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4 (1700-1725).djvu/86

此页尚未校对

是張泌所為,莫知孰是也。今聲詞相從,唯里巷間歌 謠及陽關搗練之類,稍類舊俗。然唐人填曲,多詠其 曲名,所以哀樂與聲,尚相諧會,今人則不復知有聲 矣。哀聲而歌樂詞,樂詞而歌怨詞,故語雖切而不能 感動人情,由聲與意不相諧故也。

古樂有三調聲,謂清調、平調、側調也。王建詩云:「側商 調裡唱伊州」是也。今樂部中有三調,樂品皆短小,其 聲噍殺,唯道調、小石法曲用之。雖謂之三調樂,皆不 復辨清、平、側聲,但比他樂特為煩數耳。唐《獨異志》云: 「唐承隋亂,樂簴散亡,獨無徵音。李嗣真密求得之。聞 弩營中砧聲,求得喪車一鐸,入振之於東南隅,果有 應者,掘之,得石一段,裁為四具,以補樂簴之闕。」此妄 也。聲在短長厚薄之間,故《考工記》「磬氏為磬,已上則 磨其旁,已下則磨其端,磨其毫末,則聲隨而變。」豈有 帛砧裁琢為磬,而尚存故聲哉?兼古樂宮商無定聲, 隨律命之,迭為宮、徵。嗣真必嘗為新磬,好事者遂附 益為之說。既云裁為四具,則是不獨補徵聲也。 前世遺事,時有於古人文章中見之。元稹詩有「琵琶 宮調八十一,三調絃中彈不出」,琵琶共有八十四調, 蓋十二律各七均,乃成八十四調。稹詩言八十一調, 人多不喻所謂。予於金陵丞相家得唐賀懷智《琶琵 譜》一冊,其序云:「琵琶八十四調,內黃鍾、太簇、林鍾宮 聲絃中彈不出,須管色定」絃。其餘八十一調,皆以此 三調為準,更不用管色定絃。始喻稹詩言:如今之調 琴,須先用管色合字定宮絃,乃以宮絃下生徵,徵絃 上生商,上下相生,終於少商。凡下生者隔二絃,上生 者隔一絃取之。凡絃聲皆當如此。古人仍須以金石 為準,《商頌》「依我磬聲」是也。今人苟簡,不復以絃管定 聲,故其高下無準,出於臨時。懷智。《琵琶譜》調格,與今 樂全不同。唐人樂學精深,尚有雅律遺法。今之燕樂, 古聲多亡,而新聲大率皆無法度,樂工自不能言其 義,如何得其聲和?

今教坊燕樂,比律高二均弱;「合」字比太簇微下,卻以 「凡」字當宮聲,比宮之清宮微高。外方樂尢,無法求體。 又高教坊一均以來,唯北狄樂聲比教坊樂下二均。 大凡北人衣冠文服,多用唐俗,此樂疑亦唐之遺聲 也。

今之燕樂,二十八調,布在十一律,唯黃鐘、中呂、林鐘 三律,各具宮、商、角、羽四音。其餘或有一調至二、三調, 獨蕤賓一律都無。內中管仙呂調,乃是蕤賓聲,亦不 正當本律。其間聲音出入,亦不全應古法,略可配合 而已。如今之中呂宮,卻是古夾鐘宮;南呂宮,乃古林 鐘宮;今林鐘商,乃古無射宮;今大呂調,乃古林鐘羽。 雖國工亦莫能知其所因。

十二律,并清宮,當有十六聲。今之燕樂,止有十五聲。 蓋今樂高於古樂二律以下,故無正黃鐘聲,只以「合」 字當大呂,猶差高,當在大呂、太簇之間,「下四」字近太 簇之「高」「四」字近夾鐘,「下一」字近姑洗,「高一」字近中呂, 「上」字近蕤賓,「勾」字近林鐘,「尺」字近夷則;「工」字近南呂, 「高」「工」字近無射,「六」字近應鐘,「下凡」字為黃鐘清,「高凡」 字為大呂清,下五字為太簇清,高五字為夾鐘清。法 雖如此,然諸調殺聲,不能盡歸本律,故有偏殺、側殺、 寄殺、元殺之類,雖與古法不同,推之亦皆有理。知音 者皆能言之,此不備載也。

古法鐘磬每簴十六,乃十六律也,然一簴又自應一 律,有黃鐘之簴,有大呂之簴,其他樂皆然。且以琴言 之,雖皆清實其間有聲重者,有聲輕者,材中自有五 音,故古人名琴,或謂之「清徵」,或謂之「清角」,不獨五音 也。又應諸調。予友人家有一琵琶,置之虛室,以管色 奏雙調,琵琶絃輒有聲應之,奏他調則不應,寶之以 為異物,殊不知此乃常理。二十八調但有聲同者即 應,若遍二十八調而不應,則是逸調聲也。古法一律 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調,更細分之,尚不止八十 四逸調,至多偶在二十八調中,人見其應,則以為怪, 此常理耳。此聲學至要妙處也。今人不知此理,故不 能極天地至和之聲。世之樂工,絃上「音調,尚不能知, 何暇及此。」

《補筆談》:十二律每律名用各別,正宮、大石調、般涉調 七聲,宮與商、角、徵、變宮、變徵也。今燕樂二十八調,用 聲各別,正宮、大石調、般涉調皆用九聲;高五、高凡高、 工、尺、上、高一、高四、勾、合、大石同此,加下五,共十聲。中 呂、雙調、中呂調皆用九聲;緊五、下凡高、工、尺、上、下一、 下四、六、合、雙角同此,加高一,共十聲。高宮、高般涉調 皆用九聲,下五、下凡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高大石 角同此,加高四,共十聲。道調宮、小石調、正平調皆用 九聲,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下四、六合小石角加 勾字,共十聲。南呂宮、歇指調、南呂調皆用七聲,下五 高凡高、工、尺高一、高四勾歇指角加下工,共八聲。仙 呂宮、林鐘商、仙呂調皆用九聲,緊五、下,凡工、尺上、下 一、高四、六合,林鐘角加高工共十聲。黃鐘宮、越調、黃 鐘羽皆用九聲高五下,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