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盟主。僕等亦皆投袂當此,無不響應。此事既行,桓 文之舉也」,仲堪持疑未決。俄而王恭信至,招仲堪及 元匡正朝廷。國寶既死,於是兵罷。元乃求為廣州。會 稽王道子亦憚之,不欲使在荊楚,故順其意。隆安初, 詔以元督交廣二州、建威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 史、假節。元受命不行。其年,王恭又與庾楷起兵討江 州刺史王愉及譙王尚之兄弟,元、仲堪謂恭事必剋 捷,一時響應,仲堪給元五千人,與楊佺期俱為前鋒。 軍至湓口,王愉奔於臨川,元遣偏將軍追獲之。元、佺 期至石頭,仲堪至蕪湖,恭將劉牢之背恭歸順。恭既 死,庾楷戰敗,奔於元軍。既而詔以元為江州,仲堪等 皆被換易,乃各迴舟西還,屯於尋陽,共相結約,推元 為盟主。元始得志,乃連名上疏,申理王恭,求誅尚之、 牢之等,朝廷深憚之,乃免桓修復仲堪,以相和解。初, 元在荊州豪縱,士庶憚之甚於州牧。仲堪親黨勸殺 之,仲堪不聽。及還尋陽,資其聲地,故推為盟主。元逾 自矜重。佺期為人驕悍,嘗自謂「承藉華胄,江表莫比」, 而元每以寒士裁之。佺期甚憾,即欲於壇所襲元。仲 堪惡佺期兄弟虓勇,恐剋元之後復為己害,苦禁之, 於是各奉詔還鎮。元亦知佺期有異謀,潛有吞并之 計,於是屯於夏口。隆安中,詔加元都督荊州四郡,以 兄偉為輔國將軍、南蠻校尉。仲堪慮元跋扈,遂與佺 期結婚為援。初,元既與仲堪、佺期有隙,恆慮掩襲,求 廣其所統。朝廷亦欲成其釁隙,故分佺期所督四郡 與元。佺期甚忿懼。會姚興侵洛陽,佺期乃建牙聲,云 「援洛」,密欲與仲堪共襲元。仲堪雖外結佺期,而疑其 心,距而不許,猶慮弗能禁,復遣從弟遹屯於北境以 遏佺期。佺期既不能獨舉,且不測仲堪本意,遂息甲。 南蠻校尉楊廣,佺期之兄也,欲拒桓偉,仲堪不聽,乃 出廣為宜都、建平二郡太守,加征虜將軍。佺期弟孜 敬先為江夏相,元以兵襲而召之。既至,以為諮議參 軍。元於是興軍西征,亦聲云救洛。與仲堪書,說佺期 受國恩而棄山陵,宜共罪之。今親率戎旅,逕造金墉, 使仲堪收楊廣。如其不爾,無以相信。仲堪本計欲兩 全之,既得元書,知不能禁,乃曰:「君自沔而行,不得一 人入江也。」元乃止。後荊州大水,仲堪振恤饑者,倉廩 空竭,元乘其虛而伐之。先遣軍襲巴陵,梁州刺史郭 銓當之所鎮。路經夏口,元聲云:「朝廷遣佺期為己前 鋒。」乃授以江夏之眾,使督諸軍並進。密報兄偉,令為 內應。偉遑遽不知所為,乃自齎疏示仲堪,仲堪執偉 為質,令與元書,辭甚苦。至元曰:「仲堪為人,不能專決, 常懷成敗之計,為兒子作慮,我兄必無憂矣。」元既至 巴陵,仲堪遣眾距之,為元所敗。元進至楊口,又敗仲 堪弟子道護,乘勝至零口,去江陵二十里,仲堪遣軍 數道距之。佺期自襄陽來赴,與兄廣共擊元,元懼其 銳,乃退軍馬頭。佺期等方復追元,苦戰,佺期敗,走還 襄陽。仲堪出奔酇城,元遣將軍馮該躡佺期,獲之。廣 為人所縛,送元,並殺之。仲堪聞佺期死,乃將數百人 奔姚興,至冠軍城,為該所得,元令害之。於是遂平荊、 雍。乃表求領江、荊二州。詔以元都督荊襄雍秦梁益 寧七州、後將軍、荊州刺史、假節,以桓修為江州刺史。 元上疏固爭江州,於是進督八州及揚豫八郡,復領 江州刺史。元又輒以偉為冠軍將軍、雍州刺史。時寇 賊未平,朝廷難違其意,許之。元於是樹用腹心,兵馬 日盛,屢上疏求討孫恩,詔輒不許。其後恩逼京都,元 建牙聚眾,外託勤王,實欲觀釁而進,復上疏請討之。 會恩已走,元又奉詔解嚴。以偉為江州,鎮夏口司馬, 刁暢為輔國將軍,督八郡,鎮襄陽。遣桓振、皇甫敷、馮 該等戍湓口。移沮、漳蠻二千戶於江南,立武寧郡,更 招集流人,立綏安郡,又置諸郡丞。詔徵廣州刺史刁 逵、豫章太守郭昶,之元皆留不遣。自謂三分有二,知 勢運所歸,屢上禎祥,以為己瑞。初,庾楷既奔於元,元 之求討孫恩也,以為右將軍。元既解嚴,楷亦去職。楷 以元方與朝廷構怨,恐事不剋,禍及於己,乃密結於 後將軍元顯,許為內應。元興初,元顯稱詔伐元,元從 兄石生時為太傅長史,密書報元。元本謂揚土饑饉, 孫恩未滅,必未遑討己,可得蓄力養眾,觀釁而動。既 聞元顯將伐之,甚懼,欲保江陵。長史卞範之說元曰: 「公英略威名,振於天下,元顯口尚乳臭,劉牢之大失 物情。若兵臨近畿,示以威賞,則土崩之勢,可翹足而 待,何有延敵入境,自取蹙弱者乎!」元大悅,乃留其兄 偉守江陵,抗表率眾下至尋陽,移檄京邑,罪狀元顯。 檄至,元顯大懼,下船而不克發。元既失人情,而興師 犯順,慮眾不為用,恆有迴斾之計。既過尋陽,不見王 師,意甚悅,其將吏亦振。庾楷謀泄,收縶之。至姑孰,使 其將馮該、苻宏、皇甫敷、索元等先攻譙王尚之。尚之 敗,劉牢之遣子敬宣詣元降。元至新亭,元顯自潰。元 入京師,矯詔曰:「義旗雲集,罪在元顯。太傅已別有教, 其解嚴息甲,以副義心。」又矯詔加己總百揆、侍中、都 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 又加假黃鉞、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置左右長史、司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73 (1700-1725).djvu/94
此页尚未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