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9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成焉。既不可使之節,亦不可使之不節,氣之自然者 也。氣既節矣,聲同則應,既不可使之應,亦不可使之 不應,數之自然者也。既節其應,則天地之文成矣。」文 之義也,或任形而著,或假物而彰,日星文乎上,山川 理乎下,動物植物花者節者,五色具矣,斯任形者也。 至於人常有五性而不著,以事觀之然後著;日常有 五色而不見,以水觀之然後見;氣常有五音而不聞, 以絃考之然後聞,斯假物者也。是故聖人不能作《易》 而能知自然之數;不能作琴而能知自然之節。何則? 「數本於一而成於三,因而重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及 其應也,一必於四,二必於五,三必於六焉,氣氣相召, 其應也必矣。卦既畫矣,故畫琴焉。始以一絃泛桐,當 其節則清然而號,不當其節則泯然無聲,豈人力也 哉!且徽有十三,而居中者為一,自中而左泛有三焉, 又右泛有三焉,其聲殺而已,絃盡則聲減。及其應也, 一必於四,二必於五,三必於六焉。節節相」召,其應也 必矣。《易》之畫也,偶三為六,三才之配具焉,萬物由之 而出,雖曰六畫,及其數也,止三而已矣。琴之畫也,偶 六而根於一。一鍾者,道之所生也,在數為一,在律為 黃,在音為宮,在木為根,在四體為心,眾徽由之而生, 雖曰十三,及其節也,止三而已矣。卦之德,方經也;蓍 之德,圓緯也。故萬物不能逃其象。徽三,其節經也;絃 五,其音緯也,故眾音不能勝其文。先儒謂八音以絲 為君,絲以琴為君。愚謂琴以中徽為君,盡矣。夫徽十 三者,蓋盡昭昭可聞者也。丈絃具之,尺絃亦具之,豈 有長短大小之限哉?是則萬物本於天地,天地本於 太極,太極之外以至於萬物。聖人本於道,道本於自 然,自然之「外以至於無為。樂本於琴,琴本於中徽,中 徽之外以至於無聲。」是知作《易》者考天地之象也,作 琴者考天地之聲也。往者藏音而未談,來者專聲而 忘理。《琴箋》之作也,庶乎近之。苟其闕也,請俟君子。世 稱其知音。

《國老談苑》:崔遵度為太子諭德,性方正清素,尤精於 琴。嘗著《琴箋》,以天地自然有十二聲徽非因數也。范 仲淹嘗問琴理於遵度,對曰:「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琴 書是也。」

《遺史記聞》:真宗祀汾陰,登山望林麓中有亭檻,問曰: 「何所?」乃隱士魏野草堂。遣使往召之,野方鼓琴教鶴 舞,聞使至,抱琴踰垣遁去。使聞,上甚嘆美之。

《山棲志》:「魏野居陝州之東郊,手植竹樹,清泉環遶,旁 對雲山,景趣幽絕。鑿土袤丈,曰『樂天洞,前為草堂,彈 琴其下,好事者多載酒殽從之游,嘯詠終日,出則跨 白驢,見者異之』。」

《茅亭客話》:「黃處士名延矩,字垂範,眉陽人也。少為僧, 性僻而簡,常言家習正聲。自唐以來,待詔金門,父隨 僖宗入蜀,至某四世矣。琴最盛於蜀,製斲者數家,惟 雷氏而已。」又云:「雷氏之琴不必盡善,有瑟瑟徽者為 上,金玉者為次,蠃蚌者亦又次焉。所以為異者,岳雖 高而絃低,雖低而不拍,面按之若指下無絃,吟振之」 則有餘韻。非雷氏者,箏聲絕無琴韻也。處士常言:隋 文帝子蜀王秀造千面琴,散在人閒,故有號「寒玉韻 磬響泉和志」者。琴則有操引曲調及弄絃則有歌詩 五曲:一曰《伐檀》,二曰《鹿鳴》,三曰《騶虞》,四曰《鵲巢》,五曰 《白駒》,蓋取諸國風、雅、《頌》之詩,聲其章句,以律和之之 謂也。非歌詩之言,則無以成其調也。本詩之言而成 調,非因調以成言也,諸詩皆可歌也。咸平中,知州馮 公知節,召孫知微畫,俾處士彈琴,二公俱止僧舍。嘗 會愚茅亭,進士張及贈之詩曰:「二公高節厭喧卑,同 寄蕭宮共展眉。玉樹冰壺齊品格,野雲皋鶴本追隨。 泉流指下何人賞,岳峭毫端祇自知。綣戀賢侯美風 教,故山歸去尚遲遲。」祥符壬子秋,告歸鄉里。遺愚養 和一法,是年冬病卒,年八十。其樂天知命者歟。 《老學菴筆記》:范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止彈《履霜》一 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玉海》:「祥符六年四月十九日,詔以太宗所製曲名三 百九十,及九絃琴、五絃阮譜字變絃法并調弄操引 名共三百三十六,付史館、太樂局。」

景祐二年九月,出「兩儀琴、十三絃琴,以備雅樂。兩儀 琴者,施兩絃、十二柱;十三絃琴者,如常琴之制,增其 絃以象律呂之數。」又敕更造「七絃、九絃琴,圓其首以 祀天,方其首以祀地。」

鄭向言:「阮逸自撰《琴準》,用求律呂相生之聲,圓轉應 律,靡不符合。」詔赴闕。

皇祐二年九月丁亥,帝御崇政殿,召近臣閱雅樂,因 出《太宗皇帝琴、阮譜》賜群臣。

《湘山野錄》:皇祐閒館中詩筆,石昌言、楊休最得唐人 風格,余嘗攜琴訪之,一詩見謝,尤佳,曰:「鄭衛湮俗耳, 正聲追不回。誰傳廣陵操,老盡嶧陽材。古意為師復, 清風尋我來。幽陰竹軒下,重約月明開。」

《宋史趙抃傳》:抃知成都,以寬為治。神宗立,召知諫院。 故事,近臣還自成都者,將大用,必更省府,不為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