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0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圖說

《周禮》笙師「掌教龡竽笙」先鄭云:「竽三十六簧。」賈疏引 《通卦驗》云:「竽長四尺二寸。」註云:「竽,管類,用竹為之,形 參差,象鳥翼,鳥火禽。火數七,冬至之時吹之。冬水用 事,水數六,六七四十二,竽之長,取數於此也。竽象笙 三十六管,宮管在中央。」

笙圖

笙圖

圖說

舊圖云:「笙長四尺,諸管參差,亦如鳥翼。」《禮記》云:「女媧 之笙簧。」《爾雅》云:「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郭注云:「列 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梁正意 疑古之竽笙與今世竽笙不同,恐誤,故皆圖古今之 法。

《陳暘樂書》

《匏之屬 笙 巢笙》

匏之為物,其性輕而浮,其中虛而通。笙則以匏為母, 象植物之生焉。其卦則艮,其方東北之維,其時春冬 之交,其聲尚義,其律大呂太蔟,其風融,其音啾,立春 之氣也。先王作樂,以之為笙竽之屬焉。《記》曰:「歌者在 上,匏竹在下。」《國語》曰:「匏竹利制。」蓋匏竹相合而成聲, 得清濁之適故也。

萬物,盈乎天地之閒,入乎坎則革而趍新,故其音革 而為鼓;成乎艮則始作而施生,故其音匏而為笙。古 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汶陽之篠,列管匏中而施簧管 端,則美在其中,鍾而為宮,蓋所以道達沖氣,律中太 蔟,立春之音也。故有長短之制焉,有六合之和焉。故 《五經析疑》曰:「笙者,法萬物始生,道達陰陽之氣,故有」 長短。黃鍾為始,法象鳳皇。蓋笙為樂器,其形鳳翼,其 聲鳳鳴,其長四尺。大者十九簧,謂之巢,以眾管在匏, 有鳳巢之象也。小者十三簧,謂之和,以大者唱,則小 者和也。《儀禮》有之,「三笙一和而成聲」是也。《大射儀》:「樂 人宿縣于阼階東,笙磬西面,其南笙鐘。」蓋笙,艮音也, 於方為陽;鐘,兌音也,於方為陰。《周官》:「笙師掌教吹笙, 共其鐘笙之樂以教裓。」《夏書》曰:「笙鏞以閒。」是鼓應笙 之鐘,而笙亦應之也。眡瞭掌擊笙磬,《詩》曰「笙磬同音。」 則磬乾音也,與笙同為陽聲,是擊應笙之磬,而笙亦 應之也。笙磬則異器而同音,笙鐘則異音而同樂。《儀 禮》有眾笙之名,而簜在建鼓之閒。蓋眾笙所以備和 奏,洽百禮,豈特應鐘磬而已哉?《鹿鳴》所謂鼓瑟鼓琴, 吹笙鼓簧,應琴瑟之笙也。賓之初筵曰:「籥舞笙鼓」,應 鼓之笙也。《檀弓》「孔子十日而成笙歌。」《儀禮》歌《魚麗》,笙 《由庚》,笙之類,應歌之笙也。然則笙之為用,豈不備哉? 此帝舜用之,所以鳳儀,子晉吹之,所以鳳鳴也。《記》曰: 「女媧之笙簧。」《世本》曰:「隨作笙簧。」庸詎知隨非女媧氏 之臣乎?黃帝制律以伶倫,造鐘以營援,則女媧作笙 竽以隨,不足疑矣。宋朝李照作《巢笙》,合二十四聲,以 應律呂正倍之聲;作和笙,應笙竽,合清濁之聲。又自 制大笙,上之太樂,亦可謂之復古制矣。今太常笙,濁 聲十二,中聲十二,清聲十二,俗呼為「鳳笙」,孟蜀王所 進樂,工不能吹,雖存而不用。比者按清、濁、正,三倍聲 皆得相應。誠去四清聲吹之,雖用之雅樂,亦惡在其 為不可哉!

今巢笙之制,第一管頭子應鐘清聲二,第二管中音黃鐘正聲應中音子三,第三管應鐘正聲應頭子四,第四管南呂正聲應第五子。五中呂管也,無射正聲無應六,大托管蕤賓濁聲應托聲七,十五管大呂正聲無應八,大韻管姑洗濁聲無應九,第五子南呂清聲應,第四管十中音子,黃鐘清聲應中音;十一托聲管蕤賓正聲,應大托。十二著聲管,姑洗正聲,應大韻。十三仙呂管,夾鐘正聲,無應。十四高聲管太蔟正聲。十五平調子林鐘清聲。十六平調管林鐘正聲。十七後韻,太蔟濁聲,應商聲。十八義聲管夷則正聲,無應。十九托聲管中呂正聲,無應聲。

《和笙 鳳笙》

傳曰:「大笙音聲眾而高也,小者音相和也。」斯不亦笙 大小之辨乎?《說文》曰:「笙,正月之音。十三簧象鳳身。」蓋 其簧十二,以應十二律也;其一以象閏也。宋朝登歌 用和笙,取其大者倡,則小者和,非阮逸所謂「其聲清 和」也;用十三簧,非阮逸所謂十九簧也。巢、和若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