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4 (1700-1725).djvu/10

此页尚未校对

夫之喪,去樂卒事。

以加錄卒事即非禮,但當言「去樂」而已,若去籥矣,總言「樂」者,明悉去也。

《穀梁傳》:「君在祭樂之中,聞大夫之喪,則去樂卒事,禮 也。君在祭樂之中,大夫有變,以聞可乎?大夫國體也。 古之人重死,君命無所不通。」

「祭樂」 者,君在廟中,祭作樂,死者不可復生,重莫大焉。是以君雖在祭樂之中,大夫死,以聞可也。

《胡傳》:「禮莫重於當祭,大夫有變而不以聞,則內得盡 其誠敬之心於宗廟,大臣涖事籥入而卒於其所則 如之何。禮雖未之有,可以義起也。有事於宗廟,大臣 涖事籥入而卒於其所,去樂卒事其可也。緣先祖之 心,見大臣之卒必聞樂不樂,緣孝子之心,視已設之 饌必不忍輕徹,故去樂而卒其事可也。」

禮記

《文王世子》

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凡大合樂,必遂養 老。

陳注凡行釋奠之禮,必有合樂之事。若國有凶喪之故,則雖釋奠不合樂也。常事合樂,不行養老之禮。惟《大合樂》之時,人君視學必養老也。

反,「登歌《清廟》」,既歌而語,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幼 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

反,反席也。老更受獻畢,皆立於西階下,東面,令皆反,升就席,乃使樂工登堂,歌《清廟》之詩以樂之也。

下管象,舞《大武》,大合眾以事,達有神,興有德也。正君 臣之位,貴賤之等焉,而上下之義行矣。

下管《象》者,堂下以管奏象舞之曲也。舞《大武》者,庭中舞《大武》之舞也。《象》是文王之舞。《周頌維清》乃象舞之樂歌,《武》則《大武》之樂歌也。《武頌》言「勝殷,遏劉維清」 ,不言征伐,則《象》《武》決非武舞矣。《註疏》以文王、武王之舞皆名為《象》,《維清》《象舞》為文王,下管象為武王,其意蓋謂《清廟》與《管》《象》若皆為文王,不應有上下之別。殊不知古樂歌者在上,匏竹在下,凡以人歌者,皆曰升歌,亦曰登歌;以管奏者皆曰下管。《周禮》大師「帥瞽登歌,下管奏」 樂器。《書》言「下管鞀鼓」 是也。清廟以人歌之,自宜升,象以管奏之,自宜下,凡樂皆有堂上、堂下之奏也。

有司告以樂闋,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養 老幼於東序,終之以仁也。」

闋終也

《郊特牲》

「饗禘有樂,而食嘗無樂」,陰陽之義也。凡飲,養陽氣也; 凡食,養陰氣也,故春禘而秋嘗,春饗孤子,秋食耆老, 其義一也,而食嘗無樂,飲養陽氣也,故有樂;食,養陰 氣也,故無聲。凡聲陽也。

大全長樂陳氏曰:「饗禘以飲為主,飲以天產而養陽氣,故有樂;食、嘗以食為主,食以地產而養陰氣,故無樂。蓋饗、禘以春,食、嘗以秋,春為陽,秋為陰;陽則來而主長,陰則往而主成。故禘之有樂,所以迎來;嘗之無樂,所以送往。」

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樂闋,孔子 屢嘆之。奠酬而工升歌,發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 貴人聲也。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 萬物得。

陳注《肆夏》,樂章名。「卒爵而樂闋」,謂賓至庭而樂作,賓受獻爵拜而樂止,及主人獻君,樂又作,君卒爵而樂止也。「奠酬而工升歌」,謂奠置酬爵之時,樂工升堂而歌,所以發揚主賓之德,故云「發德」也。匏,竹笙也。樂所以發陽道之舒暢,禮所以肅陰道之收斂,一闔一闢而萬事得宜也。

「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蕩其聲,樂三闋,然後出迎牲。 聲音之號,所以詔告於天地之間也。

陳注鬼神在天地間,與陰陽合散同一理,而聲音之感,無間顯幽。故殷人之祭,必先作樂三終,然後出而迎牲於廟門之外。此是欲以此樂之聲音號呼而詔告於兩間,庶幾其聞之而來格、來享也。殷人先求諸陽,凡聲陽也。大全嚴陵方氏曰:「樂之有聲,蓋出於虛,滌蕩之則,存乎其人而已。《樂》三闋者,以陽成於三故也,三闋則樂成矣,然後出迎牲,所以為尚聲歟?聲者樂之象,音者聲之文,聲音之號,雖以求陽為先,然詔告於天地之間,則凡在陰陽之間者無不求也。」

《樂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 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 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陳注聲之辭意相應,自然生清濁高下之變,變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