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4 (1700-1725).djvu/33

此页尚未校对

聞《韶》,識虞舜之德;季札聽絃,知眾國之風。斯已然之 事,先賢所不疑也。今子獨以為聲無哀樂,其理何居? 若有嘉訊,今請聞其說。」主人應之曰:「斯義久滯,莫肯」 拯救,故念歷世濫於名實,今蒙《啟道》,將言其一隅焉。 夫天地合德,萬物貴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為 五色,發為五音。音聲之作,其猶臭味,在於天地之間, 其善與不善,雖遭遇濁亂,其體自若而不變也。豈以 愛憎易操,哀樂改度哉。及宮商集化,聲音克諧,此人 心至願,情欲之所鍾。古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極,因 其所用,每為之節,使哀不至傷,樂不至淫,斯其大較 也。然《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哀云哀云,哭泣云乎哉!」 因茲而言,玉帛非禮敬之實,歌舞非悲哀之主也。何 以明之?夫殊方異俗,歌哭不同,使錯而用之,或聞哭 而歡,或聽歌而感,然而哀樂之情均也。今用均一之 情,而發萬殊之聲,斯非音聲之無常哉?然聲音和比, 感人之最深者也。「勞者歌其事,樂者舞其功。」夫內有 悲痛之心,則激切哀言,言比成詩,聲比成音,雜而詠 之,聚而聽之,心動於和聲,情感於苦言,嗟歎未絕而 泣涕流漣矣。夫哀心藏於苦心之內,遇和聲而後發, 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無象 之和聲,其所覺悟,惟哀而已,豈復知吹萬不同,而使 其自已哉?風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國史明政教之 得失,審《國風》之盛衰,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故曰:「亡國 之音,哀以思也。」夫喜、怒、哀、樂、愛、憎、慚、懼,凡此八者,生 民所以接物傳情,區別有屬而不可溢者也。夫味以 甘苦為稱,今以甲賢而心愛,以乙愚而情憎,則愛憎 宜屬我,而賢愚宜屬彼也。可以我愛而謂之「愛人,我 憎而謂之憎人,所喜則謂之喜味,所怒則謂之怒味 哉?」由此言之,則內外殊用,彼我異名,聲音自當以善 惡為主,則無關於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則無係於 聲音。名實俱去,則畫然可見矣。且季子在魯,採《詩》觀 《禮》,以別《風》《雅》,豈徒任聲以決臧否哉!又仲尼聞《韶》,歎 其一致,是以咨嗟,何必因聲以知虞舜之德,然後歎 美耶?今麤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秦客難》曰:「八方 異俗,歌哭萬殊,然其哀樂之情,不得不見也。」夫心動 於中而聲出於心,雖託之以他音,寄之於餘聲,善聽 察者,要自覺之,不使得過也。昔伯牙理琴而鍾子知 其所志,隸「人擊磬而子產識其心哀,魯人晨哭而顏 淵審其生離。」夫數子者,豈復假智於常音,借驗於曲 度哉?心戚者則形為之動,情悲者則聲為之哀,此自 然相應,不可得逃,惟神明者能精之耳。夫能者不以 聲眾為難,不能者不以聲寡為易。今不可以未遇善 聽而謂之聲無可察之理,見方俗之多變,而謂聲音 無哀樂也。又云:「賢不宜言愛,愚不宜言憎」,然則有賢 然後愛生,有愚然後憎成,但不當共其名耳。哀樂之 作,亦有由而然,此為聲使我哀,音使我樂也。苟哀樂 由聲,更為有實,何得名實俱去耶?又云:「季子採詩觀 禮,以別《風》《雅》,仲尼歎《韶》音之一致,是以咨嗟。」是何言 歟!且師襄奉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師涓進曲,而子 野識亡國之音,寧復講《詩》而後下言,習《禮》然後立評 哉?斯皆神妙獨見,不待留聞積日,而已綜其吉凶矣。 是以前史以為美談。今子以區區之近知,齊所見而 為限,無乃誣前賢之識微,負夫子之妙察耶?」主人答 曰:「《難》云:雖歌哭萬殊,善聽察者要自覺之。不假智於 常音,不借驗於」曲度,鍾子之徒云云是也。此為心悲 者雖談笑鼓舞,情歡者雖拊膺咨嗟,猶不能御外形 以自匿。誑察者於疑似也。以為就令聲音之無常,猶 謂當有哀樂耳。又曰:「季子聽聲,以知眾國之風;師襄 奉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案如所云,此為文王之功 德與風俗之盛衰,皆可象之於聲音。聲之輕重,可移 於後世,襄涓之巧能得之於將來。若然者,三皇五帝 可不絕於今日,何獨數事哉?若此果然也,則文王之 操有常度,《韶》《武》之音有定數,不可雜以他變。操以餘 聲也,則向所謂「聲音之無常,鍾子之觸類」,於是乎躓 矣。若聲音無鍾子觸類,其果然耶?則仲尼之識微,季 札之善聽,固亦誣矣。此皆俗儒妄記,欲神其事而追 為耳。欲令天下惑聲音之道,不言理自盡此,而惟使 神妙難知,恨不遇奇聽於當時。慕古人而自歎,所以 大罔後生也。夫推類辨物,當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 定然後借古義以明之耳。今未得之於心,而多恃前 言以為談證,自此以往,恐巧歷不能紀。又《難》云:「哀樂 之作,猶愛憎之由。賢愚。」此為聲使我哀,而音使我樂, 苟哀樂由聲,更為有實矣。夫五色有好醜,五聲有善 惡,此物之自然也。至於愛與不愛,人情之變,統物之 理,惟止於此。然皆無豫於內,待物而成耳。至夫哀樂, 自以事會,先遘於心,但因和聲,以自顯發。故《前論》已 明其無常,今復假此談以正名號耳。不謂哀樂發於 聲音,如愛憎之生於賢愚也。然和聲之感人心,亦猶 酒醴之發人情也。酒以甘苦為主,而醉者以喜怒為 用,其見歡戚為聲發,而謂聲有哀樂不可見喜怒為 酒使,而謂酒有喜怒之理也。《秦客難》曰:「夫觀氣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