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1 (1700-1725).djvu/67

此页尚未校对

《刊謬》證:「俗音字,今山東匠人猶言垂繩」,視正為

看詳,「今來凡有興造,既以水平定地平面,然後立表測景望星以正四方,正與《經》傳相合。取正之制,先于基址中央日內置圜版,徑一尺三寸六分,當心立表高四寸,徑一分,畫表景之端,記日中最短之景。次施望筒于其上,望日星以正四方。望筒長一尺八寸,方三寸,兩罨頭開圜眼,徑五分,筒身當中兩壁,用軸安」 于兩立頰之內。其立頰自軸至地,高三尺,廣三寸,厚二寸。晝望,以筒指南,令日景透北;夜望,以筒指北,于筒南望,令前後兩竅內正見北辰極星。然後各垂繩墜下,記望筒兩竅心。于地以為南,則四方正。若地勢偏袤,既以景表望筒取正四方,或有可疑處,則更以水池景表較之。其立表高八尺,廣八寸,厚四寸,上齊後斜向下三寸,安于池版之上。其池版長一丈三尺,中廣一尺。于一尺之內,隨表之廣,刻線兩道。一尺之外,開水道環,四周廣深各八分,用水定平,令日景兩邊不出刻線。以池版所指及立表心為南,則四方正。

《定平》

《周官考工記》:匠人建國,水地以垂。鄭司農注云:「于四 角立植而垂,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為位而平 地。」

《莊子》「水靜則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管子》:「夫準壞險以為平。」

《尚書大傳》:「非水無以準萬里之平。」

《釋名》:「水,準也,平準物也。」

何晏《景福殿賦》:「惟工匠之多端,固萬變之不窮。讎天 地以開基,並列宿而作制。制無細而不協于規景,作 無微而不違于水臬。」五臣注云:「水臬,水平也。」

看詳今來凡有興建,須先以水平望基四角所立之柱,定地平面,然後可以安置柱石,正與《經》傳相合。定平之制既正,四方據其位置,于四角各立一表,當心安水平。其水平長二尺四寸,廣二寸五分,高二寸,下施立樁,長四尺,安在內,上面橫坐水平,兩頭各開池,方一寸七分,深一寸三分。或中心更開池者,方深同身。內開槽子,廣深各五分,令水通過于兩頭。池子內各用水浮子一枚。用三池者,水浮子或亦用三枚,方一寸五分,高一寸二分。刻上頭令側薄,其厚一分,浮于池內。望兩頭水浮子之首,遙對立表處,于表身內畫記,即知地之高下。凡定柱礎取平,須更用貞尺較之。其貞尺長一丈八尺,廣四寸,厚二寸五分,當心上立表高四尺,廣厚同上。于立表當心,自上至下施墨線一道,垂繩墜下,令繩對墨線心,則其下地面自平。

《舉折》

《周官考工記》:匠人為溝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鄭司 農注云:「各分其修,以其一為峻。」

《通俗文》:「屋上平曰。」 《刊謬》證俗音字。今猶言。峻也。 景文公宋祁《筆錄》:「今造屋有曲折者,謂之庯峻,齊魏 間,以人有儀矩可喜者,謂之庯峭」,蓋庯峻也。

看詳今來舉屋制度,以前後橑檐方心相去遠近,分為四分,自橑檐方背上至脊槫背上四分中舉起一分。雖殿閣與廳堂及廊屋之類,略有增加,大抵皆以四分舉一為祖,正與經傳相合。今謹按《周官·考工記》修立下條舉折之制,先以尺為丈,以寸為尺,以分為寸,以氂為分,以豪為氂。側畫所建之屋于平正壁上,定其舉之峭慢,折之圜和,然後可見屋內梁柱之高下,卯眼之遠近。舉屋之法,如殿閣樓臺,先量前後橑檐方心,相去遠近,分為三分。若餘屋柱頭作,或不出跳者,則用前後檐柱心,從橑檐方背至脊,槫背舉起一分。如㼧瓦廳堂,即四分中舉起一分。又通以四分。所得丈尺,每一尺加八分。若㼧瓦廊屋,及瓦廳堂:每一尺加五分或。《瓦廊屋》之數,每一尺加三分。若兩椽屋不加,其副階或纏腰,並二分中舉一分。折屋之法,以舉高尺丈,每尺折一寸,每架自上遞減半為法。如舉高二丈,即先從脊槫背上取平,下屋橑檐方背其上,第一縫折二尺,又從上第一縫槫背取平,下至橑檐方背,于第二縫折一尺。若椽數多,即逐縫取平,皆下至橑檐方背,每縫並減上縫之半。如取平,皆從槫心抨繩令緊為則。如架道不勻,即約度遠近,隨宜加減,以脊槫及橑檐方為準。若八角或四角鬥尖亭榭,自橑檐方背舉至角梁底,五分中舉一分。至上簇角梁,即兩分中舉一分。若亭榭,只用瓦者,即十分中舉四分簇角梁之法,用三折,先從大角背,自橑檐方心量向上,至棖桿卯心,取大角梁背一半,並上折簇梁,斜向棖桿舉分盡處。其簇角梁上下並出卯中下折,簇梁同。次從上折簇梁盡處,量至橑檐方心,取大角梁背一半,立中折簇梁,斜向上折簇梁當心之下。又次從橑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