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50 (1700-1725).djvu/26

此页尚未校对

和。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楚、趙怒於魏之先己講也, 必爭事秦,從是以散,而君後擇焉。且君之嘗割晉國 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絳、安邑又為 陰啟,兩機盡,故宋、衛效尤,憚秦。兵已合而君制之,何 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臣願君之熟計而毋行危也。」 穰侯曰:「善。」乃罷梁圍 秦,敗魏於華,魏王且入朝於 秦。周訢謂王曰:「宋人有學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 曰:『子學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我所賢者,無 過堯舜。堯舜名。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賢 不過堯舜,母大不過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 於學者,將盡行之乎?願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於 學也,將有所不行也,願子之且以名母為後也。今王 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願王之有以易之而 以入朝為後』。」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許綰為 我祝曰:『入而不出,請殉寡人以頭』。周訢對曰:『如臣之 賤也。今人有謂臣曰:『入不測之淵而必出』,不出,請以 一鼠首為汝殉者,臣必不為也。今秦不可知之國也, 猶不測之淵也;而許綰之首,猶鼠首也。內王于不可 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竊為王不取也。且無梁孰 與無河內急』?王曰:梁急。無梁孰與無身急』?王曰:『身急』。」 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內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 其上,可乎?」王尚未聽也。支期曰:「王視楚王,楚王入秦, 王以三乘先之。秦王不入,楚、魏為一,尚足以捍秦。」王 乃止。王謂支期曰:「吾始已諾于應侯矣,今不行者欺 之矣。」支期曰:「王勿憂也。臣使長信侯請無內王,王待 臣也。」支期說於長信侯曰:「王命召相國。」長信侯曰:「王 何以臣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長信侯曰:「吾 內王於秦者,寧以為秦耶?吾以為魏也。」支期曰:「君無 為魏計,君其自為計。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窮乎?安貴 乎?君其先自為計,後為魏計。」長信侯曰:「樓公將入矣, 臣今從。」《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濺君襟矣。」長信 侯行,支期隨其後,且見王。支期先入,謂王曰:「偽病者 乎?而見之,臣已恐之矣。」長信侯入見王,王曰:「病甚奈 何?吾始已諾於應侯矣,意雖道,死,行乎?」長信侯曰:「王 毋行矣,臣能得之於應侯矣。願王無憂。 華陽之戰, 魏不勝秦,明年將使段干崇割地而講。孫臣謂魏王 曰:『魏不以敗之上割,可謂善用不勝矣;而秦不以勝 之上割,可謂不善用勝矣。今處期年,乃欲割,自群臣 之私而王不知也。且夫欲璽者,段干子也,王因使之 割地;欲地者秦也,而王因使之授璽。夫欲璽者制地, 而欲地者制璽,其勢必無魏矣。且夫奸人固皆欲以 地事秦,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則火 不止。今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窮,是薪火之說也』。」 魏王曰:「善。雖然,吾已許秦矣,不可以革也。」對曰:「王獨 不見夫博者之用梟耶?欲食則食,欲握則握。今君劫 於群臣而許秦。」因曰:「不可革,何用智之不若用梟也?」 魏王曰:「善。」乃按其行。

按《史記韓世家》:「韓釐王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韓 告急於秦,秦不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願公雖病, 為一宿之行』。陳筮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 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夫 冠蓋相望,告敝邑甚急,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 韓急則將變而他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公無 見王,請令發兵救韓』。」八日而至,敗趙、魏於華陽之下。 是歲,釐王卒。 又按《春申君列傳》:秦昭王使白起攻 韓、魏,敗之于華陽,禽魏將芒卯,韓、魏服而事秦。秦昭 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適至 於秦,聞秦之計。當是之時,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 黔中之郡,拔鄢郢,東至竟陵。楚頃襄王東徙,治於陳 縣。黃歇見楚懷王之為秦所誘而入朝,遂見欺,留死 于秦。頃襄王其子也,秦輕之,恐壹舉兵而滅楚。歇乃 上書說秦昭王曰:「天下莫強于秦、楚。今聞大王欲伐 楚,此猶兩虎相與鬥。兩虎相與鬥而駑犬受。其弊,不 如善楚。臣請言其說。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至 則危,累棋是也。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從 生民以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先帝文王、莊王之身, 三世不忘接地於齊,以絕從親之要。今王使盛橋守 事於韓,盛橋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 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王又舉甲而攻魏,杜大梁之 門,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入邢。魏之兵雲翔而不敢 救,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眾,三年而後復之。」又并 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黃、濟陽嬰城而魏氏服。王又 割濮、磨之北,注齊、秦之要,絕楚、趙之脊,天下五合六 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單矣。王若能持功守威,絀攻 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使無後患,三王不足四,五霸 不足六也。王若負人徒之眾,仗兵革之彊,乘毀魏之 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後患也。《詩》曰:「靡 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 終之難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 知榆次之禍,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干隧之敗。此二 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吳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