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4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丙夜之觀;一得不遺,願贊太平之化。所撰《樂書》并《目 錄》二百二十卷,謹繕寫成一百二十冊,隨表上進以 聞。

《禮樂志序》
元·史

《傳》曰:「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致禮以治 躬,外貌斯須不莊不敬,則慢易之心入之矣;致樂以 治心,中心斯須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入之矣。古之 禮樂,一本於人君之身心,故其為用,足以植綱常而 厚風俗。後世之禮樂既無其本,唯屬執事者從事其 間,故僅足以美聲文而侈觀聽耳。此治之所以不如 古也。前聖之制,至周大備。周公相成王,制禮作樂,而 教化大行,邈乎不可及矣。秦廢先代典禮。漢因秦制, 起朝儀,作宗廟樂。魏晉而後,諸寇雲擾,秦漢之制,亦 復不存矣。唐初襲用隋禮,太常多肄教坊俗樂而已。 至宋承五季之衰,因唐禮作太常,因革禮,而所製《大 晟樂》號為古雅。及乎靖康之變,禮文樂器,掃蕩無遺 矣。元之有國,肇興朔漠,朝會燕饗之禮,多從本俗。太 祖元年,大會諸侯王於阿難河,即皇帝位,始建九斿 白旗。世祖至元八年,命劉秉忠、許衡始制朝儀。自是, 皇帝即位,「元正、天壽節,及諸王、外國來朝,冊立皇后、 皇太子,群臣上尊號,進太皇太后、皇太后冊寶」,暨郊 廟禮成,群臣朝賀,皆如朝會之儀,而大饗宗親,錫宴 大臣,猶用本俗之禮為多。若其為樂,則自太祖徵用 舊樂於西夏,太宗徵金太常遺樂於燕京,及憲宗始 用登歌樂,祀天於日月山,而世祖命宋周臣典領樂 工,又用登歌樂享祖宗於中書省。既又命王鏞作《大 成樂》,詔括民間所藏金之樂器。至元三年,初用宮縣 登歌、文武二舞於太廟,烈祖至憲宗八室,皆有樂章。 三十年又撰《社稷樂章》。成宗大德間製《郊廟曲舞》,復 撰《宣聖廟樂章》。仁宗皇慶初,命太常補撥樂工,而樂 制日備。大抵其於祭祀率用雅樂,朝會饗燕則用燕 樂。蓋雅俗兼用者也。元之禮樂,揆之於古,固有可議。 然自朝議既起,規模嚴廣,而人知「九重」大君之尊重, 其樂聲雄偉而宏大,又足以見一代興王之象,其在 當時亦云盛矣。今取其可書者著於篇,作《禮樂志》。

《新成大成樂記》
黃溍

古之釋奠,折俎升觴而已。其為禮也略,故其用樂之 始,莫得而詳。《記》曰:「凡釋奠者,必有合也。」說者或以合 為合樂。然則釋奠之有樂,其出於古歟?若其音節器 數,則自漢儒未嘗言之。前史所載,元嘉之六佾,特施 於太學,開元之宮懸,僅設於兩京。政和造雅樂,名《大 成》,始頒行於天下。而紹興著令,郡邑釋奠,其樂三成。 蓋至是而州縣學有事於先聖先師,無不用樂者矣。 我國家有因有革,存其聲音器物之舊,而變其稱號, 以新一代之觀聽,今所謂《大成樂》是也。海鹽昔為縣 時,既立學而廟祀孔子,建版圖,入職方。朝廷以其地 大人夥,易縣為州,而廟學之制猶循其故。禮具樂缺, 有司以史義所不責,久置弗講。至正元年夏四月,陳 侯某來知是州,首務興舉學政。問其籍,則為士者百 家,為田者萬畝;問其春秋之祀,則有牲幣而無樂。侯 為之惕然,與僚佐延諸儒共圖之,僉言儀真有貝君 者,善樂事,老而不仕,寓跡於雲間,欲正雅樂,非君不 可。侯聞之,即俾持書幣迎至焉。侯躬率耆俊,詢作樂 之要,君曰:「樂以導和,不和不足以為樂。僕觀江淮間 所用樂,雜出伶人賤工之手,器不中法,音不中律,左 右高下,參差混淆,烏足致和哉?苟徒捐厚費而飾虛 文,僕弗為也。」侯曰:「作樂以和神,惟君言是聽。」君乃為 考其數度齊量,範金為鐘,而協以古律管,彼此通均, 吹其律而鐘自應。至於琴瑟,亦率自製。惟笙磬之屬, 擇善「工使受指畫而為之,擇諸生三十二人教之肄 習,而以明年春二月上下合奏焉。」在列者無不忻豫。 於是教授陳陽翁以狀來屬予,書於麗牲之石,用垂 永久。予聞帝王之設教,莫重於樂,非止用於釋奠也。 侯之於樂,不但欲辨其鏗鏘,又必求通其義者相與 討論之,可不謂知所本乎?宜其能舉天子「之命而為 民師帥也。諸君子從侯修其時事,周旋升降於堂序 之間,必有聞其樂而知其所感動,奮發而鼓舞於鳶 飛魚躍之下者矣。庸勿辭而謹志之。」至正二年。

《九夏賦》有序
汪克寬

《周官》: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主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祴夏》《驁夏》。」 註曰:金奏,擊金以為奏樂之節。金謂鐘及鎛。先擊鐘,次擊鼓以奏九夏。夏,大也,樂之大歌有九。杜子春云:「祴讀為陔。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四方賓來奏《納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齊夏》,族人侍奏《族夏》;賓醉而出,奏《陔夏》。公出入,奏《驁夏》。《禮外傳》曰:「朝聘燕享之禮,或受之於廟,或延之於寢,及祭祀在廟,皆以樂納賓,夫人助祭,出入,奏《齊夏》。」 周公制禮,而樂章大者有九,謂之《九夏》。笙師掌舂牘應雅,以教祴樂。注曰:「以此三器築地,為之行節。」 按鄭康成曰:「《肆夏》,詩也。叔孫穆子與文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