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9 (1700-1725).djvu/117

此页尚未校对

簫部雜錄

《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謂顏成子游曰:「汝聞人籟而 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子游曰:「地籟則眾 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

《荀子樂論》篇:「聲樂之象,鼓大麗,鐘統實,磬廉制竽,笙 簫和,管籥發猛。故鼓似天,鐘似地,磬似水,竽簫管籥 似星辰日月。」

《呂氏春秋侈樂篇》:「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鐘磬管 簫之音,以鉅為美,以眾為觀。侈則侈矣,自有道者觀 之,則失樂之情。」

《春秋》說「夏至,作樂間簫笙。」

《淮南子齊俗訓》:「譬若播棋丸於地,員者走澤,方者處 高,各從其所安。夫有何上下焉?若風之遇簫,忽然感 之,各以清濁應矣。」

古者非不能陳鐘鼓,盛管簫,揚干戚,奮羽旄,以為費 財亂政制樂足以合歡宣意而已。

《論衡生》:「人所以言語吁呼者,氣括口喉之中,動搖其 舌,張歙其口,故能成言。譬猶吹簫笙,簫笙折破,氣越 不括,手無所弄,則不成音。夫簫笙之管,猶人之口喉 也;手弄其孔,猶人之動舌也。」

《白虎通禮樂》篇:「簫者,中之氣,萬物生於無聲,見於無 形,僇也,簫也,故謂之簫。簫者以祿為本,言承天繼物 為民本,人力加,地道化,然後萬物戮也,故謂之簫。」 蔡邕《月令章句》:「簫長則濁,短則清,以蠟蜜實其底而 增減之,則和管而成音。」

《晉書樂志》:「其有短簫之樂者,則所謂王師大捷,令軍 中凱歌者也。」

《丹陽記》:「江寧縣南四十里有慈母山,積石臨江,生簫 管竹。」王褒《洞簫賦》所稱即此也。其竹圓緻,異於眾處。 自伶倫採竹嶰谷,其後唯此幹見珍,故歷代常給樂 府,而俗呼曰「鼓吹山。」

《酉陽雜俎》:范傳正中丞舉進士,省試《風過簫賦》,甚麗, 為詞人所諷。然為從竹之簫,非蕭艾之蕭也。《荀子》云: 「如風過蕭,忽然已化。」義同草上之風必偃。相傳至今, 已為誤。予讀《淮南子》云:「夫播棋丸於地,圓者趣窐,方 者止高,各從其所安。」夫人又何上下焉?若風之過簫 也,忽然感之,可以清濁應矣。高誘註云:「清商濁宮也。」 《煙花記》:「簫一名石絃鼓,一名吹雲。箏,一名東宛鐘,一 名長嘯,一名粲谷。」

徐景安《樂書》:「舜樂謂《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故制鳳簫、 洞簫,以彰德也。」

《東坡志林》:「僕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館於官舍,而蜀 人張師厚來過,二王方年少,吹洞簫飲酒杏花下。明 年,予謫黃州,對月獨飲,嘗有詩云:『去年花落在徐州, 對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黃州見花發,小院閉門風露 下』。蓋憶二王飲時也。」

《朱子大全集》:「今之簫管乃是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 簫。」

《容齋隨筆》:王子淵《簫賦》曰:「幸得諡為洞簫兮,蒙聖主 之渥恩。」李善謂:諡者,號也,言得諡為簫,而常施用之, 以器物名為諡。其語可謂奇矣。

《容齋續筆》:洪慶善注《楚辭九歌·東君篇》「緪瑟兮交鼓, 簫鐘兮瑤簴」,引《儀禮鄉飲酒章閒》歌《魚麗》、笙由庚,歌 《南有嘉魚》、笙崇丘為比云:「簫鐘」者,取二樂聲之相應 者互奏之。既鏤板置於墳庵,一蜀客過而見之,曰:「一 本簫作。」《廣韻》訓為,「擊也。」蓋是擊鐘,正與「緪瑟」為對 耳。慶善謝而亟改之。

《文獻通考》:「莊周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 已』。」郭璞謂:簫一名籟,《廣雅》亦曰:籟謂之簫。蓋簫籟比 竹而成聲,猶天地之籟籟風竅而怒號也。許慎以籥 為籟,是不知籥如篴而三竅,未嘗比竹為之。

《日知錄》:詩有《瞽箋》云:「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餳者所吹 也。漢時賣餳,止是吹竹,今則鳴金。

簫部外編

《水經注》:「秦穆公時,有蕭史者,善吹簫,能致白鵠孔雀。 穆公女弄玉好之,公為作鳳臺以居之,積數十年。一 旦隨鳳去,云雍宮世有簫管之聲焉。今臺傾祠毀,不 復然矣。」

《洞冥記》:「帝常夕東望,有青雲焉,俄見雙鵠集於臺上, 有頃化為神女,舞於臺下,握鳳管之簫,撫落霞之琴, 歌清吳春波之曲。」

《空洞靈章》真人彈雲璈吹九鳳之簫,神州之笙,其音 逸響,流激千尋。

《真誥》:「小方諸仙人多吹九靈之簫,聞四十里。簫有三 十孔,竹長二三尺,九簫同唱,百獸抃舞,鳳凰數十來 和簫聲。」

《魏夫人傳》:「夫人志慕神仙,味真耽元,忽有太極真人 安度明、東華天神、方諸青童、扶桑碧阿、暘谷神王、景 林真人、小有仙女、清虛真人王裒來降,授夫人不死 之道。於是四真吟唱,各命玉女彈琴擊鐘,吹簫合節 而發歌。是時太極真人命北寒玉女宋聯娟彈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