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8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周蜼錞圖四

周蜼錞圖四

周蜼錞圖二

周蜼錞圖二

周蜼錞圖三

周蜼錞圖三

{{{2}}}

{{{2}}}

圖說

第一器,高一尺三寸五分,上徑長九寸六分、闊六寸; 下口徑長六寸三分、闊五寸七分,紐高三寸一分、闊 一寸;重十有一斤二兩,無銘。

第二器,高一尺一寸五分,上徑長七寸六分、闊六寸 四分;下口徑長五寸八分、闊四寸九分;紐高一寸八 分、闊一寸三分,重八斤十有二兩,無銘。

第三器,高一尺六寸,上徑長九寸八分,闊八寸六分; 下口徑長七寸,闊六寸五分,紐蝕剝不完,重二十斤, 無銘。

第四器,高一尺三寸五分,上徑長一尺一寸、闊八寸 五分;下口徑長八寸三分、闊六寸八分,紐高三寸一 分、闊一寸六分,重二十一斤,無銘。

右四器,皆以蜼為紐。蜼用鼻,禦雨,智獸也。《周官司服》: 「宗彝謂虎蜼。」蓋以飾之於宗廟彝器之閒以為法焉。 錞之為用,其鳴必以時,智者之道也。

《容齋續筆》

《古錞于》

《周禮》:「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四金者, 錞、鐲、鐃、鐸也,以金錞和鼓。」鄭氏註云:「錞,錞于也。圓如 碓頭,大上小下,樂作則鳴之,與鼓相和。」賈公彥《疏》云: 「錞于之名,出於漢之太予樂官。南齊始興王鑑為益 州刺史,廣漢什邡民段祚以錞于獻鑑,古禮器也。高 三尺六寸六分,圍二尺四寸,圓如筩,銅色黑如漆,甚」 薄,上有銅馬,以繩縣馬,令去地尺餘,灌之以水。又以 器盛水於下,以芒莖當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則其 聲如雷,清響良久乃絕。古所以節樂也。周斛斯徵精 三禮,為太常卿。自魏孝武西遷,雅樂廢闕。樂有《錞于》 者,近代絕無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識。徵曰:「此 錞于也。」遂依干寶《周禮注》,以芒筒捋「之,其聲極振,乃 取以合樂焉。」《宣和博古圖說》云:「其製中虛,碓首而殺 其下。」王黼亦引段祚所獻為證云。今樂府金錞就擊 於地,灌水之制,不復考矣。是時有虎龍錞一、山紋錞 一、圜花錞一、縶馬錞一、龜魚錞一、魚錞二、鳳錞一、虎 錞七,其最大者重五十一斤,小者七斤。淳熙十四年, 澧州慈利縣周赧王「墓旁五里山摧」,蓋古墓也,其中 藏物甚多。予甥余玠宰是邑,得一錞,高一尺三寸,上 徑長九寸五分,闊八寸,下口長徑五寸八分,闊五寸, 虎紐高一寸二分,闊寸一分,并尾長五寸五分,重十 三斤。紹熙三年,予仲子簽書峽州判官,於長楊縣又 得其一,甚大,高二尺,上徑長一尺六分,闊一尺四寸 二分,「下口長徑九寸五分,闊八寸,虎紐高二寸五分, 足闊三寸四分,并尾長一尺,重三十五斤,皆虎錞也。」 予家蓄古彝器百種,此遂為之冠,小錞無缺損,叩之 其聲清越。以長大者破處五寸許,聲不能渾全,然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