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9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此,人皆哀推焚死而寒食,故名。

卿士將臺 在平遙縣東城。周卿士尹吉甫所築,上 有高真廟。

比干臺 在孝義縣東三十里汾河之上。世傳紂遣 比干於騶虞山築臺避暑,即此。

避兵臺 在寧鄉縣南五十里,高千丈,「方圓約三里, 登眺可百里許,奇花異木,文禽怪獸,現翠傳聲,幽人 之極致也。」下有清泉,可供飲饌。昔人避兵居此,因名。

大同府

白登臺 在府城東南,即漢高祖被圍處。

李陵臺 在府城北五百里,臺高二丈餘。《唐地理志》 雲:「中都護府有燕然山,山有李陵臺,蓋陵不得歸,登 此望漢。」其近有拂雲堆,堆上有祠。

天王臺 在府城北二里。元魏所建離宮,今改府。 「鳳臺」 在府城內西北隅。左右二臺,各高數丈。元大 德十一年,地震,摧其左。至延德間,右亦摧。今其地名 「鳳臺坊。」

聚仙臺 在懷仁縣西南六十里,天羅寺南,有一臺, 上有仙人鐵拐,李腳跡拐印。

托邏臺 在朔州寧武山,即宋王侁使人望楊業處。 魯臺, 在馬邑縣內西北隅,高四丈餘,父老傳謂李 衛公所築觀星者。

御射臺, 《水經注》曰:「在靈丘縣北阜上有御射石碑。 南則秀障分霄,層崖刺天,積石之峻,壁立直上。車駕 沿革,每出所游藝焉。」

埄臺 在右衛。唐李靖從太宗北征,駐兵於此。

澤州

宿鳳臺 在州城北四十里李村。晉武帝時,鳳凰見 於高都之北。

擲筆臺 在州青蓮寺。石高數丈,頂平若底,縱橫十 餘步。相傳慧遠禪師著《涅槃經》成,擲其筆曰:「若疏義 契,理筆當駐空。」已而果然。後人因名。

白起臺 在高平縣西六里髑髏山,白起所築,以覘 趙軍。《水經注》曰:「秦坑趙眾,收頭顱,築臺於壘中,因山 為臺,崔嵬桀起。」今仍號曰白起臺。

九仙臺, 在陵川縣西南六十里古賢山。周圍相距 三里,高千仞,三面泉流,昔九仙會此,故名。

遼州

趙王臺 在和順縣西二里,一山突起,上有臺,狀如 伏虎。趙襄子避暑宮故址尚存。又州東黃章村,亦有 趙王臺。

沁州

駐蹕臺 在州城外東北一百八十步。宋太宗太平 興國四年征北漢,駐蹕於此,刻石碣曰:「太宗皇帝駐 蹕之臺。」

《河南通志》

開封府

奉天臺 「在布政司治後。明洪武初,車駕幸汴,築以 為燔柴之所。」

吹臺 在府城東南三里許。按《九域志》,即繁臺也,本 師曠吹臺,漢梁孝王增築之,一曰平臺。今建禹王廟 於上,廟後有三賢祠。

迎秋臺 在府城西堌子門外。後唐莊宗築,宋都人 九日於此登臺。

造字臺 在府城北時和堡,世傳蒼頡造字之所。 五子臺, 在太康縣西臺陵鄉,即《書》所謂「厥弟五人, 御其母以從,徯於洛水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 以作歌,因築是臺。上有五子廟,旁有五子澤。

「梳洗臺」 在新鄭縣西北古城內。世傳「鄭與齊婚,乃 鄭姬膏沐之所。」

交印臺 在新鄭縣東門外。《左傳》「平王東遷,鄭武公 為卿士,有功,封以虢、鄶之地,錫之印綬。武公榮其賜, 築臺以拜受之,故名。」

望湖臺 在陳州之西園,宋知州張詠築,有詩題云: 「昨日憑高向西望,滿川煙樹雨濛濛。」

章華臺 在商水縣西北三里。初,楚靈王築章華臺 於華容城,及襄王為秦將白起所迫,北保於陳,更築 此臺。

箕子臺 在西華縣學宮後。昔箕子諫紂不聽,囚之 於此,後因築臺以祀。

《丁蘭臺》 在西華縣北長平鄉。「俗傳丁蘭乃刻木為 母,築臺以事之。」

光武臺 「在項城縣西北二十里,漢光武幸南頓時 築。」

尚書臺 在臨潁縣東南四十里。漢馬融嘗講書其 上,因名。唐高宗於此閱兵,更名「講武臺。」

鍾繇臺, 在長葛縣前。繇乃鍾皓之孫,魏太祖時嘗 為廷尉,築此。

臥龍臺 在密縣西方山堡。相傳黃帝與廣成子間 道之所。

項羽臺, 在滎陽縣東五十里,《京水經》流於下,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