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踞汧隴,獨行狼在漢南,蝎子塊在河西,與西番合 謀。其餘楚賊盡在江北,而豫賊亦自光、固而南會之。 應天巡撫張國維駐師京口,沿江戒嚴。甲子,別賊自 潁、亳趨滁州,營火夜燭數十里,群賊會之至池河,禮 醮於大山寺,薦拔亡者,遂分屯大江、小江、皇甫、常山 諸山,儀真、六合,人民俱倚擔而立。二月,左良玉大破 賊於舒城、六安,連戰三捷。秦翼明敗闖塌天於細石 嶺,擒賊首一條蔥、新來虎。賊至英山,分營山險,伐竹 為筏,謀渡江,潛竄大山中。張國維檄左良玉入山搜 捕。良玉新立功,驕蹇不奉調發,憚入山險,屯於舒城。 逾月,擁降丁萬人,軍中婦豎數千為營,環數十里,所 至焚劫,壯丁衣緋橫行,邨集為虛。國維三檄之,始自 舒城進發。賊已飽掠出境,山西總兵王忠以兵援河 南,稱病,數月不進,一軍噪而西歸,給事中淩義渠劾 之。詔逮王忠入都,革良玉職,殺賊自贖。乙酉,命陝西 巡撫孫傳庭兼總理河南。閏四月壬寅,以熊文燦為 兵部尚書兼副都御史,總理直隸、山、陝、川、湖軍務,督 勦流寇。時文燦新平閩寇,有威望,故有是命。大旱,群 盜盤踞江北,老回回等八營,謀避暑六安,乃散入潛 山、太湖諸嶺,蔭林樾以息馬,時出抄略,因分屯醉石 嶺諸路,離安慶四十里而軍。河南巡撫陳必謙罷,以 常道立代之。廷議大發兵,計臣苦於無餉,兵部尚書 楊嗣昌建議,因改糧為均輸,以濟軍食;因加賦二萬 兩,下詔有「暫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等語。五月, 鄖、襄賊犯荊州,焚荊王墳園。七月,以史可法為右僉 都御史,巡撫安、廬、池、泰等處軍務,時以寇患,故創設。 丁亥,江北賊陷六安,遂圍天長。八月戊申,賊突入鳳 陽,掠械器而出,渡河分往河南泗州。十月,陝賊過天 星,同李自成入蜀,混天王、蝎子塊隨之。川兵大敗混、 蝎二賊於廣元,斬首千級。十一月庚寅,兵部尚書楊 嗣昌請「限勦寇之期,令秦撫斷商南、雒南,鄖撫斷鄖 西,楚撫斷常德、黃州,安慶撫斷英六,鳳撫斷潁、亳,應 撫截潛山、太和,江西撫截黃梅、廣濟,東撫截徐、宿,晉 撫截陝州、靈寶,保定撫扼渡延津一帶。總理熊文燦 提邊兵,太監劉元斌提禁旅,豫撫率左良玉、陳永福 等兵合勦中原。」從之。癸巳,江北賊陷靈璧。十二月,禁 軍大集於襄陽,賊盡走鄖西。乙巳,以戴東旻為都御 史,撫治鄖陽。命洪承疇合孫傳庭并勦河南寇。 十一年正月,總兵左良玉、陳洪範大破賊於鄖西。二 月,巡按河南御史張任學改都督僉事,總兵官鎮守 河南。任學欲薦故丹徒縣知縣張放,極詆諸總兵不 足恃。盛稱文吏原有奇才,可以禦寇。故有是命。三月, 戶部主事張縉彥言:「臣任清澗知縣,於兵情賊勢親 見有素。蓋賊之得勢在流,而賊之失勢在止。賊之長 技在分,而賊之窮技在合。賊之乘時在秋夏,而賊之 失時在冬春。昔大賊王嘉引破河曲,據其城;曹文詔 等奪門砍殺;而嘉引殲;李老柴,破中都,據其城。巡撫 練國事督兵攻圍而老柴擒。神一元破寧塞,據其城, 左光先等與戰而一元死。譚雄破安塞,據其城,王承 恩等攻圍而譚雄誅。此皆守而不去之賊,故速死也。 過天星、老回、回混十萬等所破城邑無算,官軍未至, 旋即奔逸。此皆流而不居之賊,故緩死也。賊入晉、豫, 分頭成部,自秦及汝、雒以至江」北,無處不被賊,豈賊 真有數十百萬?蓋分股以披其黨,牽掣我兵,故見多 也。前總督陳奇瑜驅天下之賊盡入漢中,出棧道關, 正可一鼓而滅。乃以招安致敗,不可復收。古人以八 日而平賊數萬者,利其合也。夏秋之間,芻糧盡在場 圃,足供士馬之資。冬春非攻城破堡不能得食,官兵 促之則尢易。故「時有利、有不利也。今若欲破賊,惟在 亂其所長而使之短,破其所得而使之失,直截以攻 之,分番兩軍,一追一駐,賊當之必破矣。賊黨雖眾,大 都觀望。其先倡者不過一二支。故盡一股,則論賞,不 必事平彙敘;縱一股,則論罰,不許報級塞責。賊不望 風而靡,未之有也。」上是之。四月丙申,奪總督洪承疇 尚書爵,仍以侍郎總督總兵左光先、曹變蛟並奪五 級,限五月盡賊。六月,逮湖廣巡撫余應桂,以方孔昭 代之。八月,總督洪承疇報陝西賊勦降略盡,命出關 向河南、湖廣。癸卯,江北賊陷睢寧。曹操會群盜過天 星、托天王、十反王整、齊王、小秦王、混世王整、十萬革 里眼於陝州,遂南走內鄉、淅川,犯襄陽。九月庚申,熊 文燦次於襄陽。甲子,遣副將龍在田邀擊革里眼、射 塌天於雙溝,大破之。「老回回等俱東奔棗陽,諸軍追 逐數十里,斬首六千級,奪其牛馬騾萬頭,群盜披靡 四逸,曹操獨留內淅山中,勢孤守險自保。」文燦檄良 玉、洪範進兵淅川,招安群賊。十月,京師戒嚴。召孫傳 庭於陝西,召洪承疇於三邊。於是承疇、傳庭率諸將 合兵五萬,先後出潼關入援。曹操聞之,謂為勦己也, 率九營從鄖陽淺渚亂流而涉,突走均州,叩太和山。 提督太監李維政乞撫。維政為言於文燦,文燦乃檄 止諸軍,曹操九營俱就撫。文燦上言,請貸其罪,令諸 將宴曹操於迎恩官署,授操為游擊將軍,供億甚備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76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