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狹路,相逢則難於回避,以藉鳴聲相聞,使預得回 避爾。」營丘士曰:「佛塔之上亦設鈴鐸,豈謂塔亦夜行 而使相避耶?」艾子曰:「君不通事理,乃至如此。凡鳥鵲 多託高以巢,糞穢狼籍,故塔之有鈴,所以驚鳥鵲也。 豈以車駝比耶?」營丘士曰:「鷹鷂之尾,亦設小鈴,安有 鳥鵲巢於鷹鷂之尾乎?」艾子大笑曰:「怪哉,君之不通 也。夫鷹隼擊物,或入林中,而絆足縚」線,偶為木之所 綰,則振羽之際,鈴聲可尋而索也,豈謂防鳥鵲之巢 乎?營丘士曰:「吾嘗見挽郎秉鐸而歌,雖不究其理,今 乃知恐為木枝所綰,而便於尋索也。抑不知挽郎之 足,用皮乎,用線乎?」艾子慍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導 也,為死人生前好詰難,故鼓鐸以樂其尸耳。」
《指月錄》:鎮州普化和尚,凡見人無高下,皆振鐸一聲, 或將鐘就人耳邊振之,或附其背。有回顧者,即展手 曰:「乞我一錢。」
《珍珠船》,海上漁人得一鐸,擊之,聲如霹靂,問博識者, 云「始皇驅山鐸也。」
鐸部雜錄
《禮記·明堂位》:「振木鐸於朝,天子之政也。」
《六韜》兵徵:「金鐸之聲揚以清,鼙鼓之聲宛以鳴,此得 神明之助,大勝之徵也。金鐸之聲下以濁,鼙鼓之聲 濕以沐,此大敗之徵也。」
《軍略》:「凡三軍,夜則擊雷鼓,振鼙鐸。」
揚子《學行》篇:「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 在茲儒乎?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使諸儒金口而木 舌。」
《淮南子說林訓》:「心所說,毀舟為杖,心所欲,毀鐘為鐸。」 《拾遺記》:「䀟澤出精銅,可為鐘鐸。」 《中論爵祿》篇:「夫登高而建旌,則其所視者廣矣;順風 而振鐸,則其所聞者遠矣。非旌色之益明,鐸聲之益 遠也,所託者然也。」
《文心雕龍原道》篇:「夫子繼聖,獨秀前哲。木鐸啟而千 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
《日知錄》:「金鐸所以令軍中,木鐸所以令國中,此先王 仁義之用也。一器之微而剛柔別焉,其可以識治民 之道也歟。」
鐸部外編
《異苑》:虞道施乘車出行,忽有一人著烏衣,徑來寄載, 臨別語道施曰:「我是驅除大將軍,感汝相容。」因贈銀 鐸一雙而滅。
《異聞總錄》:方子張家居秀州魏塘村,其田僕鄒大善 刀鑷,嘗有人喚之云:「某家會客,須汝為戲。」鄒謝曰:「吾 所能只唱挽歌爾,何所用?」曰:「主人欲聞此曲,當厚相 謝。」鄒固訝其異,然度不可拒,密攜鈴鐸,寘懷袖以行。 既至,去所居甚近,念常時無此人家,而屋又窄小,且 哀挽,非酒席閒所宜聽,益疑焉。將鼓鐸而歌,坐上男 女二十餘人,同詞言曰:「吾曹皆習熟其音調,無庸此 以相溷也。」乃徒歌數闋,皆擊節稱善。歡飲半酣,又問 曰:「更能作何藝?」曰:「頗解持《大悲穢跡神咒》。」皆曰:「非所 須也。」鄒灼知其鬼物,探鐸振杵,高誦咒未數聲,陰風 肅然,燈燭什器皆不見,舉目正黑,望屋頂小竅略通 人,而月光穿漏尚可睹物,局身側出,僅得免。明日審 其處,榛棘蒙茸,蓋一古冢耳。
方響部彙考
《唐書》。
《禮樂志》
「方響」,以體金應石,而備八音倍四,本屬清樂,形類雅 音,而曲出於胡部。
《段安節樂府雜錄》
《方響》
樂部中無方響,只有絲竹,緣方響不應諸調。有直拔 聲,太宗於內庫別收一片鐵。有以方響下於中呂調 頭一韻聲,名大呂,應高般涉調頭,方得應二十八調。
《宋陳暘樂書》
《方響》
其編懸之次,與雅樂鐘磬異。下格以左為首:其一黃 鐘,二太蔟,三姑洗,四中呂,五蕤賓,六林鐘,七南呂,八 無射。上格以右為首:其一應鐘,二黃鐘之清,三太蔟 之清,四姑洗之清,五中呂之清,六大呂,七夷則,八夾 鐘。此其大凡也。後世或以鐵為之,教坊燕樂用焉,非 古制也。不可施之公庭,用之民閒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