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9 (1700-1725).djvu/82

此页尚未校对

金」在兗州府金鄉縣,後人以震嘗為東萊太守,故立 此臺。

貧女臺 在即墨縣東南六十里。相傳「有王氏女者, 從夫秦友築朱毛城,荷畚插裹糧以隨。既而夫亡,女 貧甚,不能葬,乃乞棺斂之。葬畢,剖心以殉。時人哀之, 為立祠臺上。」

《山西通志》

太原府

鑿臺 在榆次縣南五里郭村。《史記》云:「智氏信韓、魏, 從而伐趙,韓、魏叛之,殺智伯瑤於鑿臺之下」,即此。後 為洞渦水所沒,址微存。《水經注》曰:「鑿臺,韓、魏殺智伯 瑤於其下,刳腹絕腸,折頭揩頤處也。」

廢臺, 在榆次縣東五十里張平村。《土地記》云:「冉閔 為并州刺史,嘗置臺壁,以禦秦寇。」

攀龍臺 在文水縣,荊州都督武士彠墳也。則天追 封周高祖名墳為「攀龍臺」,敕李嶠撰記。其文六千餘 字,甚佳,見《文苑英華》。

勞師臺 在忻州南二十里。相傳趙武誅屠岸賈,勞 師於此。

藏孤臺 在定襄縣武峪山。程嬰藏趙氏孤兒於九 原程侯山。諸將索急,嬰與公孫杵臼謀取他人,嬰兒 偽匿程侯出,趙氏孤遠匿於武峪。後人號「藏孤臺。」舊 有保嗣祠。

居士臺, 在定襄縣東南二十五里。居士山石室有 古碑,云「任成王居士室」,臺因以名。上有浮圖。

釣魚臺 在定襄縣聖阜山下,李子敬釣隱處。 看花臺, 在代州城西南二百步蓮池旁。上建樓,名 「南樓。」金趙秉文、元好問俱有詩,遺址尚存。

平陽府

七星臺 在府城北會仙觀內。

伏牛臺, 在趙城縣東三十里伏牛里。俗傳伏羲服 牛乘馬始於此,故其里以是名焉。臺下有臥牛坑。 說法臺, 在趙城縣霍山頂休糧寺旁。有方石臺,高 幾丈餘,俗傳休糧菩薩曾以此說法。旁有五小臺,龍 王聽焉。

九層臺 在太平縣,古晉城東。《說苑》:晉獻公築九層 臺,荀息諫曰:「『能累十二棋子,加卵於其上』。公曰:『危哉』! 息曰:『不危。公造九層臺,三年不成,男不耕,女不織,亦 甚危矣』。」公遂止其役。今其遺址改建為涼馬寺。 鬥雞臺 在太平縣南三十里揚威村,晉公子鬥雞 處。

「講道臺」, 在蒲縣北蒲峪山,蒲伊子與帝堯講道之 處。

翫月臺 在蒲州東關古城東北隅,相傳宋金吾遊 息所。

崑崙臺 在萬泉縣柏林。相傳漢光武登此,以祀風 伯、雨師,因敕今名。

青臺 在夏縣禹城中,高百餘尺。俗傳妃塗山氏女, 因禹治水八年,於外築臺,望思之,禹廟在上。《水經注》 曰:「安邑,禹都也。禹娶塗山氏女,思戀本國,築臺以望 之。」今城南門臺基猶存。

放桀臺, 在夏縣西三十里,高丈餘,成湯放桀之地。 邑人即其地建廟祀湯,並堯、舜、禹,號「四聖廟。」

釣魚臺 在聞喜縣南七十里,連兒門河。其「石方丈, 孤峙水中,前後五里,至今無魚。」

說法臺, 在平陸縣治西北,相距十里,竹林寺西山 之上。唐睿宗時,僧智興,趙州人,修行終南山。後聽師 命,渡河北棲,於中條大通嶺,結廬臺上,聚徒說法,聲 震長安。召之不去,使人截其舌,火焚,舌化為金,其聲 愈厲,賜號「金舌長老。」

釣魚臺 「在芮城縣東二十里東呂村南坡下濱黃 河岸。水中有沙石,高三尺許,大如碾盤,上平下狹。夏 月河漲,諸阜俱沒,此石獨露。世傳太公曾釣其上。今 有遺廟存焉。」

靈公臺 在絳州城西北三十里長秋鎮,《左傳》「靈公 不君,從臺上彈人,觀其辟丸。」即此。

將臺, 在絳州橫橋灘,薛仁貴投軍於此,立將臺基 微存。

先鋒臺 在霍州城東北外。唐高祖起義兵時,曾授 太宗以「先鋒印」,此或佩印取城所築也。

潞安府

熨斗臺 在長子縣城北半里。相傳丹朱所築,以形 似名。上有神農廟。

壁臺, 《水經注》曰:「潞城縣北對故壁臺,本潞子所立 也,世名之為臺壁也。」慕容垂伐慕永於長子,軍次潞 川,永率精兵拒戰,阻河自固。垂陣壁臺,一戰破之,即 是處也。

「粧臺」, 在黎城縣,瀑布崖有巨石類盥盆,即仙女梳 粧處。

汾州府

禁火臺 在府城南一里許。郡人清明祭介之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