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0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十九簧,何以辨小大之器哉?阮逸謂竽笙起第四管 為黃鐘;巢笙起中音管為黃鐘;和笙起平調為黃鐘。 各十九簧,皆有四清聲、三濁聲、十二正聲。以編鐘四 清聲參驗,則和笙平調子,是黃鐘清也;竽笙第五子, 是太蔟清也;中呂管,是大呂清也;中音子,是夾鐘清 也。既已謂之竽矣,謂之笙矣,安得合而一之為竽笙 耶?《儀禮》所謂「三笙一和」者,不過四人相為倡和爾,孰 謂「竽和」之類耶?

《大竽 小竽》

昔女媧氏使隨裁匏竹以為竽,其形參差,以象鳥翼, 火類也,火數二,其成數則七焉。冬至吹黃鐘之律而 閒音以竽。冬則水王,而竽以之,則水器也。水數一,其 成數則六焉。因六而六之,則三十六者,竽之簧數也。 因七而六之,則四十二寸者,竽之長數也。《月令》「仲夏 調笙竽」,《淮南子》謂「孟夏吹笙竽」,蓋不知此。《周官》笙師 「掌教吹竽笙」,則竽亦笙類也。以笙師教之,雖異器同 音,皆立春之氣也。《樂記》曰:「聖人作為鞀鼓、椌、楬、壎、篪, 然後為之鐘、磬、竽、瑟以和之。」是樂之倡始者,在鞀、鼓、 椌、楬、塤、篪,其所謂鐘、磬、竽、瑟者,特其和終者而已。《韓 非子》曰:「竽者五聲之長」,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倡則諸 樂皆和。豈聖人制作之意哉?《說文》曰:「竽管三十六簧, 象笙。」以竽宮管在中故也。後世所存,多二十三管,具 二均聲焉。我朝宋祁曾於樂府得古竽,有管而無簧, 列管參差及曲頸皆為鳳飾,樂工皆以為無用之器。 惟葉防欲更造,使具清正倍三均之聲,是不知去二 變四清,以合乎聲律之正也。《通禮義纂》曰:「武帝使丘 仲作竽笙三十六管」,豈以丘仲作尺四寸之笛,遂誤 以為竽邪?

《簧》

《月令》:「中央土,律中黃鐘之宮。」則樂之有簧,以宮管在 中也,莫非簧也。有笙中之簧,有非笙中之簧。《鹿鳴》曰 「吹笙鼓簧」,《莊子》言「簧鼓」,笙中之簧也。《君子陽陽》曰「左 執簧」,《巧言》曰「巧言如簧」,非笙中之簧也。傳稱「王遙有 五舌竹簧」,今民間有鐵葉之簧,豈非簧之變體歟?

《鐵簧》

民間有「鐵葉簧」,削銳其首,塞以蠟蜜,橫之於口,呼吸 成音。豈簧之變體歟?

《十七管竽 十九管竽 二十三管竽》

宋朝太樂諸工,以竽、巢、和併為一器,率取十七管笙 為之,所異者特以宮管移之左右而不在中爾。雖名 為雅樂,實夷音也。或二十三管,或十九管,二十三管 則兼乎四清二變,十九管則兼乎十二律七音,要皆 非古制也。李照雖更制大竽,然不能革舊器而兼用 之,亦未為深知樂也。

《埒竽》

《樂府雜錄》謂「埒竽形類小鐘,以手埒之則鳴矣,非古 制也。」

《雅簧》

《三禮圖》有雅簧,上下各六,聲韻諧律,亦一時之制也。 《潛夫論》曰:「簧削銳其頭,有傷害之象;塞蠟蜜,有口舌 之類。皆非吉祥善應也。」然則巧言如簧,而詩人所以 傷讒,良有以也。《唐樂圖》以線為首尾,直一線,一手貫 其紐,一手鼓其線,橫於口中,呼吸成音,真野人之樂 耳。

《竹簧震靈簧

《漢武內傳》:「西王母命侍女許飛瓊鼓震靈之簧。」《神僊 傳》:「王遙有五舌竹簧三,在石室中,遙自取其二,以其 一與室中人對鼓之。」然則震靈之簧,豈以竹簧歟?震 為蒼筤竹故也。

《葫蘆笙瓢笙

唐九部裔樂有《葫蘆笙》。太宗至道初,西南蕃諸蠻入 貢,吹《瓢笙》,豈葫蘆笙耶?

《胡

後魏宣武素悅裔聲其樂器有《胡》。《玉篇》謂:《笙》是 也。

《吹笙》

《釋名》曰:「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白虎通》曰:「笙之為言 施也,牙也,萬物始施而牙。」然則笙之義可知矣。《穆天 子傳》謂:「西王母吟曰:『吹笙鼓簧』。」《呂氏春秋》謂:「墨子見 荊王衣錦吹笙。」則笙雖堂下之樂,古人未嘗不重吹 之也。

《竽笙》

近代竽笙十九簧,蓋後人象竽倍聲,因以名之。然竽、 笙異器而同和,故《周官》「竽與笙均,掌之以笙師」焉。既 謂之竽矣,安得又謂之笙乎?古人之制必不然矣。世 人或謂大笙謂之簧,是不知笙中有簧,而簧非笙也。

《鳳翼笙參差竹其制如兩生之竹而共一匏

昔王子晉之笙,其制象鳳翼,亦名「參差竹」,蓋嘗於緱 山月下吹之矣。唐太和中,有尉遲章,尤妙於此。宣宗 已降,有范漢恭焉。其子師保在陝州,亦曲盡父藝。咸 通已後,有柳存質、楊敬元並稱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