伐檀》」、《文王》三曲,更自作聲節。其 名雖存而聲實異,唯因《夔》《鹿鳴》不改易。每正旦大會, 太尉奉璧,群后行禮,東廂雅樂常作者是也。後又改 三篇行禮詩:一曰《於赫篇》,詠武帝,聲節與古《鹿鳴》同; 二曰《巍巍篇》,詠文帝,用延年所改《騶虞》聲;三曰《洋洋 篇》,詠明帝,用延年所改文王聲;四曰復用《鹿鳴》,《鹿鳴》 之聲用而除。《古伐檀》

按《宋書樂志》,「文帝黃初二年,改《巴渝舞》曰《昭武舞》,改 宗廟《安世樂》曰《正世樂》,《嘉至樂》曰《迎靈樂》,《武德樂》曰 《武頌樂》,《昭容樂》曰《昭業樂》,《雲翹舞》曰《鳳翔舞》,《育命舞》 曰《靈應舞》,《武德舞》曰《武頌舞》,《文始舞》曰《大韶舞》,《五行 舞》曰《大武舞》。其眾歌詩多即前代之舊。唯魏國初建, 使王粲改作登歌及《安世巴渝》詩而已。」

明帝景初元年詔定廟樂及舞仍復樂官為太樂作武始咸熙章斌之舞

按《魏志明帝本紀》:景初元年夏六月,有司奏:「武皇帝 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 命,為魏高祖,樂用《咸熙》之舞。帝制作興治,為魏烈祖, 樂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廟,萬世不毀。其餘四廟,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