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9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子之進學似之。今夫山巀然而不可攀,君子之崇德

似之。愈宣朝夕斯亭,探逝者如斯之旨,頌《高山仰止》 之詩」,則有得於身心者大矣。請以是記君之亭,可乎? 愈宣謝曰:「可矣。」遂書以記其亭。

《還珠亭記》
李駿

合浦,古郡也,今為縣,隸廉州府。舊有亭曰「還珠」,蓋以 表孟嘗之異政也。亭在今府治東北還珠嶺下。屢經 兵火,漫不可識。景泰五年,郡守江右李君遜始構地 於稍南,而作新之。既建亭其中,又立祠其後。工力費 用,皆措置有方。民悉欣然從事,無有怨咨。經始於是 歲之冬,落成於明年之夏。適予按部斯郡,遂以記請。 予惟州郡守吏,秩不貴於諸侯,而勢等爾。諸侯始封, 其地大者不過五百里,小者僅百里而已。今郡地至 於千里,州猶不下數百里。俗之登耗,政之巨細,金穀 之出納,教化之張馳,皆懸於長吏之賢否,以故擇吏 者慎之。方漢室既東,政尚督責,當時之為郡者,率皆 衄於貨寶,專務誅求。由是含胎孕珠之蚌,亦皆苦之 而徙於他境。為政之弊,一至於此,尚何望其有所建 明哉?獨孟君之來也,去其害而興其利,通其政而和 其民,禮樂教化之具畢修,愆伏凌苦之災不降。由是 人無瘥札,物無疵癘,雖池中產珠之蚌嘗徙於他境 者,亦皆感之而復還。夫以無知之微物且然矧民吾 同胞者,在當時宜無「不被其惠愛矣。民無不被其惠 愛」,凡政之懸於郡長者,在當時亦無不建明矣。若孟 君者,誠可為東漢守吏之最,而足以師表百世者也。 今去孟君幾千百年,而人之思孟君者同於一日,則 知善政之感於人心,殆千載一時而未嘗有所間也。 今李君能因民心之所同而復新斯亭以示勸,因表 其義以勵俗。則其為政。亦未必不取法於孟君焉。

《顯忠亭記》
祝允明

正德甲戌進士王天與貫惠之興寧,丙子令贛之寧 都,己卯從征宸濠,歿於江西之南昌,歸葬北郊之湖 背。嘉靖甲申,作亭於墓之前,凡三間,亭額「顯忠」,己亥 方令述書之也。作祠於亭之東,凡三間,墓有以妥香 火。廬於祠之東隅,凡三間以居守者。有池二畝,田六 畝。於亭之南,可漁、可耕、以食。守者。繚以周垣,墄以瓴 甋,飾以粉黛,環樹以木,木亦既拱矣。公之弟天敘經 畫之,作亭、作祠、作廬之費,仰成於天子之賜也。嘉靖 改元,詔存卹賞三十金。聞其風者,郡守蘇輔益之五 金,邑令應鵬翀又益之二十金,賻也。天敘曰:「吾兄死 王事,天下義之。褒忠之典薦至,吾因以為利。何以見 兄於地下?」盡出所入,表厥墓門。故曰:成於天子之賜, 非自作之也。庠生王部公嗣子請記。予惟公行蹟,惠、 贛二州,志既詳而核,信史也,予何言哉?亭曰「顯忠」,取 諸《仲虺之誥》。維忠云何?自靖自獻於先王,無或慚負 矣。禮:諸侯之大夫,以時接見乎天子者,其服總恩禮 疏數,報效因之。寧都長山荒谷,君門萬里,公不以疏 逖自汨,覆奸殖良,行「廉政平,是殆天顏咫尺,江湖憂 思者乎?」此可為遠臣之訓。四郊多壘,守者猶不能舉 一矢。矧曰:「境外之臣,惟公守官。章貢勒兵大庾,搗其 巢,曰樟木坑、曰白玉石、曰黃泥坑、曰大富灣、曰員分、 曰井背小坑,六見於虔」《臺志》如此。桓桓于征謂勇,聯 遠近以成身謂仁。此可為勤事之訓。宸濠作難,奉頭 竄多矣,公獨勤王。亂兵行劫火民廬,妄殺無辜,新建 伯王守仁命公禁戢之,出入火中,無顧避。左右諫止 之,公曰:「避火全生,祇為身謀。大夫之命,委諸草莽;全 城之眾,納諸烈焰,是違命無義,棄其民不祥。請以一 身活此千萬人。」竟以災卒。「夫人之所欲,莫甚於生,苟 利社稷,身且不惜;若貪人牟利,懦夫全軀」,保妻子,為 身便之圖,可以愧矣。此可為致命遂志之訓。古人遇 賢者之知,甚於爵祿之榮寵,故為知己者死。新建一 代偉人,公入贛即為所識拔,且疏名薦剡,常恐弗類, 負賢人知,遂以身相許,瀕九死而無二。或者始則矯 情折節以釣芳名,而末路汙辱,自棄聲教之外。又其 甚者,客人之館而賣其主,因人之信己而逞其詐,可 以愧矣。此可為不負「知己」之訓。是故自靖自獻,無所 慚負。惟其所在,耿耿有懷,非必死於王事、死於知己 為忠。而德澤在寧都,勳業在大庾,不為忠耶?惟《南昌》 之歿,大節尤烈也。丘隴數楹,磨厲千古,《亭》不虛作矣。

《詠歸亭記》
黃鞏

莆學泮池中,故詠歸亭在焉。弘治壬子,王守弼遷地 之西,作樂周亭於東儷焉。正德庚辰,大風亭毀,尹雷 侯應龍方議重建,學諭羅君仁偕諸生謀,謂宜廢《樂 周》,而中還《詠歸》之舊。侯聞而是之,白諸郡守馮公馴, 高其址,於中立焉。因葺兩齋及廨舍之敝,合賓佐以 落其成。於是羅君遷代者張君琦至。屬時暮春,風日 和美,飛鳥遊魚,出於柳青荷碧之間,天光發新,雲影 在下,衿佩胥來,欣欣然若有得不?《鄙請記山中》,「夫理 無不在,而樂非外至,生生化化,物是乎觀,以詠以風, 我是乎適,以超出於事為之表。點之志學,吾夫子之 志也。夫子天地氣象,點堯舜氣象,蓋幾矣。夫子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