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0 (1700-1725).djvu/27

此页尚未校对

角部彙考

《晉書》。

《樂志》

《鼓角橫吹曲》。按角,說者云,蚩尤氏帥魑魅與黃帝戰 於涿鹿,帝乃命始吹角為龍鳴以禦之。其後魏武北 征烏丸,越沙漠而軍士思歸,於是減為中鳴,而尤更 悲矣。

胡角者,本以應胡笳之聲,後漸用之,橫吹,有雙角,即 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惟得《摩訶兜 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 為武樂,後漢以給邊,和帝時萬人將軍得之。魏晉以 來二十八解,不復具存。用者有《黃鵠壟頭》《出關》《入關》 《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楊》《望行人》十曲。

《隋書》

《音樂志》

大駕鼓吹,大角工人平巾幘、緋衫、白布大口褲, 長鳴色角一百二十具供大駕,三十六具供皇太子, 十八具供王公等。

次「鳴色角,一百二十具供大駕,十二具供皇太子,一 十具供王公等。」

《大角》,第一曲《起捉馬》,第二曲《被馬》,第三曲《騎馬》,第四 曲「行」,第五曲《入陣》,第六曲《收軍》,第七曲《下營》,皆以三 通為一曲,其辭並本之《鮮卑》。

「諸王為州,皆給赤鼓赤角,皇子則增給吳鼓、長鳴角。 上州刺史皆給青鼓青角,中州已下及諸鎮戍,皆給 黑鼓黑角。樂器皆有衣」,並同鼓色。

《唐書》

《禮樂志》

講武之日,未明,十刻而嚴,五刻而甲。步軍為直陣以 俟大將,立旗鼓之下,六軍各鼓十二、鉦一、大角四。 金吾所掌有大角,即魏之「簸邏回」,工人謂之「角手」,以 備鼓吹。

《百官志》

衛士六百為大角手六番閱習,吹大角為昏明之節。 節度使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 居中,大將鳴珂金鉦,鼓角居後。

《舊唐書》

《音樂志》

西戎有吹金者,銅角是也。長二尺,形如牛角,貝蠡也。 容可數升,並吹之以節樂。

《段成式觱篥格》

《角》

革角長五尺,形如竹筒。鹵簿軍中皆用之,或竹木,或 皮。

元女請制《角二十四法》雷雹聲。

《吹角》三部:有《長鳴》《中鳴》。《長鳴》曼聲激昂,《中鳴》尤更悲 切。

《宋史》

《樂志》

凡車駕宿齋所止,夜設警場,用一千二百七十五人。 《奏嚴》,用金鉦大角角手,取於近畿。

《馬端臨文獻通考》

《雙角》長鳴

角,書記所不載,或云羌人以驚中國馬。馬融又云:出 吳越。谷儉云:「黃帝會群臣於泰山,作清角之音,似兩 鳳雙鳴,二龍齊吟,丹蛇繞首,雄虹帶天,橫吹雙角之 實,不過如此。」《樂錄》亦云:「蚩尤氏率魍魎與黃帝戰于 涿鹿之野,黃帝乃命吹角為龍吟以禦之。」沈約、徐廣 並謂經史所不載,則黃帝之說,豈先儒傅會言之邪?

《中鳴》簸邏回其製類膽瓶

《陳氏樂書》曰:「胡角本應胡笳之聲,通長鳴、中鳴,凡有 三部。魏武帝北征烏丸,越沙漠,軍士聞之,靡不動鄉 關之思,於是武帝半減之為中鳴,其聲尢更悲切,蓋 其制並五采衣幡,掌畫蛟龍,五采腳。故《律書樂圖》以 為長鳴一曲三聲,並馬上嚴警用之。第一曰龍吟,二 曰彪吼,三曰阿聲。其中鳴一曲二聲:一為盪聲,二為 『牙聲』」,亦馬上警用之也。其大者謂之《簸邏回》,羌人用 之,本所以驚中國馬,非中華所宜用也。宋朝審定音 樂,更制鼓吹,雖角之尺度均一,聲比鐘律,內之乘輿 行幸,外之郡邑警備,莫不奏之,以為警嚴。

隋大角工,平巾幘,絳衫,白大口褲。內宮鼓樂服色準之。大鼓長鳴工,服青地苣文。

《警角》

晉大司馬桓溫屯中堂,夜吹警角。御史中丞司馬恬 奏劾大不敬。厥明,溫見之,歎曰:「此兒乃敢彈我,真可 畏也!」又陸士衡為河北都督,內懷憂懣,聞眾軍警角 鼓吹,謂其司馬孫拯曰:「我今聞此,不如華亭鶴唳。」然 則軍中用警角尚矣。《衛公兵法》曰:軍城及野營,行軍 在外,日出沒時,撾鼓千槌三百,三十三槌為一通。鼓 音止,角音動,吹十二聲為一疊,三角三鼓,而昏明畢 也。宋張興世謂父曰:「天子鼓角,非田家翁所吹。」然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