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4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臣松之案:諸書記,是時帝居北宮,以建始殿朝群臣,門曰承明,陳思王植詩云「謁帝承明廬」是也。至明帝時,始於漢南宮崇德殿處起太極、昭陽諸殿。

按:《水經注》,孫盛《魏春秋》曰:「黃初元年,文帝愈崇宮殿, 雕飾觀閣,取白石英及紫石英及五色大石,於太行 穀城之山,起景陽山,於芳林園,樹松竹草木,捕禽獸 以充其中。於是百役繁興,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 已下,莫不展力。山之東,舊有九江,陸機《洛陽記》曰:『九 江直作員水,水中作員壇,三破之,夾水得相《逕通。賦》』」 曰:「濯龍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蘭被崖。」今也,山 則塊阜獨立,江無復髣髴矣。渠水又東枝分,南入華 林園,歷疏圃南圃中有古井,井悉以珉玉為之,以磁 石為口,工作精密,猶不變古,璨然如新。又瑤華宮南, 歷景陽山北,山在都亭,堂上結方湖,湖中起御坐石 也。御坐前建蓬萊山,曲池接筵,飛沼拂席,南面射侯, 夾席武峙。背山堂上,則石路崎嶇,巖嶂峻嶮,雲臺風 觀,纓巒帶阜。遊觀者升降霞閣,出入虹陛,望之狀鳧 沒鸞舉矣。其中引水飛睪,傾瀾瀑布,或枉渚聲溜,潺 潺不斷。竹柏蔭於層石,繡薄叢於泉側。微飆暫拂,則 芳溢於六空,入為神居矣。其水東注天池,池中有魏 文帝九花叢殿基悉自洛中故碑累之。今造釣臺於 其上,池南置魏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是黃初中 所立也。其水自天淵池東出華林園,逕聽訟觀南,故 平望觀也。魏明帝常言:「獄,天下之命也。」每斷大獄,恆 幸觀聽之。以太和三年,更從今名。

明帝太和六年秋七月治許昌宮起景福承光殿

按:《魏志明帝本紀》云云。

按:《水經注》,「許昌城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造。」

青龍三年春三月大起洛陽宮殿

按《魏志明帝本紀》:「三年三月,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 極殿,築總章觀,百姓失農。時直臣楊阜、高堂隆等各 數切諫,雖不能聽,帝優容之。秋七月,洛陽崇華殿災。 八月丁巳,命有司復崇華,改名九龍殿。」按《楊阜傳》: 「明帝新作許昌宮,又營洛陽宮殿觀閣。阜上疏曰:『堯 尚茅茨而萬國安其居,禹卑宮室而天下樂其業。及 至殷、周,或堂崇三尺,度以九筵耳。古之聖帝明王,未 有極宮室之高麗,以彫弊百姓之財力者也。桀作璇 室、象廊,紂為傾宮、鹿臺,以喪其社稷;楚靈以作《章華》 而身受其禍;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 二世而滅。夫不度萬民之力,以從耳目之欲,未有不 亡者也。陛下當以堯、舜、禹、湯、文、武為法』」則,夏桀、殷紂、 楚靈、秦皇為深誡。高高在上,實鑒后德,慎守天位,以 承祖考。巍巍大業,猶恐失之,不夙夜敬止,允恭卹民, 而乃自暇自逸,惟宮臺是侈是飾,必有顛覆危亡之 禍。《易》曰:「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無人。」王者以天 下為家,言豐屋之禍,至於家無人也。方今吳、蜀合從, 謀危宗廟,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 夫廢業,民有饑色。陛下不以是為憂,而營作宮室,無 有已時,恐皇祖烈考之祚將墜於地也。」奏御,天子感 其忠言,手筆詔答。

按《魏略》:「是年起太極諸殿,築總章觀,高十餘丈,建翔 鳳於其上。又於芳林園中起陂池,楫櫂越歌。又於列 殿之北立八坊,諸才人以次序處其中,貴人、夫人以 上,轉南附焉。其秩石擬百官之數。帝常游宴在內,乃 選女子知書可付信者六人,以為女尚書,使典省外 奏事處當畫可。自貴人以下至尚保,及給掖庭灑掃」, 習伎歌者各有千數。通引穀水過九龍前,為玉井綺 欄,蟾蜍含受,神龍吐出。使博士馬均作「司南車,水轉 百戲。歲首建巨獸,魚龍曼延,弄馬倒騎,備如漢西京 之制。」築閶闔諸門,闕外罘罳。太子舍人張茂以吳、蜀 數動,諸將出征,而帝盛興宮室,留意於玩飾,賜與無 度,帑藏空竭,乃上書切諫:

按《水經注》,「魏明帝上法太極,於洛陽南宮起太極殿 於漢崇德殿故處。魏武封於鄴為北宮,宮有文昌殿。」 按《洛陽宮殿簿》,魏有太極、九龍、芙蓉、九華、承光諸殿。

大帝赤烏十年春三月改作太初宮

按《吳志吳主傳》云云。

《江表傳》載,權詔曰:「建業宮乃朕從京來所作將軍府寺耳,材柱率細,皆以腐朽,常恐損壞。今未復西,可徙武昌宮材瓦更繕治之。」有司奏言曰:「武昌宮已二十八歲,恐不堪用,宜下所在通更伐致。」權曰:「大禹以卑宮為美,今軍事未已,所在多賦,若更通伐,妨損農桑,徙武昌材瓦,自可用也。」

按《建康宮殿簿》,太初宮中有神龍殿,去縣三里。左太 沖《吳都賦》云「抗神龍之華殿」是也。赤烏殿,在縣東北 五里,吳昭明宮內制度,上應星宿。

孫亮建興元年天災武昌端門改作端門又災內殿按吳志孫亮傳云云

臣松之案:孫權《赤烏十年》詔「徒武昌宮材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