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4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之太師掌六律、六同、五聲、八音以為樂,而必教以六 詩,曰:風、賦、比、《興》《雅》《頌》是也。瞽矇掌鞀、鼓、柷、敔、簫、管則 必諷誦;《詩》掌九德、六詩之歌,以役太師,此則詩之所 以為樂也。太師曰:「大祭祀帥瞽而登歌」,此登歌之有 詩也。「鐘師則以鐘鼓奏《九夏》」,此鐘鼓之有詩也。「籥章 則掌龡豳詩、《豳雅》《豳頌》」,此龡籥之有詩也。「祭祀則王 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是祭樂 有詩也。「大射則王以《騶虞》為節,諸侯《貍首》,大夫《采蘋》, 士采蘩」,是射樂有詩也。凡樂儀「行以《肆夏》,趨以《采薺》, 車亦如之」,是車行有詩也。學士歌徹,則徹樂亦有詩。 「軍獻凱歌」,則凱樂亦有詩。「四裔聲歌」,則裔樂亦有詩。 至如大司樂奏六律,則歌大呂、歌應鐘、歌南呂、歌函 鐘、歌小呂、歌夾鐘,是十二律皆有詩歌也。古人以詩 為樂,隨寓皆有。由今觀之,《樂節》四詩,《騶虞》《采蘋》《采蘩》 猶可考,獨《貍首》一篇不全。《夏詩》九章,《時邁》《執競》《思》文 尚未泯,而《王夏》五章已亡,則是詩缺而樂與之俱缺 矣。豳!《詩》有《雅》《頌》,先儒以七月一詩析為三體,說者以 為非是,毋乃《豳》《雅》《豳》《頌》亦有不存者乎?九德之歌,大 司樂奏之,《瞽矇》掌之;此舜九功之歌,今不載經傳,則 詩之亡亦久矣。吁!詩存則古樂傳,詩亡則古樂廢。今 不以「樂詩不存」為憾,而徒以樂書不傳為恨,豈先王 作樂之本哉?昔者季札請觀《周禮》,為之歌《二南》、國風、 《雅》《頌》,季札得以因詩而知樂。使其詩不存,則周樂豈 有可觀者乎?迨至孔子之時,摯干、繚缺、陽襄、方叔等 輩,類皆踰河蹈海以避亂,其樂已不可考。孔子自衛 反魯,而能使樂得其正,亦以《雅》《頌》之詩尚存故也。故 嘗謂杞宋之文獻不足,雖孔子不能證夏殷之禮;《易 象》《春秋》尚在魯,則雖韓宣子可以識《周禮》之猶存。向 使古詩尚存,萬世而下豈不復見《周禮》之正乎雖然, 古詩雖亡,三百篇無恙也,而古樂亦無傳,何邪?吁!此 又不善用詩者之咎。以漢之詩而使李延年協音律; 以唐之歌而使呂才被管絃,果足謂之詩乎?誠能因 《三百篇》以為樂,則今樂豈不由古樂,奈人之不用何?

明性理大全

論樂

程子曰:「《樂》隨風氣至《韶》則極備,若堯之洪水方割,四 凶未去,和有未至也。至舜以聖繼聖,治之極,和之至, 故《韶》為備。」

先王之樂,必須律以考其聲。今律既不可求,人耳又 不可全信,正惟此為難求。中聲須得律,律不得,則中 聲無由見。律者,自然之數,至如今之度量權衡,亦非 正也。今之法,且以為準則可,非如古法也。此等物,雖 出於自然,亦須人為之。但古人為之,得其自然,至於 規矩,則極盡天下之方圓。

張子曰:「古樂不可見,蓋為今人求古樂太深,始以古 樂為不可知,只以《虞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 聲求之,得樂之意蓋盡於是。詩只是言志,歌只是永 其言而已,只要轉其聲,令人可聽。今日歌者亦以轉 聲而不變字為善。歌長言後,卻要入於律,律則知音 者知之,知此聲入得何律。古樂所以養人德性中和』」 之氣。後之言樂者止以求哀,故晉平公曰:「音無哀於 此乎?」哀則正以感人不善之心。歌亦不可以太高,亦 不可以太下。太高則入於噍殺,太下則入於嘽緩。蓋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

聲音之道,與天地同和與政通,蠶吐絲而商絃絕,正 與天地相應。方蠶吐絲,木之氣極盛之時,商金之氣 衰。如言律中太簇,律中林鍾,於此盛則彼必衰,方春 木當盛,卻金氣不衰,便是不和,不與天地之氣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