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4 (1700-1725).djvu/82

此页尚未校对

《揚子問神》篇:「延陵季子之於樂也,其庶矣乎?如樂弛, 雖札末如之何矣!」

《汲冢周書本典解》:「奏鼓以章樂,奏舞以觀禮,奏歌以 觀和。禮樂既和,其上乃不危。」

賈誼《新書審微禮》:天子之樂宮縣,諸侯之樂軒縣,大 夫直縣,士有琴瑟。叔于奚者,衛之大夫也。曲縣者,衛 君之樂禮也。繁纓者,君之駕飾也。齊人攻衛,叔于奚 率師逆之,大敗齊師,衛於是賞以溫。叔于奚辭溫而 請曲縣繁纓以朝,衛君許之。孔子聞之曰:『惜也,不如 多與之邑。夫樂者所以載國,國者所以載君。彼樂亡』 而禮從之,禮亡而政從之,政亡而國從之,國亡而君 從之,惜也,不如多予之邑。

匈奴。若使者至也,令婦人傅白墨黑繡衣而侍其堂 者二三十人,或薄或揜,為具胡戲以相飯。上使樂府 幸假之,俾樂吹簫鼓鞀,倒挈面者更進,舞者踰者時 作,少間擊鼓舞。其偶人莫時乃為戎樂,攜手胥彊。上 客之後,婦人先後扶持之者十餘人,使降者時或得 此而樂之耳。一國聞之者見之者希旴相告人忣忣, 惟恐其後來至也,將以此壞其耳。

《官人》,王者官人。師至,則清朝而侍,小事不進。友至,則 清殿而侍。聲樂技藝之人不並見。大臣奏事,則俳優 侏儒逃隱,聲樂技藝之人不並奏。左右在側,聲樂不 見,侍御在側,子女不雜處。故君樂雅樂,則友大臣可 以侍君。樂燕樂,則左右侍御可以侍君。開北房,從薰 服之樂,則廝役從。

《淮南子主術訓》:夫榮啟期一彈,而孔子三日樂感於 和;鄒忌一徽,而威王終夕悲感於憂。動諸琴瑟,形諸 音聲,而能使人為之哀樂。甯戚商歌,車下桓公喟然 而寤,至精入人深矣。故曰:「樂聽其音則知其俗,見其 俗則知其化。孔子學鼓琴於師襄,而諭文王之志,見 微以知明矣。延陵季子聽魯樂而知殷、夏之風,論近」 以識遠也。

《齊俗訓》:「古者非不能陳鐘鼓,盛筦簫,揚干戚,奮羽旄, 以為費財亂政,制樂足以合歡宣意而已。」

《泰族訓》。今夫《雅》《頌》之聲,皆發於詞,本於情,故君臣以 睦,父子以親。故《韶》《夏》之樂也,聲浸乎金石,潤乎草木。 今取怨思之聲,施之於絃管,聞其音者,不淫則悲,淫 則亂男女之辨,悲則感怨思之氣,豈所謂樂哉?趙王 遷流於房陵,思故鄉,作為山水之謳,聞者莫不殞涕。 荊軻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為擊筑而歌於易水之 上,聞者莫不瞑目裂眥,髮植穿冠,因以此聲為樂而 入宗廟,豈古之所謂樂哉!

《大戴禮記》:保傅,「天子號呼歌謠,聲音不中律,宴樂雅 誦,送樂序。凡此其屬,太史之任也。」

《白虎通攷》黜能使民和樂,故賜之樂以事其先也。《禮》 曰:「夫賜樂者,不得以時王之樂事其宗廟也。以其長 於教誨,內懷至仁,則賜時王樂以化其民。」

《論衡須頌篇》:問:「儒者禮言制,樂言作,何也?」曰:「禮者,上 所制,故曰制;樂者,下所作,故曰作。天下太平,頌聲作。 方今天下太平矣,頌詩樂聲可以作未?傳者不知也。」 《感虛篇》:「傳書言師曠奏《白雪》之曲,而神物下降,風雨 暴至,平公因之癃病,晉國赤地。」或言「師曠《清角之曲》, 一奏之,有雲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 帷幕,破俎豆,墮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乎廊室。 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癃病。」夫《白雪》與《清角》,或同 曲而異名,其禍敗同一實也。傳書之家,載以為是,世 俗觀見,信以為然。原省其實,殆虛言也。夫《清角》何音 之聲而致此?《清角》,木音也,故致風而如木為風,雨與 風俱。三尺之木,數絃之聲,感動天地,何其神也!師曠 能鼓清角,必有所受,非能質性生出之也。其初受學 之時,宿昔習弄,非直一再奏也。審如《傳》《書》之言,師曠 學清角時,風雨當至也。《傳》書言:「瓠巴鼓瑟,淵魚出聽; 師曠鼓琴,六馬仰秣。」或言「師曠鼓清角,一奏之,有元 鶴二八自南方來,集於廊門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 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吁於天。平 公大悅,坐者皆喜。《尚書》曰:「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此雖 奇怪,然尚可信。何則?鳥獸好悲聲耳,與人耳同也。禽 獸見人欲食,亦欲食之,聞人之樂,何為不樂?然而魚 聽仰秣,元鶴延頸,百獸率舞。蓋其實風雨之至,晉國 大旱,赤地三年,平公癃病,殆虛言也。或時奏清角,天 偶風雨,風雨之後,晉國適旱,平公好樂,喜笑過度,偶 發癃病。傳書之家,信以為然。世人觀見,遂以為實實 樂聲,不能致此。何以驗之?風雨暴至,是陰陽亂也。樂 能亂陰陽,則亦能調陰陽也。王者何須修身正行,擴 施善政,使鼓調陰陽之曲,和氣自至,太平自立矣。 《鹽鐵論》「散不足。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缶 而已,無要妙之音,變羽之轉。今富者鐘鼓五樂,歌兒 數曹,中者鳴竽調瑟,鄭儛趙謳, 蔡中郎集宗廟所歌詩之別名。《清廟》一章八句,洛邑 既成,諸侯朝見宗祀,文王之所歌也。《維天之命》一章 八句,告太平於文王之所歌也。《維清》一章五句,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