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9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阮咸部彙考

《舊唐書》。

《音樂志》

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於今制,列十有三柱。武 太后時,蜀人蒯明於古墓中得之。晉《竹林七賢圖》,阮 咸所彈與此類,因謂之阮咸。咸,晉世實以善琵琶、知 音律稱。

《宋史》

《樂志》

至道元年,太宗作九絃琴、五絃阮,別造《新譜》三十七 卷。凡造五絃阮:宮調、商調、鳳吟調、角調、徵調、羽調、黃 鐘調、無射商調、瑟調、碧玉調、慢角調、金羽調。變絃法 制,宮調,《鶴唳天弄》《鳳吟》,商調、《鳳來儀弄》《九二》。又以新 聲被舊曲者,宮調四十四曲,商調十三曲,角調十一 曲,徵調十曲,羽調十曲,黃鐘十九曲,無射商調七曲, 瑟調七曲,《碧玉調》十四曲,慢角調十曲,金羽調三曲。 阮成,以示中書門下,因謂曰:「雅樂與鄭衛不同,鄭聲 淫,非中和之道。朕常思雅正之音,可以治心,原古聖 之旨,尚存遺美。琴七絃,朕今增之為九,其名曰君臣 文武禮樂,正民心,則九奏克諧而不亂矣。阮四絃增 之為五,其名曰水火金木土,則五材並用而不悖矣。」 因命待詔朱文濟、蔡裔齎琴、阮詣中書彈新聲,詔宰 相及近侍咸聽焉。由是中外獻賦頌者數十人。二年, 太常音律官田琮以九絃琴、五絃阮均配十二律,旋 相為宮,隔八相生,並協律呂,冠於雅樂,仍具圖以獻。 上覽而嘉之,遷其職以賞焉。

《劉孝孫事原》

《阮咸》

唐中宗朝,元行沖為太常少卿,時有人於古冢獲銅 器,似琵琶而圓,獻於元公曰:「此阮仲容所造。」乃命工 人以木為之,音韻清朗,頗難為名,權以仲容之姓名 呼焉。夫阮公昔賢,豈可以其名字號樂器乎?元以其 形似月,其聲合琴,名為月琴。

《馬端臨文獻通考》

《五絃阮》

阮咸秦琵琶,而頸長過之,列十二柱焉。以木為之,聲 甚清徹,頗類《竹林七賢圖》所造舊器,因以「阮咸」名之, 亦以其善彈故也。太宗舊制,四絃上加一絃,散呂五 音。

呂絃之調有數法,大絃為宮是正聲,或為下徵,或為下羽。

阮類琴有濁、中、清三倍聲,上隔四柱濁聲也;應琴下 徽、中隔四柱中聲也;類琴中徽、下徽、下隔四柱清聲 也,類琴上徽。今太常樂工《俗譜》,按中隔第一絃。

第二柱上按《黃鐘》,第二柱下按《大呂》。

第二絃:

第一柱上按《太蔟》,第一柱下按《夾鐘》,第二柱下按《姑洗》,第三柱下按《仲呂》。

第三絃:

第一柱上按《蕤賓》,第一柱下按《林鐘》,第二柱下按《夷則》,第三柱下按《南呂》。

第四絃:

第一柱下按無射

第五絃:

第一柱下。按《應鐘》第二柱是《黃鐘清》,三柱是《大呂清》,第四柱是《太蔟清》,所有夾鐘清在下隔也。

凡此本應五音,非有濁中清之別也。今誠去四清聲, 以合五音,則《舜琴》亦不是過也。

《明王圻三才圖會》

阮咸圖

阮咸圖

圖說

武后時,蜀人蒯朗於古墓中得銅器,似琵琶而員,時 人莫識之。元行沖曰:「此阮咸所造。」命匠人以木為之, 以其形似月,聲似琴,名曰月琴。杜佑以晉《竹林七賢 圖》阮咸所彈與此同,謂之阮咸。或謂咸豐肥創此器 以移琴,聲四絃十三柱,倚膝摐之,謂之擘,以代撫琴 之艱。今人但呼曰阮。按蒯朗舊唐書作蒯明兩說互異未知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