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55 (1700-1725).djvu/79

此页尚未校对

完者時駐嘉興,亦引兵至,敗走張士誠,達識帖睦邇 乃還。明年,士誠寇嘉興,屢為完者所敗,士誠乃遣蠻 子海牙以書詐降,詞多不遜。完者欲納之,達識帖睦 邇不可曰:『我昔在淮南,嘗招安士誠,知』」其反覆,其降 不可信,完者固勸,乃許之。士誠始要王爵,達識帖睦 邇不許。又請爵為三公,達識帖睦邇曰:「三公非有司 所定,今我雖便宜行事,然不敢專也。」完者又力以為 請,達識帖睦邇雖外為正詞,然實幸其降,又恐忤完 者意,遂授士誠太尉,其弟士德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士信同知行樞密院事,其黨皆授官有差。 按《太平 傳》,「十七年五月,召為中書左丞相,時毛貴據山東,明 年由河間入寇,官軍屢敗,漸逼京都,中外大駭,廷議 遷都以避之,和者如出一口。太平力爭以為不可。起 同知樞密院事劉哈剌不花於彰德,引兵擊之,大敗 賊眾,京城遂安。」 按《董摶霄傳》,摶霄同僉淮南行樞 密院事,建議於朝曰:「淮安為南北襟喉,江淮要衝之 地,其地一失,兩淮皆未易復也。救援淮城,誠為急務。 為今日計,莫若於黃河上下并淮海之地,及南自沐 陽,北抵沂、莒、贛榆諸州縣,布連珠營,每三十里設一 總砦,就三十里中又設一小砦,使斥堠烽燧相望,而 巡邏往來,遇賊則并力野戰,無事則屯種而食,然後 進有援,退有守,此善戰者所以常為不可勝,以待敵 之可勝也。又海寧一境,不通舟楫,軍糧惟可陸運。而 凡瀕淮海之地,人民屢經盜賊,宜加存撫,權令軍人 搬運。其陸運之方,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里, 三百六十人可行一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行一百里。 每人負米四斗,以夾布囊盛之,用印封識,人不息肩, 米不著地,排列成行,日行五百回,計路二十八里,輕 行一十四里,重行一十四里,日可運米二百石。每運 給米一升,可供二萬人。此百里一日運糧之術也。又 江淮流移之民,并安東、海寧、沐陽、贛榆等州縣俱廢, 其民壯者既為軍,老弱無所依歸者,宜設置軍民防 禦司,擇軍官材堪牧守者,使居其職,而藉其民以屯 故地。於是練兵積穀,且耕且戰,內全山東完固之邦, 外禦淮海出沒之寇,而後恢復可圖也。」十七年,毛貴 陷益都、般陽等路,有旨命摶霄從知樞密院事卜蘭 奚討之,而濟南又告急,摶霄乃提兵援濟南。賊眾自 南山來攻濟南,望之,兩山皆赤。摶霄按兵城中,先以 數「十騎挑之,賊眾悉來鬥,騎兵少卻,至磵上,伏兵起, 遂合戰,城中兵又大出,大破之。」而般陽賊復約泰安 之黨,踰南山來襲濟南,摶霄列兵城上,弗為動。賊夜 攻南門,獨以矢石禦之,黎明,乃默開東門,放兵出賊 後。既旦,城上兵皆下,大開南門,合擊之,賊敗走,復追 殺之,賊眾悉無遺者。於是濟南始寧。詔就陞淮南行 樞密院副使,兼山東宣慰使都元帥,仍賜上尊、金帶、 楮幣、名馬以勞之。有疾其功者,譖於總兵太尉紐的 該,令摶霄依前詔,從卜蘭奚同征益都。摶霄即出濟 南城,屬老且病,請以其弟昂霄代領其眾,朝廷從之, 授昂霄淮南行樞密院判官。未幾,有旨命摶霄守河 間之長蘆。 按《也速傳》,「也速遷淮南行樞密院副使, 陞同知樞密院事,討賊海州,大敗之。賊走航海襲山 東,盡有其地。也速計賊必乘勝北侵,急引兵北還,表 裡擊之,復膝、兗二州,及費、鄒、曲阜、寧陽、泗水五縣,賊 勢遂衄。未幾,復泰安州及平陰、肥城、萊蕪、新泰四縣, 又平安水等五十三寨。陞知樞密院事,討莆臺賊杜 黑兒,擒送京師,磔之東昌。賊將北寇,道出陵州,也速 邀擊於景州,斬獲殆盡,復阜城縣。有詔命也速以軍 屯單家橋,斷賊北路。賊轉攻長蘆,也速往與戰,流矢 貫左手不顧,轉鬥無前,殺賊五百餘人,奪馬三千匹。 於是分兵下山寨,民爭來歸。拜中書平章政事。」 按 《劉哈剌不花傳》,「十七年,山東毛貴率其賊眾,由河間 趨直沽,遂犯漷州,至棗林。已而略柳林,逼畿甸,樞密 副使達國珍戰死,京師人心大駭。在廷之臣,或勸乘 輿北巡以避之,或勸遷都關陝,眾議紛然,獨左丞相 太平執不可。哈剌不花時為同知樞密院事,奉詔以 兵拒之,與之戰於柳林,大捷。貴眾悉潰退,走據濟南, 京師遂安,哈剌不花之功居多。」 按《察罕帖木兒傳》: 「十七年,賊出自巴蜀,陷秦隴,據鞏昌,遂窺鳳翔。察罕 帖木兒即先分兵入守鳳翔城,而遣諜者誘賊圍鳳 翔。賊果來圍之,厚凡數十重。察罕帖木兒自將鐵騎, 晝夜馳二百里往赴。比去城里所,分軍張左右翼掩 擊之。城中軍亦開門鼓噪而出,內外合擊,呼聲動天 地。賊大潰,自相踐蹂,斬首數萬級,伏屍百餘里,餘黨 皆遁還,關中悉定。」 按《王思誠傳》,十七年春,紅巾陷 商州,奪七盤,進據藍田縣,距奉元一舍。思誠會豫王 阿剌忒納失里及省院官於安西王月魯帖木兒邸, 眾洶懼無言。思誠曰:「陝西重地,天下之重輕繫焉。察 罕帖木兒河南名將,賊素畏之,宜遣使求援,此上策 也。」戍將嫉客兵軋己,論久不決。思誠曰:「吾兵弱,旦夕 失守,咎將安歸?」乃移書察罕帖木兒曰:「河南為京師 之庭戶,陝西實內郡之藩籬,兩省相望,互為唇齒。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