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3 (1700-1725).djvu/48

此页尚未校对

且令充弓箭手。詔保甲願充弓箭手者聽,其見充弓 箭手與當丁役,毋得退就保甲。陝西、河東亦如之。 又按《志》:六年,廣西經略使熊本言,「宜州土丁七千餘 人,緩急可用。欲令所屬編排,分作都分,除防盜外,緣 邊有警,聽會合掩捕。」從之。 又按《志》:六年,詔樞密承 旨司講議廣西峒丁如開封府界保甲集教團教法。 是年,提點廣西路刑獄彭次雲言:邕苦瘴癘,請量留 兵更戍,餘用峒丁,以季月番上,給禁軍錢糧。詔許彥 先度之。彥先等言:若盡以代正兵,恐妨農。請「計戍兵 三之一,代以峒丁,季輪二千赴邕州肄習武事。」從之。

又按《志》:「六年詔蕃官雖至大使,猶處從官小使臣。」

「之下,朝廷賞功增秩,以為激勸,乃爾卑抑,則孰知遷 官之榮?宜定蕃、漢官序位。」後河東經略司言:「蕃官部 堡塞兵出戰,嘗以漢官驅策,恐不當與漢官序位。」而 兵部請蕃漢非統轄者,乃令序官。奏可。熙河蘭會路 經略制置使李憲言:「治蕃兵,置將領,法貴簡而易行, 詳而難犯。臣今酌蕃情立法,凡熙河蘭會五郡,各置 都同總領蕃兵將二人。本州諸部族出戰蕃兵及供 贍人馬,各置管押蕃兵使臣十人。五郡蕃兵自為一 將,出戰則以正兵繼之,旗幟同色。蕃兵以技藝功勞 第為四等,蕃官首領推遷如之。」八月,憲又言:「漢、蕃兵 騎雜為一軍,語言不通,居處飲食悉不便利。昔李靖 以蕃落自為一法,臣近以蕃兵自為」一將,釐漢蕃為 兩軍,相參號令,軍事惟所使焉。 又按《志》,六年詔一 歲內能募及百人者加秩一等。四月,河東路經略司 請以麟州飛騎、府州威遠子弟二十五以下刺為兵。

又按《志》,六年,「騎兵年五十以下,教武技不成而才。」

可以肄習者,並以為步軍。 又按《志》:六年,熙河路經 略制置李憲言:「本路雖有九將」之名,其實數目多闕, 緩急不給驅使。又蕃漢雜為一軍,嗜好言語不同,部 分居止悉皆不便。今未出戰,其害已多,非李靖所謂 「蕃漢自為一法之意。若將本路九將併為五軍,各定 立五軍將副及都同總領蕃兵將,使正兵合漢弓箭 手自為一軍,其蕃兵亦各自為一軍。臨敵之際,首用 蕃兵,繼以漢兵,必有成效。兼可減併將、副及部隊將 員,于事為便。」詔從之。

元豐七年,羅始、党生界八姓皆團義軍,招補廣西土 兵。詔捧日諸軍置軍使等官,以處諸班直。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兵志》。七年,瀘南緣邊安 撫司言,「羅始党生界八姓,各願依七姓十九姓刺充 義軍,團結為三十一指揮,凡一萬五千六百六十人。」 從之。 又按《志》:七年,廣西都鈐轄司言,「本路土兵闕 額數多,乞選使臣往福建、江南、廣東招簡投換兵四 千人。」詔於江南、福建路委官招換。 又按《志》:元豐七 年,樞密院言:「騎軍諸營、諸班直以年勞升至軍使者 甚眾,無闕可補。」詔捧日、龍衛、拱聖、驍騎、雲騎、驍勝權 置下名軍使,凡二百四十員,拱聖、驍騎、雲騎權置副 兵馬使,凡九十員以處之。

元豐八年,詔秦鳳等路置場,教弓箭手者罷之。知陳 州司馬光疏罷《保甲》。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兵志》:八年,詔罷秦鳳路 置場集教弓箭手,令經略司購求土人習教,所宜立 法。 又按《志》:八年哲宗嗣位,知陳州司馬光上疏乞 罷保甲。曰:「兵出民閒,雖云古法,然古者八百家纔出 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閒民甚多。三時務農,一時 講武,不妨稼穡。自兩司馬以上皆選賢士大夫為之, 無侵漁之患,故卒乘輯睦,動則有功。今籍鄉村之民, 二丁取一,以為保甲,授以弓弩,教之戰陣,是農民半 為兵也。三四年來,又令河北、河東、陝西置都教場,無 問四時,每五日一教,特置使者,比監司專切提舉,州 縣不得關預。每一丁教閱,一丁供送。」雖云五日,而保 正長以「泥堋除草」為名,聚之教場,得賂則「縱,否則留 之」,是三路耕耘收穫稼穡之業幾盡廢也。自唐開元 以來,民兵法壞,戍守戰攻盡募長征兵士,民閒何嘗 習兵?國家承平百有餘年,戴白之老,不識兵革,一旦 畎畝之人,皆戎服執兵,奔驅滿野,耆舊歎息,以為不 祥。事既草創,調發無法,比戶騷擾,不遺一家。又巡檢、 指使按行鄉村,往來如織,「保正、保長依倚弄權,坐索 供給,多貴賂遺,小不副意,妄加鞭撻,蠶食行伍,不知 紀極。中下之民,罄家所有,侵肌削骨,無以供億,愁苦 困弊,靡所投訴,流移四方,襁屬盈路。又朝廷時遣使 者遍行按閱,所至犒設賞賚,靡費金帛,以巨萬計。此 皆鞭撻平民,銖兩丈尺而斂之,一旦用之如糞土。而 鄉村之民」,但苦勞役,不感恩澤。農民之勞既如彼,國 家之費又如此,終何所用哉?若使之捕盜賊,衛鄉里, 則何必如此之多?使之戍邊境,事征伐,則彼遠方之 民以騎射為業,以攻戰為俗,自幼及長,更無他務。中 國之民,大半服田力穡,雖復授以兵械,教之擊刺,在 教場之中坐作進退,有似嚴整,必若使之與敵「人相 遇,填然鼓之,鳴鏑始交,其奔北潰敗可以前料,決無 疑也,豈不誤國事乎?」又悉罷三路巡檢下兵士及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