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2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習。」上甚悅。舊制,巢笙、和笙每變宮之際,必換義管,然 難於遽易。樂工單仲辛遂改為一定之制,不復旋易, 與諸宮調皆協。又令仲辛誕唱八十四調曲。遂詔補 副樂正,賜袍笏銀帶,自餘皆賜衣帶緡錢,又賜宗諤 等器幣有差。自是樂府制度,頗有倫理。先是,惟天地、 感生帝、宗廟用樂,親祀用宮懸,有司攝事,止用登歌, 自餘大祀,未暇備樂。時既罷兵,垂意典禮,至是詔曰: 「致恭明神,邦國之重事;升薦備樂,方冊之彝章。矧在 尊神,固當嚴奉,舉行舊典,用格明靈。自今諸大祠並 宜用樂,皆同感生帝,六變、八變如《通禮》所載。」 按《李 昉傳》:昉子「宗諤,景德二年召為翰林學士。是秋將郊, 命判太常、太樂、鼓吹二署。先是,樂工率以年勞遷補, 至有抱其器而不知聲者。宗諤素曉音律,遂加審定, 奏斥謬濫者五十人。因修完器具,更署職名,條上利 病二十事,帝省閱而賞歎之。事具《樂志》。又著《樂纂》以 獻,命付史館,自是月再疑習焉。時諸神祠壇多」闕外 壝之制,因深塹列樹以表之,營葺齋室,舊典因以振 起。

按《玉海》,「三年八月辛未朔,詔夏至祭地至祀五帝,凡 十四祭,並用樂。」

大中祥符元年詔太廟徹豆奏歌章定封禪之樂亞終獻皆用登歌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夏四月甲午,詔以 十月有事於泰山。五月癸未,詔離京至封禪以前不 舉樂。所經州縣勿以聲伎來迓 按《樂志》,大中祥符 元年四月,詳定所言,「東封道路稍遠。欲依故事,山上 圜臺及山下封祀壇前俱設豋歌兩架,壇下設二十 架并二舞。其朝覲壇前亦設二十架,更不設熊羆十 二案。」從之。九月,都官員外郎、判太常禮院孫奭上言: 「按禮文,饗太廟終獻降階之後,武舞止。太祝徹豆,《豐 安》之樂作,一成止,然後《理安》之樂作,是謂送神。《論語》 曰:『三家者以雍徹』。又《周禮》樂師職曰:『及徹,帥學士而 歌徹』。鄭元曰:『謂歌《雍》也』。《郊祀錄》載登歌徹豆一章,奏 無射羽。然則宗廟之樂,禮有登歌徹豆,今於終獻降 階之後即作《理安》之樂,誠恐闕失,望依舊禮增用。」詔 判太常寺李宗諤與檢討詳議以聞。宗諤等言:「國初 撰樂章,有徹豆《豐安》曲辭,樂署因循不作,望如奭所 奏。」從之。時以將行封禪,詔改酌獻昊天上帝《禧安》之 樂為《封安》,皇地祇《禧安》之樂為《禪安》,飲福《禧安》之樂 為《祺安》,別製《天書》樂章:《瑞安》《靈文》二曲,每親行禮用 之。又作《醴泉》《神芝》《慶雲》《靈鶴》《瑞木》五曲,施於朝會宴 享,以紀瑞應。十月,真宗親習封禪儀,於崇德殿,睹亞 獻、終獻皆不作樂,因令檢討故事以聞。有司按「《開寶 通禮》,親郊,壇上設登歌,皇帝升降、奠獻、飲福則作樂, 壇下設宮縣、降神、迎俎退,文舞引武舞迎送皇帝則 作亞獻、終獻,升降在退文舞引武舞之間,有司攝事, 不設宮架、二舞,故三獻升降並用登歌。今山上設登 歌,山下設宮縣二舞,其山上圜臺亞獻、終獻,準親祠 例,無用樂之文。」於是特詔亞、終獻並用登歌。 按《禮 志》:「元年十月,有事於泰山,命翰林太常禮院詳定儀 注,皇帝升壇復位,飲福送神樂止,皇帝再升壇省視, 緣祀禮已畢,更不舉樂。省訖降壇。」仍詔山上亞獻、終 獻登歌作樂,自進發至行禮前,並禁音樂。 按《孫奭 傳》,奭以經術進,守道自處,即有所言,未嘗阿附取悅。 大中祥符初,得天書於左承天門,帝將奉迎,召問奭, 奭對曰:「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初,圜丘無外 壝,五郊從祀不設席,尊不施羃。七「祠時饗飲福用一 尊,不設三登,升歌不以《雍》徹,宗廟不備二舞。奭」皆援 古奏正,遂著於禮。事下有司議,不合而止。

按《玉海》,祥將元年正月丙寅,判太常李宗諤上《奉迎 天書》酌獻瑞文樂章。六月己亥,上朝拜《天書瑞文曲》。 丙午,學士院上登歌瑞文樂章二首。壬子,以酌獻上 帝地祇《禧安》之樂為《封安》《禪安》皇帝飲福為《祺安》之 樂,禮畢仍舊。十二月己酉,詔別製天書樂章,又取天 書降及議封禪以來祥瑞尤異者,別撰樂章,以備朝 會、燕饗。太常請「郊祀酌獻,天書用《瑞安曲》,天書升降 用《靈安曲》,朝饗用《醴泉》《神芝》《慶雲》《靈鶴》《瑞木》五曲」,詔 近臣撰詞。

「大中祥符五年,以聖祖降,上親作歌詩,薦於郊廟。」 按《宋史真宗本紀》,五年十月戊子,御製配享樂章并 二舞名,文曰《發祥流慶》,武曰《降真觀德》。 按《樂志》,「五 年聖祖降,有司言按唐太清宮樂章,皆明皇親製,其 崇奉玉皇、聖祖及祖宗配位樂章,並望聖製。」詔可之。 聖製薦獻聖祖文舞曰《發祥流慶之舞》,武舞曰《〈降真 觀德〉之舞》。自是,王清昭應宮、景靈宮親薦皆備樂,用 三十六虡;景靈宮以庭狹,止用二十虡。上又取太宗 所撰《萬國朝天曲》曰《同和之舞》,《平晉曲》曰《定功之舞》, 親作樂辭,奏於郊廟。 大中祥符五年,因鼓工溫用 之請,增龜茲部如教坊,其奉天書及四宮觀皆用之。 有指揮使一人,都知二人,副都知二人,押班三人,應 奉文字一人,監領內侍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