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置議。嗣後如仍排鹿角攻戰,其戰功若以上上等議敘,則帶小旗之撥什庫,各賞銀三十兩,執纛之人各賞銀二十兩。若照此番軍功上等議敘,則帶小旗之撥什庫,各賞銀二十兩,執纛之人賞銀十兩。以軍功次等議敘,則帶小旗之撥什庫,賞銀十兩,執纛之人賞銀五兩。以軍功三等、四等、五等議敘,則一概不算。若不用鹿角,八旗騎兵與火器齊列,擊敗對陣敵人,則與騎兵相同,在本旗大纛之前先進三人,俟將軍大臣開冊送部,照前進之例議敘。又一議,以為火器營兵一齊接戰。
聖諭之所洞鑒。似「應將鎗砲兵丁、酌量一概議賞。」此
番火器營放砲、放鎗之人、執纛之人、帶小旗之撥什庫押砲披甲共二千九百七十七人,應交戶部給賞。又挽車步甲一百一人、綿甲五十八人、抬鹿角僕人五百七十九人,共七百三十八人,皆原文未開,相應停給得。
旨:「放鎗砲之人,著一概賞銀二兩,著為令。」挽車步甲
綿甲、《抬鹿角》、僕人俱賞銀一兩。
九月丙辰
遣官督視《噶爾丹》使人啟行。《噶爾丹》使人阿卜《都喇》、
寨桑、察罕、古英、寨桑等訴稱:「前聞尼喇巴噶卜楚以九月到。其時令我等同歸。今尼喇巴噶卜楚或已亡故、或竟不來我等豈能久待?」 理藩院據以奏。
聞。
上諭:「員外郎鐵圖乘驛往歸化城會副都統阿迪督」
視啟行
丁卯,達賴喇嘛陳情請罪。先是,以「噶爾丹敗遁之後,懼我各路大兵堵禦,請罪」 盟誓情節,遣伊什格隆齎。
敕往諭達賴喇嘛。至是達賴喇嘛疏言、「前者敬遵 諭旨、曾遣噶爾亶西勒圖、往和喀爾喀厄魯特、值生」
《靈》有災之時,至於敗亂不當。
皇上之心、不能遂我初願。凡諸
《諭旨》。「皆是愛養喀爾喀離散之人。」誠
聖天子之洪仁也。噶爾丹作亂,追索折卜尊丹巴諸
人,而濟隆不能說止,實為非是。濟隆報文,言已竭力諭和,兩家聽從立誓矣。及見
「皇上有噶爾丹敗遁,俯念眾生,止勿窮追。」噶爾丹認
罪立誓之
旨,始知其實厄魯特不聽訓飭、是以至此。此地所遣
人員有無知無識之處。伏乞
「寬宥。」又使人德木本爾《囊素》,述達賴喇嘛口奏之言。
云:「喀爾喀厄魯特交戰之前,土謝圖汗噶爾丹等遣使於西海台吉,各請助兵。達賴台吉來告於我:我謂喀爾喀厄魯特皆我護法施主,爾等和睦,我則喜悅,不得有所偏助也。時於四川所屬打箭爐等地方,令西海扎什巴圖爾台吉領兵駐防,非有異念也。其戍兵已早撤歸矣。」 奏入。
上以「達賴喇嘛向來恭順《噶爾丹》事。」差員及近侍通
同蒙蔽,非達賴喇嘛意也。應賜敕諭之。
敕曰:「爾奏噶爾丹作亂、追索折卜尊丹巴等諸人」、而
「濟隆,庫圖克圖不能說止,實為非是。」 《濟隆報文》,言已竭力諭和,兩家聽從立誓矣。及見皇上有噶爾丹敗遁,俯念眾生,止勿窮追噶爾丹認罪立誓之旨,始知其實厄魯特,不聽訓飭,是以至此。此地所遣諸人,有無知無識之處,伏乞寬宥。朕統御宇內,以愛育黎庶為本,務使萬邦共享安樂。前聞喀爾喀厄魯特交惡「相攻屢遣使於爾喇嘛以和兩國。爾喇嘛從來奉命不違敬順而行亦屢遣喇嘛說和。奉差喇嘛諸人若能仰體朕與爾好生之意盡心行事則使喀爾喀厄魯特和好早息戰爭皆不至滅亡矣。但爾近侍與濟隆庫圖克圖等、皆有私意不體朕與爾之心濟隆庫圖克圖身在噶爾丹營中並不說和。噶爾丹藉追喀爾喀為名闌入邊汛、劫掠烏朱穆秦諸地又不勸阻且噶爾丹與我軍交戰濟隆張蓋於山頂觀之況濟隆並未說和而報爾以為竭力說和聽從立誓濟隆之去朕面諭以告爾喇嘛之旨亦不行傳諭以前項事情揆之未必濟隆一人之意如此行事也爾近侍之人通同貪利而欺蔽汝徇庇噶爾丹之所致也。爾豈有如是之心乎?朕灼見於爾喇嘛無涉是以朕不責汝」 朕與爾之心向來合一故將若輩行事。違朕與爾之意。遣敕使爾知之。至噶爾丹乞兵於達賴台吉而不許駐防四川屬下打箭爐之兵盡撤,已具悉所奉矣。此敕交與來使德木本爾《囊素》齎去。
辛巳
授土謝圖汗養子濟克巴等為四等台吉。時土謝圖
汗以「伊養子濟克巴乳母之子多爾濟扎卜阿必達」 、「伊妻乳母之子車陵蚌」 乞授職銜。理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