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2 (1700-1725).djvu/69

此页尚未校对

鐘》,中聲所止。有作於斯,無襲於彼。九九以生,律呂根 柢。維此《景鐘》,非弇非侈。在宋之庭,屹然中峙。天子萬 年,既多受祉。維此景鐘,上帝命爾。其承伊何,以燕翼 子。永言保之,宋樂之始。」 按《劉詵傳》:「詵字應伯,福州 福清人。中進士第,歷莆田主簿,知廬江縣。崇寧中,為 講議司檢討官,進軍器大理丞、大晟府典樂。詵通音 律,嘗上歷代雅樂因革,及宋制作之音,故委以樂事。」 又言:「《周官》大司樂禁淫聲慢聲,蓋孔子所謂放鄭聲 者。今燕樂之音,失於高急,曲調之詞,至於鄙俚,恐不 足以召和氣。宋,火德也,音尚徵,徵調不可闕。臣按古 制,旋十二宮,以七聲得正徵一調,惟陛下裁取。」徽宗 曰:「卿言是也,五聲闕一不可。徵招角招,為君臣相說 之樂,此朕所欲聞而無言者,卿宜為朕典司之。」他日, 禁中出古鐘二,詔執政召詵按於都堂,詵曰:「此與今 太簇大呂聲協。」命取大晟鐘扣之,果應。又曰:「鐘擊之 無餘韻,不如石聲。《詩》所云『依我磬聲』者,言其清而定 也。」復取以合之,聲益諧。

按《玉海》三年十月九日,翰林承旨張康國撰《景鐘銘》。 其序曰:「皇帝踐位之五年,崇寧甲申,攷協鐘律,保合 太和。有魏漢津者,謂宜以身為度。其法始於鼎,鼎變 而為景鐘,度高九尺,植以龍虡,其聲為黃鐘之正,而 律呂由是生焉。鐘成於秋七月癸丑。」

崇寧四年以新樂成,賜名《大晟》,罷舊樂。

按《宋史徽宗本紀》:四年八月甲申,奠九鼎於九成宮, 辛卯,賜新樂名大晟。 按《樂志》:四年七月,鑄帝鼐八 鼎成。八月,大司樂劉昺言,「大朝會宮架舊用十二熊 羆。案金錞、筲鼓、觱篥等,與大樂合奏。今所造大樂,遠 稽古制,不應雜以鄭衛。」詔罷之。又依昺改定二舞各 九成,每三成為一變。執籥秉翟,揚戈持盾,威儀之節, 以象治功。庚寅,樂成,列於崇政殿。有旨先奏舊樂三 闋,曲未終,帝曰:「舊樂如泣」,聲揮止之。既奏新樂,天顏 和豫,百僚稱頌。九月朔,以《鼎樂》成,帝御大慶殿受賀。 是日,初用新樂,太尉率百僚奉觴稱壽。有數鶴從東 北來,飛度廣庭,回翔鳴唳。乃下詔曰:「禮樂之興,百年 於此。然去聖愈遠,遺聲弗存。迺者得隱逸之士於草 茅之賤,獲英莖之器於受命之邦,適時之宜,以身為 度,鑄鼎以起律,因律以制器,按協於庭,八音克諧。昔 堯有《大章》,舜有《大韶》,三代之王,亦各異名。今追千載 而成一代之制,宜賜新樂之名曰《大晟》。朕將薦郊廟, 享鬼神,和萬邦,與天下共之,其舊樂勿用。」先是,端州 上古銅器有樂鐘,驗其款識,乃宋成公時帝以端王 繼大統,故詔言「受命之邦而隱逸之士」,謂漢津也。朝 廷舊以禮樂掌於太常,至是專置大晟府大司樂一 員、典樂二員,並為長貳,大樂令一員,協律郎四員,又 有製撰官,為制甚備。於是禮樂始分為二。

崇寧五年,詔大晟府禮官議頒新樂。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樂志》:「五年九月詔曰:『樂 不作久矣。朕承先志。述而作之。以追先王之緒。建官 分屬。設府庀徒。以成一代之制。二月嘗詔省內外冗 官。大晟府亦併之禮官。夫舜命夔典樂。命伯夷典禮。 禮樂異道。各分所守。豈可同職。其大晟府名可復仍 舊』。」又詔曰:「樂作已久。方薦之郊廟。施於朝廷。而未及 頒之天下。宜令大晟府議頒新樂,使雅正之聲,被於 四海。先降三京四輔,次帥府」

大觀元年詔頒新樂

按,《宋史徽宗本紀》:大觀元年五月「甲午,詔頒新樂於 天下。」

大觀二年,詔劉詵所上徵聲,大晟府同教坊按習。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樂志》:「二年詔曰:『自唐以 來,正聲全失,無徵角之音,五聲不備,豈足以道和而 化俗哉?劉詵所上徵聲,可令大晟府同教坊依譜按 習,仍增徵角二譜,候習熟來上』。」初,進士彭几進《樂書》, 論五音,言「本朝以火德王,而羽音不禁,徵調尚闕。」禮 部員外郎。吳時善其說,建言乞召几至樂府,朝廷從 之。至是,詵亦上徵聲,乃降是詔。

大觀三年,詔「以後學校皆用《雅樂》。」

按《宋史徽宗本紀》,三年五月丙辰,令辟雍宴用雅樂。 六月甲戌朔,詔修樂書。 按《樂志》:三年五月詔:「今學 校所用,不過春秋釋奠,如賜宴辟雍,乃用鄭衛之音, 雜以俳優之戲,非所以示多士。其自今用雅樂。」 大觀四年,有司請感生帝用宮架二舞,是年親制《大 晟樂記》頒天下,凡祭祀皆用之。

按《宋史徽宗本紀》,四年四月己卯,頒樂尺於天下 按《樂志》:四年四月,議禮局言,「國家崇奉感生帝、神州 地祇為大祠,以禧祖、太祖配侑,而有司行事不設宮 架、二舞,殊失所以尊祖侑神作主之意。乞皆用宮架、 二舞。」詔可。六月,詔近選國子生教習二舞,以備祠祀 先聖。本《周官》教國子之制。然士子肄業上庠,頗聞恥 於「樂舞與樂工為伍,坐作進退,蓋古今異時,攷於古 雖有其蹟,施於今未適其宜。其罷習二舞,願習雅樂 者聽。」八月,帝親制《大晟樂記》,命大中大夫劉昺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