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4 (1700-1725).djvu/48

此页尚未校对

按《唐書賀魯傳》:「貞觀二十二年,賀魯內屬,宴嘉壽殿, 厚賜予,解衣衣之。」

高宗永徽三年造新殿成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九成宮,永徽二 年曰萬年宮,乾封二年復曰九成宮,周垣千八百步, 并置禁苑及府庫官寺等。」

按《會要》,永徽二年九月八日,改九成宮為萬年宮。乾 封二年二月十日,復為九成宮。三年四月,將作大匠 閻立德造新殿成,移仗御之,謂侍臣曰:「朕性不宜熱, 所司頻奏請造此殿,既作之後,深懼人勞。今暑熱,朕 在屋下,尚有流汗,匠人暴露,事亦可憫。所以不令精 妙者,意祇避炎暑耳。」長孫無忌曰:「聖心每以恤民為 念。天德如此,臣等不勝幸甚。」五年三月,幸萬年宮。上 謂太尉無忌曰:「此宮非直涼冷,且去京不遠。朕離此 十年,屋宇無多損壞。昨者不易,一椽一瓦,便已可安。」 乃親製《萬年宮銘》并序七百餘字。群臣請刻石於永 光門,詔從之。

顯慶元年敕修東都乾元殿改弘教殿為崇教殿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元年,敕「司農少卿田仁汪因事東都舊 殿餘址,修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東西三百四十五 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六月,改東宮弘教殿為「崇教 殿。」

顯慶三年改置瓊岳宮、金城宮及蘭昌、連昌諸宮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華陰西十八里 有瓊岳宮,故隋華陰宮,顯慶三年更名。東十三里有 隋金城宮,武德三年廢,顯慶三年復置。河南福昌縣 西十七里有蘭昌宮,故隋福昌宮,顯慶三年復置。壽 安縣西一十九里有連昌宮,顯慶三年置。永寧縣西 五里有綺岫宮,西二十三里有蘭峰宮,皆顯慶三年 置。陝州峽石縣有繡嶺宮,顯慶三年置。

按《山堂肆考》:「綺岫宮在東都永寧縣西五里,唐顯慶 三年置。繡嶺宮在陝州城南朱家原,唐顯慶年置。 顯慶五年作八關宮,及改賓躍、宣耀二門。」

按:《唐書高宗本紀》:「五年五月辛丑,作八關宮。」

按《會要》,「顯慶五年四月八日,於東都苑內造八關涼 宮,五月二十日改為合璧宮。」

按:《冊府元龜》「九月改東明門為賓躍門」,「西明門」為「宣 耀門。」

龍朔二年四月作蓬萊宮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二年六月,帝染風痹,以宮內湫濕,乃修 舊大明宮,改名蓬萊宮。」北據高原,南望爽塏。是年置 正門曰丹鳳,正殿曰含元,含元殿之後曰宣政,宣政 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弘文史二館。

龍朔三年二月蓬萊宮含元殿成。

按《唐書高宗本紀》,三年二月,減百官一月俸,賦雍、同 等十五州民錢,以作蓬萊宮。 按《五行志》,貞元四年 正月庚戌朔,德宗御含元殿受朝賀。含元路寢,大朝 會之所御也。

按《會要》,龍朔三年四月二十二日,移仗就蓬萊宮新 作含元殿,始御紫宸殿聽政,百官奉賀。長安元年十 二月一日,改為大明殿。神龍元年二月,復為含元。 按《六典》,丹鳳門內正殿曰含元殿。

元正冬至,於此聽朝。

按《兩京記》,含元殿左右有砌道盤上,謂之龍尾道,殿 陛上高於平地四十餘丈,南去丹鳳門四百步。大明 宮含元殿後有宣政殿,即正衙殿也,朔朢大冊拜則 御之。

按《劇談錄》:「含元殿左右立棲鳳、翔鸞二閣,龍尾道出 於閣前。殿去南門五里,元會來朝者,仰瞻玉座,如在 霄漢。」

按《冊府元龜》:「三年二月,稅延、雍、同、岐、豳、華、寧、鄜、坊、涇、虢、 絳、晉、蒲、慶等州率口錢修蓬萊宮,又減京官一月俸, 助修蓬萊宮。四月,移仗就蓬萊宮。是月,始御紫宸殿 聽政,百寮奉賀。」

按《玉海。長安志》。「文宗於浴堂門對鄭絪。」

於浴堂殿《對學士》,在大明宮蓬萊殿東。

按:《六典》無此殿。元稹《承旨廳壁記》曰:「乘輿奉郊廟,則 承旨得乘廐馬,自浴殿由內朝以從。」按內朝者,紫宸 殿也,疑在紫宸殿東。

殿《在蓬萊殿》東,即與「紫宸殿」相屬。

麟德二年東都乾元殿則天門並成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年二月,東都造乾元殿成。所司奏「乾 元殿成,其應天門先亦焚之。及是亦成為則天門。」

神龍元年三月十一日,避元天后號,改為「應天門。」景隆元年七月,避中宗號,改為「神龍門。」開元初。又為「應天門。」

咸亨元年改蓬萊宮為含元宮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