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睿和皇帝室酌獻請奏《肅雍之舞》:恭惟僖祖明憲 皇帝茂著王公,善修世德。龍蟠大澤,動施雷雨之恩; 鳳舞高岡,上絕雲霓之勢。爰符廣運,式薦鴻名。豆籩 方備於祭儀,干戚雖陳於舞位。僖祖明憲皇帝室酌 獻請奏《章德》之舞:『恭惟義祖翼順皇帝善馭英豪,允 兼文武。雄心莫測,吞七澤於胸中;戎略素深,運三宮 於掌內。蓋有貽孫之慶,遂資啟帝之祥。遺音廣備於 詠歌,盛禮克昭於禋祀。義祖翼順皇帝室酌獻請奏 《善慶》之舞:恭惟慶祖章肅皇帝英華發外,清明在躬。 龍德終潛,莫契飛天之義;龜書不出,孰為受命之符。 大功昔啟於霸圖,景命今鍾於聖緒。遂正居尊之號, 以伸念始之情。仍舉象功,更符章德。慶祖章肅皇帝 室酌獻,請奏《觀成之舞》』。」 七月,太常卿邊蔚上言:「王 者誕膺駿命,光啟皇圖。應天順人之期,時聞有」異;制 禮作樂之道,理亦同歸。所以堯作大章,周為大武,克 表欽明之運,爰形蹈厲之容。歷代而然,舊章斯在。伏 惟皇帝陛下,上承帝祉,下感人心,必修逸禮而秩無 文,執古道而御今有。朱絃寶瑟,將觀清廟之豋歌;方 澤圜丘,欲祀二儀而展禮。爰詔執事,俾易舊章,庶成 《雅》《頌》之聲,仰達神明之德。臣學「窺周、孔,職嗣夷、夔。諧 虞廷之八音,未觀率舞;審姬朝之六奏,微辨象成。輒 變大予以明。」光宅所議改舞名,遠自秦漢,下洎隋唐, 六代之舞不全,四懸之器徒在。陳周之後,唯有《大韶》 《大舞》之曲,歷代相沿,以為二舞。祖孝孫目文舞曰《治 康》,武舞曰《凱安》。貞觀中,復有《功成慶善樂》為《九功舞》, 《秦王破陣樂》為「《七德舞》。近朝多故,舞位虛陳,雖未至 於盡亡,實罕明於述作。俟五兵不試,九序載歌,特委 名臣,重修盛禮,使朱干、玉戚,無差綴兆之容;《大夏》《雲 門》,復振鏗鏘之韻。」臣今沿革止異,名言具修如別。前 朝改祖孝孫所定二舞名,文舞曰《治安之舞》,武舞曰 《振德之舞》。今請改《治安》為《政和之舞》,《振德》為《善勝之 舞》。前朝改貞觀中二舞名,文舞曰《觀象之舞》,武舞曰 《講功之舞》,今請改《觀象》為《崇德之舞》,《講功》為《象成》之 舞。又議「改十二成。在昔周邦,善行古道,奏六代之樂, 則《大章》《大濩》之倫;列九夏之名,乃《皇夏》《肆夏》之類。及 至梁室,為十二雅之樂,唐朝改雅為和,前朝改和為 成,皆用殊時之制。臣今改成為順。十二順樂曲名。」祭 天神奏《禋成》,請改為《昭順之樂》。祭地祇奏《順成》,請改 為《寧順之樂》。祭宗廟奏《裕成》,請改為《肅順之樂》。祭天 地宗廟登歌奏《肅成》,請改為《感順之樂》。皇帝臨軒奏 《政成》,請改為《治順之樂》。王公出入奏《弼成》,請改為《忠 順之樂》。皇帝食舉奏《德成》,請改為《康順之樂》。皇帝受 朝皇后入宮奏《扆成》,「請改為《雍順之樂》。皇太子軒懸 出入奏《裔成》,請改為《溫順之樂》。元日冬至皇帝禮會 登歌奏《慶成》,請改為《禮順之樂》。郊廟俎入奏《騂成》,請 改為《禋順之樂》。皇帝祭享酌獻讀祝及飲福受胙奏 《壽成》,請改為《福順之樂》。」梁武帝改《九夏》為十二雅,以 協陽律陰呂十二管旋相之義,祖孝孫改為十二和, 開元「中乃益三和,前朝去三和,改一雅,臣今以為名, 既異時作,宜稽古今,去其雅,只用《十二順之曲》。」祭孔 宣父、齊太公廟降神奏《師雅》,請同用《禮順之樂》。三公 升殿會訖下階履行,同用《弼成》,請同用《忠順之樂》。享 先農及籍田同用《順成》,請同用《寧順之樂》。正冬仗公 卿入奏,並《忠順之樂》。皇帝坐奏《治順之曲》,皇帝舉爵, 奏《康順之曲》,群臣會畢,降階,奏《忠順之曲》,公卿獻壽, 奏《福順之曲》,公卿出,奏《忠順之曲》,皇帝謁太廟用樂 歌詞,降神用文舞,奏《肅順之曲》,皇帝行,奏《治順之曲》, 豋歌酌獻,奏《感順之曲》,迎俎,奏《禋順之曲》,皇帝飲福, 奏《福順之曲》,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忠順之曲》,武舞 奏《善勝之曲》,徹俎,奏《肅順之曲》,送神,奏《肅順之曲》,皇 帝南郊大禮歌詞,降神用文舞,奏《昭順之曲》,皇帝行, 奏《治順之曲》,豋歌奠玉幣,奏《感順之曲》,迎俎,奏《禋順 之曲》,皇帝初獻,奏《福順之曲》,亞獻同奏《福順之曲》,皇 帝飲福,奏《福順之曲》,送神,文舞出、迎武舞入,奏《忠順 之曲》,武舞奏《善勝之曲》,送神,奏《昭順之曲》。
世宗顯德元年太祖廟室酌獻奏明德之舞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世宗顯 德元年即位,有司上太祖廟室酌獻,奏《明德》之舞。 顯德五年作通禮正樂。」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五年十一月「庚午,作通禮正 樂。」
按《宋史竇儼傳》:顯德元年,儼加集賢殿學士。時世宗 方切於治道,儼上疏曰:「歷代致理,六綱為首:一曰明 禮,禮不明則彝倫不序。二曰崇樂,樂不崇則二儀不 和。故禮有紀若人之衣冠,樂有章若人之喉舌。」世宗 多見聽納。南征還,詔儼正雅樂。儼校鐘磬管籥之數, 辨清濁上下之節,復舉律呂旋相為宮之法,迄今遵 用。所撰《周正樂成》一百二十卷,藏於史閣。
按《冊府元龜》,顯德五年六月,命中書舍人竇儼參詳 太常雅樂。十一月,翰林學士竇儼上疏,論禮樂刑政 之源。其一曰:「請依《唐會要》所分門類,上自五帝,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