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4 (1700-1725).djvu/2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三十七卷目錄

 樂律總部彙考三十七

  爾雅釋器纂 釋樂纂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雅樂部 雲韶部 清樂部 鼓吹部 驅儺 熊

  羆部 鼓架部 龜茲部 俗部 歌 舞工 俳優 琵琶 箏 箜篌 笙 笛 觱篥

   五絃 方響 琴 阮咸 羯鼓 鼓 拍板 安公子 黃驄疊 離別難 夜半樂

  雨霖鈴 康老子 文敘子 望江南 楊柳枝 傾杯樂 道調子 傀儡子 別樂識五

  音輪二十八調圖 平聲羽七調 上聲角七調 去聲宮七調 入聲商七調 上平聲調

  宋周密天基聖節排當樂次正月五日

  南渡宮禁典儀賜筵樂次

樂律典第三十七卷

樂律總部彙考三十七

《爾雅》

《釋器纂》

木謂之「虡。」

懸鐘磬之木植者名「虡。」

旄謂之藣。

《旄牛尾》,一名「藣」,舞者所執也。

《釋樂纂》

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

皆五音之別名,其義未詳。

徒鼓瑟謂之步,徒吹謂之和,徒歌謂之謠,徒擊鼓謂 之咢,徒鼓鍾謂之脩,徒鼓磬謂之寋

徒,獨作之也。《脩》寋未見義所出。凡八音備作曰「樂」,一音獨作,不得樂名,故此辨其異名也。

和樂謂之節。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謂之和樂。樂和則應節。一云節,樂器名,謂相也。《樂記》云:「治亂以相。」鄭注云:「相即拊也,亦以節樂。拊者,以韋為表,裝之以糠糠,一名相,因以名焉。」言治理奏樂之時,擊拊以輔相於樂而為節也。既以柷作樂,以敔止樂,故以節為和樂,義亦通也。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

雅樂部

「宮懸四面」,天子樂也。「軒懸三面」,諸侯樂也。「判懸二面」, 大夫樂也。「特懸一面」,士樂也。「宮懸四面」,每面五架。架 即簨簴也。其上安金銅仰陽,以鷺鷥、孔雀羽裝之,兩 面綴以流蘇,以綵翠絲紱為之也。十二律上鐘九乳, 依月排之。每面石磬及編鐘各一架,每架列鐘十二 所,亦依律編之。四角安鼓四座:一曰「應鼓。」四旁有兩小鼓為朄 鼓也二曰腰鼓,三曰警鼓,四曰雷鼓,皆彩畫,上各安寶 輪,以珠翠裝之。樂即有簫、笙、竽、塤、箎、籥、跋膝、琴、瑟、筑、 捋,竽形似小鐘,以手捋之即鳴也。次有登歌,皆奏法 曲。近代內宴,即全不用法樂也。郊天及諸壇祭祀,即 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凡奏曲登歌,先引諸樂逐之。 其樂工皆戴平幘,衣,緋大袖,每色十二,在樂懸內。已 上謂之「坐部伎。」《八佾舞》則六十四人,文武各半,皆著 畫幘,俱在樂懸之北。文舞居東,手執翟,狀如鳳毛;武 舞居西,手執戚。文衣長大,武衣短小。其鐘師及磬師, 登歌、八佾舞并諸色舞,通謂之「立部伎。」《柷敔》樂懸既 陳,太常卿押樂,在樂懸之北面。太樂令、鼓吹令俱在 太常卿之後。太樂在東,鼓吹居西,協律郎二人,皆執 翬竿,亦用彩翠裝之。一人在殿上,翬竿倒,殿下亦倒, 遂奏樂。協律郎皆綠衣大袖,戴冠。

雲韶樂

用玉磬四架,樂即有琴、瑟、筑、簫、箎、籥、跋膝、笙、竽、登歌、 拍板。樂分堂上、堂下。登歌四人,在堂下坐。舞童五人, 衣繡衣,各執金蓮花。引舞者金蓮,如仙家行道者也。 舞在階下,設錦筵,宮中有《雲韶院》。

清樂部

樂即有琴瑟雲和箏,其頭像雲笙竽,箏簫方響,箎跋 膝拍板戲,即有《弄賈大獵兒》也。

鼓吹部

即有鹵簿鉦鼓及角樂,用絃、鞀、笳、簫,又即用《哀笳》,以 羊角為管,蘆為頭也。警鼓二人,執朱幡,引樂,衣文戴 冠。已上樂人皆騎馬,樂即謂之騎吹,俗樂亦有騎吹 也。天子鹵簿,用《大全》仗鼓一百二十面,金鉦七十面。 郊天、謁廟吉禮,即衣雲花黃衣,鼓四,鉦二。下山陵凶 禮,即衣雲花白衣,鼓二,鉦二。下冊太后、皇后及太子, 用鼓七十面,金鉦四十面,謂之「小全仗。」公主出降及 冊三公并祔廟禮葬,並用大半仗,鼓四十面,鉦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