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4 (1700-1725).djvu/8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大呂宮今為高宮,用四字;大呂商大呂角大呂羽太

簇宮今宴樂皆無;太簇調今為大食調,用四字;太簇 角今為《越角》,用二字;太簇羽今為正平調,用四字;夾」 鐘宮,今為中呂宮;用一字夾鐘商,今為高大食調;用 一字夾鐘角;夾鐘羽、姑洗商,今宴樂皆無;姑洗角,今 為大食角;為「凡」字姑洗羽,今為高平調;用一字中呂 宮,今為遊調宮;用上字中呂商,今為雙調;用上字中 呂角,今為高大食角;用六字中呂羽,今為仙呂調;用 上字蕤賓宮,商羽角,今宴樂皆無;林鐘宮,今為南呂 宮;用「尺」字林鐘商,今為小石調;用「尺」字林鐘角,今為 雙角;用「四」字林鐘羽,今為大呂調,用「尺」字夷則宮,今 為仙呂宮,用「工」字夷則商《角羽》南呂宮,今宴樂皆無; 南呂商,今為歇指調;用「工」字南呂角,今為小食角;用 一字南呂羽,今為般涉調;用「四」字無射宮,今為黃鐘 宮;用「凡」字無射商,今為林鐘商;用「凡」字無射角,今宴 樂皆無無射羽,今為《高般涉調》;用「凡」字應鐘宮應鐘 商,今宴樂皆無應鐘角,今為《歇指角》;用「尺」字應鐘羽, 今宴樂極。下有闕文

《東坡志林》:唐初即用隋樂,武德九年,始詔祖孝孫、竇 璡等定樂。初,隋用黃鐘宮,惟擊七鐘,其五鐘懸而不 擊,謂之啞鐘。張文收乃依古斷竹為十二律,與孝孫 等吹調,叩之而應,由是十二鐘皆用。其肅宗時,山東 人魏延陵得律一,因李輔國奏之,云:「太常樂調皆下, 不合黃鐘,請悉更製諸鐘磬。」帝以為然,乃悉取諸樂 器磨刻之,二十五日而成。然以常律考之,黃鐘、太簇 也。當時議者以為唐自肅宗以後,政日急,民日困,俗 日偷,以至於亡。以理推之,所謂下者,乃中聲也,悲夫! 前日見邸報,范景仁乞上殿,不知其何為也。近得其 姪伯祿書云:「景仁上殿,為定大樂也。」景仁本以言新 法不便致仕,乃以功成治定,自薦於樂,則新法果便 也。揚子雲言齊魯有大臣,史失其名。叔孫通欲制君 臣之儀,徵先生於齊魯,所不能致者二人。以景仁觀 之,揚雄之言可謂謬矣。

《欒城遺言》:公讀《由余事》曰:「女樂敗人,可以為戒。」 《石林燕語》:「公燕合樂,每行酒一終,伶人必唱催酒,然 後樂作。」此唐人送酒之辭,本作碎音,今多為平聲,文 士或亦用之。王仁裕詩:「淑景易從風雨去,芳樽須用 管絃催。」

《後山談叢》:「教坊之樂已不齊,凡樂作不偕作,止不偕 止,以先後次第而起止,故婉而長,然亦未始不齊也。 余於此得為政之法焉。」

《墨莊漫錄》優詞樂語,前輩為文章餘事,然鮮能得體。 王安中履道,政和六年天寧節,集英殿宴作教坊致 語,其誦聖德云:「蓋五帝其臣,莫及自致太平。凡三代 受命之符,畢彰殊應。」又云:「歌太平既醉之詩,賴一人 之有慶;得久視長生之道,參萬歲以成純。」可謂妙語 也。至《放小兒隊詞》云:「戢戢兩髦,已對襄城之問;翩翩 群舞,卻從沂水之歸。」《放女童詞》云:「奏閬圃之雲謠,已 瞻天而獻祝;曳廣寒之霓袖,將偶月以言歸。」益更工 麗而切當矣。履道之掌內制,可謂稱職。凡樂語不必 典雅,惟語時近俳乃妙。王履道《天軍節宴小兒致語》 云:「五百里采,五百里衛,外并有截之區;八千歲春,八 千歲秋,共上無疆之壽。」又《正旦宴小兒致語》云:「君子 有酒多且旨,得盡群心,化國之日舒以長,對揚萬壽。」 孫近叔《詣宣和春宴女童致語》云:「黛耜載耕於帝籍, 廣十千維耦之疆;青圭往祓於高禖,兆則百斯男之 慶。」皆為得體。然未若東坡《元祐秋宴教坊致語》云:「南 極呈祥,候秋分而老人見;西夷慕義,涉流沙而天馬 來。」又《春宴致語》云:「稍寬中昃之憂,一均湛露之澤,方 將麴蘗群賢而惡旨酒,鼓吹六藝而放鄭聲,雖白雪 陽春,莫致天顏之一笑;而獻芹負日,各盡野人之寸 心。」則又不可跂及矣。樂語中有俳諧之言一兩聯,則 伶人於進趨誦詠之間,尢覺可觀而警絕如石懋敏 若《外州天寧節錫宴》云:「飛碧篆之爐煙,薰為和氣;動 紅鱗之酒面,起作風波。」何安州得之外州《上元》云:「五 雲縹緲,出危嶠於靈鼉。九陌熒煌,下繁星於陸海。暗 塵隨馬,素月流天,如熙熙登春臺,舉,欣欣有喜色。」孫 仲益《和州送交代》云:「渭城朝雨,寄別恨於垂楊;南浦 春波,眇愁心於碧草。」皆為人所膾炙也。

《避暑錄話》:本朝大樂,循用王朴舊律,大抵失於太高, 其聲噍殺而哀。太祖時,和峴既下一律,景祐中,李照 校古製以為高五格,又請下其三,樂成反低,人不以 為然,廢不用。皇祐初,阮逸、胡瑗再定,比和峴止下一 律,議者亦不為善也。燕樂例亦高歌者每苦其難繼, 而未有知之者。熙寧末,教坊副使苑日新始獻言,謂 「方響尢甚,與絲竹不協。」乃使更造《方響》,以準諸音。於 是第降一律訖,後用之。至崇寧云。

大樂舊無匏、土二音,笙、竽但如今世俗所用,笙以木 刻其本,而不用匏,塤亦木為之,是八音而為木者三 也。元豐末,范蜀公獻《樂書》以為言,而未及行,至崇寧 更定大樂,始具之。舊又無箎,至是亦備,雖燕樂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