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4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德而不亦樂乎!既而一人有作,萬物皆睹。掩軒后之 《咸池》,陋周王之大武。播丕績於宮徵,獻盛樂於宗祖。 客有擊拊而歌《聖功》,願比身於率舞。

《吳公子聽樂賦》以四聲為韻
前人

延陵季子,節高神融,博辯精通。其識達,其聽聰。方辭 吳而聘魯,因請樂以觀風。主人於是設嘉饗,進樂工, 陳金石絲竹於堂上,舞干戚羽旄於庭中。客乃凝情 滌慮,幽聽暇想,翕如也,見雅調之始作;美矣哉!歎至 德之彌廣。自周而下,自鄶以上,備聞變態之音,默見 興亡之象。時則崇牙對望,猛簴相向。槌鐘擊鼓,乍陵 「厲而清壯;鳴磬戛絃,又發越而寥亮。八音宣,六律暢, 馬弭髦而仰秣,魚竦鱗而躍浪。」信可以察邦國政教 之盛衰,見造化陰陽之情狀。及夫曲已終,奏斯闋,言 之者莫隱,觀之者咸悅,足使夔曠心沮,牙期思絕。是 知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乃為理之樞 柄,化人之軌轍者也。夫聽者納於耳而察於心,伊事 也,傳於古而繼於今。《陽春》《白雪》之歌,其和寡;《流水高 山》之曲,其意深。姑使清濁不亂,鄭衛莫侵,雖千載之 後,亦何謝乎前賢之知音。

《吳公子聽樂觀風賦》以自鄶已下無聞焉為韻
闕名

有東吳子,博識洽聞,欲觀風於上國,期屬意於南薰, 審樂聲以殊志,將理化之可分,名籍籍以播物,意飄 飄以凌雲。聿來洙泗,當周之季,禮樂之化已虧,文武 之音亦墜,嗟矇瞽之多逸,嘆君臣之不自,閱鄒魯之 儒書,獨可稱其樂。爾乃金石迭奏,匏革互起,主每齊 於屈伸,客克諧於音旨,弘慈愛於寬裕,展肅敬於廉 恥。和風陶陶以感心,繁音洋洋以盈耳。剛不怒兮稽 其度,柔不懾兮得其理。雖曲度而屢絕,尚鏗鏘而未 已。政教則異,褒貶無愆。題深思於唐俗,稱《大風》於齊 篇。察𨚍詩之不困,知鄭祀之不延。釋猶憾之南籥,愍 《黍離》之東遷。是皆清明華鑒,修短昭然。雖謂千祀,曾 何聞焉。幸遇休命,沐茲至化。太和覃於遐邇,神功格 於上下。《五英》《六莖》之義,《咸池》《大章》之徒,與歷代而共 樂,匪古有而今無。且夫樂著太始,配天為大,實欲庶 物之暢茂,非獨五音之繁會。故省樂之理,明乎否泰, 方且樂於無聲,又何假聞乎自鄶。

《無聲樂賦》
高逞

樂而無聲,和之至;聲而有象,樂之器,特飭樂以彰物, 非克和之大義。故保和而遺飾,然後至樂之道備。樂 不可以見,見之非樂也,是樂之形;樂不可以聞,聞之 非樂也,是樂之聲。天廣其覆,地厚其生,四時和,萬物 成,絪縕煦嫗,何樂能名。豈非有之為麤,無之為精,魚 泳重泉,獸安茂草,鳥《頏頡》於雲路,人逍遙於至道,咸 「自適於中情,亦何擊而何考?厥初造化,眾籟未吟。寂 兮寥兮,有此至音。無聽之以耳,將聽之以心。漠然內 虛,充以真素。處此道者,無日不聞於律度;倏爾中動, 遷於內形;涉此流者,沒身而不得一聽。得意貴於忘 言,得魚貴於忘筌。堯人致歌於《擊壤》,陶令取逸於《無 絃》。音留情以待物,亦同禮於自然。」此樂也,平而不偏, 正而不回,貧且賤不以之去,富與貴不以之來。顏生 得之陋巷而自然,殷紂失之北鄙而人哀。樂云樂云, 鐘鼓云乎哉!

《樂理心賦》以昜直子諒油然而生為韻
獨孤申叔

心為靈府,樂有正聲。感通而調暢之理自得,訢合而 邪僻之慮不生。翕如冥契,混若化成,孕和平於德宇, 保純粹於元精。故先王立極受命,制民作則,修匏土 革木之器,備干戚羽毛之飾,將以悅萬人,康四國,動 蕩其心志,推移於道德,薰然而煦日以和,悠爾而躋 之壽域。成文不亂,知至樂之有融;「從律弗姦」,見王道 「之甚直。」聲之所感,性罔不悛。致和《易》於無象,禁奸邪 於未然。希夷自適,鬱結攸宣。苟斯須之不去,何嗜欲 之能遷。況乎大樂同和,至音交暢。聽寂寞而何求,視 窅冥而無狀。將欲革驕志以純仁,化貪心為貞諒。在 乎「思不惑兮心不流,安至樂兮優而柔。」順至性之蕩 蕩,符大道之油油。純如皦如,足養浩然之氣;融融洩 洩,寧抱悄爾之憂?是知以德音為音,則合於仁義;以 淫樂為樂,則比於慢《易》。《咸》《濩》作而理亦隨之,鄭、衛興 而時乃殆。而信至化之所繫,實和樂之攸資。是以「《重 華》明兮,《簫韶》若此;《獨夫》靡兮,《顛沛》若彼。」忘味興歎於 宣尼,《觀風》見稱於季子。則知樂之為用也,不獨逞煩 手,讙俚耳,正心術而導淳源,非聽其鏗鏘而已。

《審樂知政賦》以善聽其樂能識於政為韻依次用
闕名

昔先王省風作樂,象物制典,賓讌服,禮神歆降戩六 代各異,五音相演,盛衰感召而自生,理亂區分而可 辨。列國殊化,化形於聲,淫正難分,分之者善。於是師 曠陳樂而立,伯牙注耳而聽,鐘師擊鐘,磬師擊磬,考 鼓振革,撰土木以相宣;懸匏裁笙,發絲竹而遞鎣。審 正聲之發,防奸聲之徑。俾夫鄭不干雅,正不近佞,混 音者澄,醉歌者醒,集九成而儀羽自降,立六變而致 物斯定。惟政在人,惟聲無私,興亡繫焉,逆順應之。天 將是懲,神告勿疑,卜商之告文侯,古則如此。端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