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2 (1700-1725).djvu/45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十六卷目錄

 樂律總部彙考十六

  宋二仁宗天聖四則 明道二則 景祐四則 康定一則 慶曆一則 皇祐四則

  至和一則 嘉祐三則

樂律典第十六卷

樂律總部彙考十六

宋二

仁宗天聖二年禫除初用樂

按《宋史仁宗本紀》,天聖二年八月丙辰朔,宴崇德殿, 初用樂之半。 按《禮志》,仁宗天聖二年既禫除,百官 五表請聽樂,而秋燕用樂之半,詔輔臣曰:「昨日宴宮 中,朕數四上勉皇太后聽樂。」王欽若以聞太后,太后 曰:「自先帝棄天下,吾終身不聽樂,皇帝再三為請,其 可重違乎?」

天聖五年,以孫奭言,正郊廟之舞,後作《甘露》《瑞木》《嘉 禾》之曲。

按《宋史仁宗本紀》:五年十一月辛亥,朝饗景靈宮。壬 子,饗太廟,癸丑,祀天地於圜丘。 按《樂志》:「五年十月, 翰林侍講學士孫奭言,郊廟二舞失序,願下有司考 議。」于是翰林學士承旨劉筠等議曰:「周人奏《清廟》以 祀文王,執競以祀武王,漢高帝、文帝亦各有舞。至唐 有事太廟,每室樂歌異名。蓋帝王功德既殊,舞亦隨 變。屬者。有司不詳舊制,奠獻止豋歌而樂舞不作,其 失明甚。請如舊制,宗廟酌獻復用文舞,皇帝還版位, 文舞退,武舞入。亞獻酌醴已,武舞作,至三獻已奠還 位則止。」蓋廟室各頌功德,故文舞迎神後各奏逐室 之舞。郊祀則降神奏《高安》之曲,文舞已作。及皇帝酌 獻,惟豋歌奏《禧安》之樂,而縣樂舞綴不作,亞獻、終獻 仍用武舞。詔從之。是時,仁宗始大朝會,群臣上壽,作 《甘露》《瑞木》《嘉禾》之曲。 又仁宗洞曉音律,每禁中度 曲,以賜教坊,或命教坊使撰進,凡五十四曲,朝廷多 用之。天聖中,帝嘗問輔臣以古今樂之異同,王曾對 曰:「古樂祀天地、宗廟、社稷、山川、鬼神,而聽者莫不和 悅。今樂則不然,徒娛人耳目而蕩人心志。自昔人君 流連荒亡者,莫不繇此。」帝曰:「朕於聲技,固未嘗留意, 內外宴遊,皆勉強耳。」張知白曰:「陛下盛德,外人豈知 之!願備書《時政記》世,號太常為雅樂,而未施於宴享, 豈以正聲為不美聽哉?夫樂者,樂也,其道雖微妙難 知,至於奏之而使人悅豫和平,則不待知音而後能 也。今太常」樂縣,鐘磬塤箎搏拊之器,與夫舞綴羽籥 干戚之制,類皆倣古。逮振作之,則聽者不知為樂,而 觀者厭焉。古樂豈真若此哉?孔子曰:「惡鄭聲,恐其亂 雅。」亂之云者,似是而非也。《孟子》亦曰:「今樂猶古樂。」而 太常仍與教坊殊絕,何哉?昔李照、胡瑗、阮逸改鑄鐘 磬,處士徐復笑之曰:「聖人寓器以聲,不先求其聲而 更其器,其可用乎?」照瑗逸制作久之,卒無所成。蜀人 房庶亦深訂其非是。因著書論古樂與今樂本末不 遠,其大略以謂:「上古世質,器與聲朴,後世稍變焉。金 石,鐘、磬也,後世易之為方響;絲竹,琴簫也,後世變之 為箏;笛、匏笙也,攢之以斗;塤土也,變而為甌;革,麻料 也,擊而為鼓;木柷敔也,貫之為」板。此八音者於世甚 便,而不達者,指廟樂鎛鐘、鎛、磬、宮軒為正聲,而概謂 夷部、鹵部為淫聲。殊不知大輅起於椎輪,龍艘生於 落葉,其變則然也。古者食以俎豆,後世易以杯盂簟 席以為安,後世更以榻案。使聖人復生,不能舍杯盂 榻案而復俎豆簟席之質也。八音之器,豈異此哉?孔 子曰:「鄭聲淫者」,豈以其器不若古哉?亦疾其聲之變 爾。試使知樂者,由今之器,寄古之聲,去惉懘靡曼,而 歸之中和雅正,則感人心,導和氣,不曰治世之音乎? 然則世所謂雅樂者,未必如古,而教坊所奏,豈盡為 淫聲哉?

按《會要》,「天聖四年撰。《元日御殿》樂章三曲。五年正月 上皇太后壽於會慶殿。」

按《玉海》:天聖五年十月壬午,判太常禮院孫奭言:「郊 廟用樂,未應古制。皇帝酌獻不作文舞,亞獻不作武 舞,但奏登歌之曲,蓋有司失講求。」詔兩制及禮官詳 定。乙未,翰林承旨劉子儀言:「奉詔詳定孫奭所言,郊 廟樂舞之制,國初、咸平以前舊儀,僖祖室奠爵,《大善》 之舞作,以次奏本室之舞。今請宮架奏逐室曲作文」 舞。「舊儀,皇帝還版位,文舞退,武舞入。近制,引亞獻始 進武舞。今請如舊儀,郊祀之舞,迎神奏文,其亞獻、三 獻武舞,請如正禮及舊儀,昭應景靈宮如郊祀之儀, 降神至出廟門,宮架樂作,升降殿壇,至徹豆饌,登歌 樂作。」從之。

天聖八年,召群臣觀瑞穀,作《觀稼樂》。

按《宋史仁宗本紀》:八年八月「丁亥,詔近臣宗室觀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