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7 (1700-1725).djvu/8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學舞》。漢唐民俗尚有古人遺風,今則不多見矣。

宋制武舞曰《威加四海》之舞。第一變:舞人去南表三 步,總干而立,聽舉樂;三鼓,前行三步,及表而蹲;再鼓 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持干荷戈,相顧作猛賁趫 速之狀;再鼓皆轉身向裡,以干戈相擊刺,足不動;再 鼓皆回身向外,擊刺如前;再鼓皆正立舉手,蹲;再鼓 皆舞,進一步轉面相向立,干戈各置腰;再鼓各前進, 以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左手執干當前,右手執戈在 腰,為《進旅》;再鼓,各相擊刺;再鼓,各退身復位,整其干 為《退旅》;再鼓皆正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 皆轉面相向,秉干持戈,坐作;再鼓,各相擊刺;再鼓,皆 起,收其干戈,為克捷之象;再鼓皆正立,遇節樂則蹲。 見宋史樂志

文舞曰:《化成天下之舞》。第一變:舞人立南表之南,聽 舉樂則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稍前而正 揖,合手自下而上;再鼓皆左顧左揖;再鼓皆右顧右 揖;再鼓皆開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鼓皆少 卻身。初辭,合手自上而下;再鼓皆右顧,以右手在前, 左手推出為再辭;再鼓皆左顧,以左手在前,右手推 出為《固辭》;再鼓,皆合手蹲;再鼓,皆舞,進一步正立;再 鼓,皆俛身相顧,初謙合手當胸;再鼓,皆右側身,左垂 手,為《再謙》;再鼓,皆左側身,右垂手,為《三謙》;再鼓,皆躬 而授之,遇節樂則蹲。同上

今按:樂舞之妙,在乎進退屈伸,離合變態,若非變態,則舞不神,不神而欲感動鬼神難矣。是故宋制文武二舞,各有三變。嘗考《太常舊規》,原無「變態」 之說,蓋失其傳也。然古既有是說,好古之士亦不可以不講,閒暇之日,講習何妨?臨祭之時,宜仍舊貫。仍舊貫者,所以遵時制也;閒講習者,所以存古法也。

劉濂《舞議》曰:「舞之容,生于辭者也。辭生于功德,功德 生于文武,文武生于揖遜、征伐。至于《房中》、小舞、《燕饗》、 大舞,而其聲容可以義起,大略不離文武舞也。九成 有九詩,六成有六詩。武舞三進而三退,取乎六伐止 齊之義焉。文舞三進而三退,取乎六爻變動之理焉。 文俯取諸陰,武仰取諸陽,文先舉左手足,武先舉右 手足,文則左旋,武則右旋,文《揖遜》,武《擊刺》,此舞之大 較也。祖宗之功德,其創業定國,規模次第,各有所象, 要之以象功德為美也。不然,則為李太常論舞之法, 古今一死局也。」又曰:「李氏論周之舞節以五行金木 水火土為容,以十二辰六陽六陰為六合,陽倡陰應。 又以十二月日躔所在,以戚翟向而舞之」,甚無謂也。 以功德為容,斯正義矣。

今按嘉靖閒,太常寺典簿李文察著書名曰《古樂筌蹄》,其說迂謬,可取者少。濂譏李太常者,指文察也。濂所著《樂經元義》,可取者亦不多。惟此《舞議》中一段,頗超勝文察耳。

舞衣

《尚書·顧命篇》曰:「引之舞衣。」《漢·孔氏傳》曰:「引國所為舞 者之衣,皆中法,商、周傳寶之。」唐孔氏疏曰:「引是前代 之國,舞衣,至今猶在,明其所為中法,故常寶之。」亦不 知舞者之衣是何衣也。

《禮記集說》曰:「深衣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 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方氏曰:「端冕則有 敬色,所以為文;介冑則有不可辱之色,所以為武。然 端冕不可以為武,介胄不可以為文,兼之者惟深衣 而已。」呂氏曰:「深衣之用,上下不嫌同名,吉凶不嫌同 制,男女不嫌同服。諸侯朝朝服,夕深衣;大夫、士朝元 端,夕深衣,庶人吉服,深衣而已。」此上下同也。有虞氏 深衣而養老,將軍文子除喪受弔,練冠深衣親迎。女 在途而婿之父母死,深衣縞總以趨喪。此吉凶男女 之同也。蓋簡便之服,非朝祭皆可服之也。

今按:舞衣,先儒既不知是何衣,當缺其疑。深衣既可文可武,而上下同用,豈獨舞者所宜服乎?凡今好古之士,不拘有無爵職,欲學古之樂者,文舞武舞皆服深衣幅巾以舞可也。雖然,又有一說,孔子曰:「丘少居魯,衣縫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君子之服也。」 鄉以此觀之,儒者之徒肄習舞時,則宜隨鄉,文舞或戴方巾,武舞或戴大帽,衣履稱是,不拘何色,或著平日家常衣服以舞,則尢為簡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