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96 (1700-1725).djvu/62

此页尚未校对

武帝登泰山,鑄一鼎,高四尺,銅銀為之,其形如甕,有 三足,太始四年造,其文曰:「登於泰山,萬壽無疆,四海 寧謐,神鼎傳芳」,大篆書。

元鼎元年,汾陽得寶鼎,即吾丘壽王所識之鼎,高一 丈二尺,受十二石,雜金銀銅錫為之。四面蛟龍,兩耳 能鳴,三足馬蹄。刻山雲奇怪之象,紀《靈圖》未然之狀。 其文曰:「壽考天地,百祥臻至。山伏其靈,海伏其異。」此 銘在底下,又別有銘,或浮或沉,皆古文複篆。此上古 之鑄造也。總有九枚。

昭帝元平元年,於藍田覆車山鑄一鼎,高三尺,受五 斗。刻其文曰:「宜君王,和四方,調滋味,去腥傷。」小篆書, 三足。

廢帝賀,以天鳳六年登位,廢為海昏侯。鑄一小鼎,貯 酒,其形若甕,四足,受二斗,其文曰:「長滿」,上小篆書: 宣帝甘露元年,於華山仙掌鑄一鼎,高五尺,受四斗, 擬承甘露,刻其文曰:「萬國伏,貽長久」,鑄神鼎,承天酒, 三足,小篆書。又建章宮銅人生毛,以為美祥,作一金 鼎,埋之本宮。

元帝初元二年鑄一鼎,大如甕,無足。其文曰:「黃帝膳 鼎。」小篆書。

成帝綏和元年,匈奴平,鑄一鼎。其文曰:「寇盜平,黃河 清。」八分書,三足,高五尺六寸。

哀帝元壽元年鑄一鼎,貯酒,高四尺,三足。其文曰:「群 臣元日用醴。」鼎小篆書。

平帝元始五年鑄一鼎,受二斗。其文曰:「藥鼎。」三足,八 分書。

王莽建國元年,鑄一大鼎,高一丈。其文曰:「建國鼎。」莽 自書埋之漸臺。又作一鼎,其文曰:「君臣之鼎。」並小篆 書,三足。

後漢光武建元元年鑄一鼎,其文曰:「定天下萬物伏。」 小篆書,三足,高九尺。

明帝永平十年,鑄一鼎於洛水,高六尺,其文曰「蛟龍 伏」,大篆書,三足。又鑄一鼎於穀水,高五尺,其文曰「穀 洛」,小篆書,四足。

章帝元和二年於北嶽鑄一鼎,高四尺,無足。其文曰: 「鎮地鼎。」小篆書。

安帝延光四年鑄一鼎於少室山,其文曰:「承露鼎。」小 篆書,四足。

順帝永建六年,鑄一鼎於伊水,名曰《魚鼎》,高四尺,三 足。

靈帝嘉平元年鑄一大鼎,埋之鴻都門,其文曰:「儒鼎」, 古書,三足。

《漢官儀》曰:開陽門,夜直樓上,帝因作一鼎,其文曰:「柱 鼎」,一足如馬蹄。

蜀先主章武二年,於漢川鑄一鼎,名曰「克漢鼎」,埋之 丙穴中,八分書,三足。又鑄一鼎,名曰「八陣鼎」,沉於永 安水中,紀行軍奇變。又於成都武擔山埋一鼎,名曰 「受禪鼎。」又埋一鼎於劍口山,名曰「劍山鼎」,並小篆書, 皆武侯跡。又時有龍見武陽之水九日,因鑄一鼎,像 龍形,沉水中。

蜀章武三年,先主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 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二 尺。

魏武帝鑄一鼎於白鹿山,高一丈,紀征伐戰陣之能。 古文篆書,四足。更作鼎與太子,名曰「孝鼎。」畫刻古來 孝子姓名,小篆書。

文帝黃初元年,鑄受禪鼎,其文曰「受祚鼎。」小篆書。 明帝太和六年鑄一鼎,三足,名曰萬壽鼎。小篆書。 吳孫權黃武元年於彭蠡水沉一鼎,其文曰:「百神助, 陽侯伏。」三足,大篆書。又獵於樊山,見一姥,問得何獸, 答曰:「得一豹。」曰:「何不截尾。」遂為姥立廟,并作一鼎,文 曰豹尾鼎。

孫亮建興元年於武昌鑄一鼎,其文曰:「鎮山鼎。」小篆 書,三足。

「孫皓鑄一鼎於蔣山」,紀吳之曆數、《八分書》

晉懷帝永嘉六年鑄一鼎,沉於瓜步江中,無文字,鼎 似龜形。

宋主劉𥙿,晉永初三年從秦中還,紀功鑄一鼎於九 江,其文曰:「沸秦洛,伏大漢」古篆書。

宋文帝得蝦魚,遂作一鼎,其文曰:「蝦魚」,四足。

順帝昇明元年,有人於宮亭湖得一鼎,上有古文「洵 漠」二字。

齊高祖諱道成,於齊中池內見龍,聞簫鼓聲,遂埋一 鼎。其文曰:「龍鼎」,真書三足。

梁武帝大通元年於蔣山埋一鼎,文曰「大通真書。」又 鑄一鼎,書《老子》五千言,沉之九江中。並蕭子雲書。又 天監二年,安豐得一角靈龜,武帝遂作一鼎,投得龜 處。

陳武帝即位,鑄一鼎,文曰「元勳鼎」,沉於淛江。

陳宣帝於太極殿中鑄一鼎,文曰:「忠烈。」常侍丁初《正 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