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54 (1700-1725).djvu/101

此页尚未校对

元》衣冠,文移紀《甲子》而無號。義深走金,安用殺林德 自贖。丁巳,全邀青及張國明於淮陰,國明辭疾,青父 子同至。全推殺其子者郭統制斬之,又收田成瑤、田 之昂、李英等八人下獄,云:「非朝廷殺我妻子,吾惟問 汝。」李英,全腹心,狡而密,與李平皆山東胥吏,全之乍 逆乍順,二人所教也。平又數致全書至廟堂,以覘朝 廷。青繳所授檄於全曰:「我素推尊相公,豈肯為此!」全 亦惡青反覆。辛酉,與登城南樓飲,殺青,馳騎往紿青 妻,言青病,見與禱禳。青妻至,盡殺之,遂併青軍。擢小 校胡義為將,徙其半於漣、海。 按《喬行簡傳》:行簡進 簽書樞密院事,疏言:「時青者,以官則國家之節度,以 人則邊陲之大將,一旦遽為李全所戕,是必疑其終 為我用,慮變生肘腋,故先其未發驅除之。竊意軍中 必有憤激思奮之人,莫若乘勢就淮陰一軍拔其尢 者以護其師,然後明指殺青者之姓名,俾之誅戮,加 贈恤之典於青,則其勢自分,而吾得藉此以制之,可 以折其姦心,而存吾之大體。不然,跋扈者專殺而不 敢誅,有功者見殺而不敢愬。彼知朝廷一用柔道而 威斷不施,烏保其不遞相視效?則其所當慮者,不獨 李全一人而已。」又言:「山陽民散財殫,非凶賊久安之 地,當日夜為鴟張之計。揚州城堅勢壯,是以坐制全 淮。此曹未必無窺伺之心,或為所入,則淮東俱非我 有,不可不先為之慮也。」又請屯駐重兵海道,內為吳、 越之捍蔽,外為南北之限制。又論:「李全攻圍泰州,勦 除之兵,今不可已。此賊氣貌無以踰人,未必有長筭 深謀,直剽捍勇決,能長雄於其黨耳。況其守泗之西 城則失西城,守下邳則失下邳,守青社則失青社,既 而降北,此特敗軍之將。十年之內,自白丁至三孤,功 薄報豐,反背義忘恩,此天理人情之所共憤,惟決意 行之。」後皆如行簡所料。 按《趙葵傳》:「李全往青州,淮 東制置使許國檄葵議兵。葵至曰:『君侯欲圖賊而坐 賊穽中,悔已無及。惟有重帳前兵,猶足制之爾』。國曰: 『兵不能集,集不能精,奈何』?葵曰:『請視兩路之兵,別其 精銳,君侯留三萬帳前,賊不敢動矣』。國曰:『不若集淮 兵來閱而君董之,既足示眾,亦可選銳』。」葵曰:「有兵之 郡,必當衝要,守將豈可空壁以從制使命耶?必將力 爭於朝,分留自衛,一得朝命,必匿其強壯,遣老弱以 備數。本欲選銳,適得其鈍;本欲示眾,適示單弱,徒啟 戎心。」國不聽,卒敗。寶慶元年,范知揚州,乞調葵以強 勇、雄邊軍五千屯寶應備賊。葵在廬州,數費私錢,會 諸將毬射,與制置使曾式中不合,葵去之,言者以為 擅,遂奉祠。 按《趙范傳》,「范知揚州,淮東安撫副使劉 全、王文信二軍老幼留揚州。范欲修軍政,懼其徒漏 泄兵機,乃時餽勞二家。既大喜,范即遺徐晞稷書,令 教二人挈家歸楚,二人從之,范厚賚以遣。有孫海者, 其眾亦八百,范併請」抽還楚州。又請創馬軍三千,招 游手之強壯者,及籍牢城重役人充之,別籍民為半 年兵,春夏在田,秋冬教閱,官免建砦,而私不廢農。彭 義斌使統領張士顯見范,請合謀討李全,范告於制 置使趙善湘曰:「以義斌蹙全,如山壓卵,然必請而後 討者,知有朝廷也。失此不右而右凶徒,則權綱解紐 矣。萬一義斌無朝命而成大勳,是又唐藩鎮之事,非 計之得也。莫若移揚州增戍之兵往盱眙,而四總管 兵各留半以備金人,餘皆起發,擇一能將統之。」命葵 摘淮西精銳萬人,與會於楚州,出許浦海道五十艘 入淮,以斷賊歸路。密約義斌自北攻之,事無不濟。四 總管權位相侔,劉琸雖能得其歡心,而不「能制其死 命。如用琸,須令親履行陣,指蹤四人,不可止坐籌帷 幄也。」不報。范又曰:「國家討賊則自此中興,否則自此 不振。若朝廷不欲張皇,則范乃提刑,職在捕盜」,但令 范以本路兵措置楚州鹽賊。范當調時,青、張惠兩軍 之半及其船數百,徑薄楚城以遏賊路,調夏全、范成 進之半,據漣海而守之。又「移揚州之戍以戍盱眙,然 後親提精銳雄勝、強勇等,就時青於城外,示賊以形 勢,諭賊以禍福,賊必自降。若猶拒守,則南北軍民雜 處,必有內應者矣。別約義斌攻之於北山陽下,則進 駐漣海以應之,撫歸附家屬,以離其黨,不出半月,此 賊必亡。若是,則不調許浦水軍,但得趙葵三千人亦 足矣。若朝廷憚費,則全有豫買軍需錢二十萬在真 州,且漣、楚積聚,多自足用。」丞相史彌遠報范書,令諭 四總管各享安靖之福。范所遣計議官聞之,曰:「但恐 禍根轉深,不得安靖爾。」各揮涕而歸。會全且至,范又 獻計曰:「撫機不發,事已無及。侯景因喪河南,致毒蕭 氏。今逆全不得志於義斌,而復慮四總管應之,歸據 舊巢,其謀必急。然蹙之於喪敗之餘者易,圖之於休 息之後者難。矧四總管合謀章露,必難遂已。但事機 既變,局面不同,若廟筭果定,不欲出教令,但得密賜 指授。范一切伏藏不動,只約義斌使自彼攻其所必 救,則機會在我,而前日之策可用矣。」還報,戒范無出 位專兵。范乃為書謝廟堂,且決之曰:「今上自一人,下 至公卿百執事,又下至士民軍吏,無不知禍賊之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