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8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行參軍趙從一書,「中大夫使持節鄱陽郡諸軍事檢 校鄱陽郡太守天水郡開國公上官經野妻扶風郡 君韋氏奉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敬 造。」洪鐘一口,其後列錄事參軍、司功、司法、司士參軍 各一人,司戶參軍二人,參軍二人,錄事一人,鄱陽縣 令一人,尉二人。又專檢校官鄱陽縣丞宋守靜專檢 校內供奉道士王朝隱。又道士七人,銘文亦雅潔,字 畫不俗,但月朔庚申,則癸酉日當是十四日。鐫之金 石而誤如此。浮州開福院亦有《吳武義年》一鐘。然非 此比也。

《唐書五行志》:天寶十載六月乙亥,大同殿前鐘自鳴, 占曰:「庶雄為亂。」

《宦者傳》:高力士於興寧坊立道士祠,珍樓寶屋,國貲 所不逮。鐘成,力士宴公卿,一扣鐘納禮錢十萬,有佞 悅者至二十扣,其少亦不減十。

《百官志》:「乾元元年,置刻漏生四十人,典鐘、典鼓三百 五十人。」

《杜陽雜編》:「大曆中,新羅國獻千佛山,可高一丈,雕沈 檀珠玉以成之。其佛之形,大者或逾寸,小者七八分。 其佛之首,有如黍米者,有如半菽者。其眉目口耳蠃 髻毫相,無不悉具。而更鏤金玉水精為幡蓋流蘇、菴 羅薝蔔等樹,構百珤為樓閣臺殿。其狀雖微,而勢若 飛動。又前有行道僧徒,不啻千數。有紫金鐘,徑闊三」 寸,上以龜口銜之。每擊其鐘,則行道之僧禮首至地, 其中隱隱,謂之「梵音關」戾在乎鐘也。

《北夢瑣言》:唐段相文昌家寓江陵,少以貧窶修進,常 患口食不給,每聽曾口寺齋鐘,動輒詣謁餐,為寺僧 所厭,自此乃齋後扣鐘,冀其晚至而不逮食也。後入 登台座,連出大鎮,拜荊南節度。有詩題曾口寺云:「曾 遇闍黎飯後鐘。」蓋為此也。

《海錄碎事》:「柳公綽每日與子弟論文,或講求治家之 要,至人定鐘鳴始就寢。」

《唐書禮樂志》:「昭宗時,太常博士殷盈孫按周法以算 數除鎛鐘輕重,高卬黃鐘九寸五分,倍應鐘三寸三 分半,凡四十八等,圖上口項之量及徑衡之圍,乃命 鑄鎛鐘十二,編鐘二百四十。」

《玉泉子》:京輦自黃巢退後,修葺殘毀之處。時定州有 俗兒號王酒胡,居於上都,巨富納錢三十萬貫,助修 朱雀門。昭宗又詔重修安國寺畢,親降車輦,以設大 齋。乃扣新鐘一撞,捨錢一萬貫,命大臣請各取意而 擊。上曰:「有能捨一千貫文者,即打一槌。」齋罷,王酒胡 半醉入來,逕上鐘樓,連打一百下,便於西寺運錢十 萬貫入寺。

《括異記》:德藏寺前鐘,乃銅所鑄,音極洪響。嘗見古老 云:初鑄鐘時,有匠者云:「『此鐘未可便扣,俟吾至六十 里乃擊之』。及既去,方至新坊十八里,寺僧遽扣之,匠 人聞其聲,嘆曰:『聲止於此,今寺中鐘自新坊十八里 外不復聞矣,怪哉』!」

《國老談苑》:太祖提周師甚寡,當李景十五萬眾,陣于 清流山下,士卒恐懼。太祖令曰:「明日午當破敵。」人心 遂安。翼日正午,太祖果臨陣,親斬偽驍將皇甫暉,以 復其眾。是時環滁僧寺,皆鳴鐘而應之,既平鳴鐘,因 為定制。趙時進《滁州午鐘記》

《宋史太祖本紀》:「開寶三年九月己酉,幸開寶寺,觀新 鐘。」

《玉海》:端拱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潭州上言,「湘陰縣長 樂九乳灘下得鐘,制作精妙,上有古篆八十三字,人 不之識,畫圖以進。」

《宋史五行志》:「咸平四年十二月,亳州太清宮鐘自鳴。 明道元年五月壬午,漢州江岸獲古鐘一。」

《樂志》:景祐二年,燕肅等上考定樂器,帝御延福宮臨 閱,因問李照樂音高,命詳陳之。照言:「編鐘、鎛磬無大 小、輕重、厚薄、長短之差,銅錫不精,聲韻失美,大者陵, 小者抑,非中度之器也。願聽臣依神瞽律法,試鑄編 鐘一虡,可使度量權衡協和。」乃詔於錫慶院鑄之。 《五行志》:皇祐四年,乾寧軍漁人得小鐘二於河濱。 五年二月己亥,乾清軍又進古鐘一。

《張汝明傳》:「汝明知岳州,屬邑得古編鐘求上獻,汝明 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懼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職以幸 賞乎。」

《劉羲叟傳》:羲叟強記多識,尤長於星曆術數。皇祐五 年,日食心時胡瑗鑄鐘弇而直,聲鬱不發。又陝西鑄 大錢,羲叟曰,此所謂害金再興。與周景王同占,上將 感心腹之疾。其後仁宗果不豫。

《樂志》:「至和二年,潭州上瀏陽縣所得古鐘送太常。初, 李照斥王朴樂音高,乃作新樂,下其聲。太常歌工病 其太濁,歌不成聲,私賂鑄工,使減銅齊而聲稍清,歌 乃協然。照卒莫之辨。」又朴所制編鐘皆側垂,李照、胡 瑗皆非之。及照將鑄鐘,給銅於鑄瀉務得古編鐘一, 工人不敢毀,乃藏於太常。鐘不知何代所作,其銘云: 「粵朕皇祖寶龢鐘,粵斯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