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97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簋圖

簋圖

簋圖考

舊圖云:「內方外圓曰簋。足高二寸,漆赤中。」按鄭注《地 官舍人》、秋官掌客及《禮器》云:「圓曰簋,盛黍稷之器。有 蓋象龜形,外圓函方,以中規矩。天子飾以玉,諸侯飾 以象。」又按《考工記》:「旊人為簋,受一斗二升,高一尺,厚 半寸,脣寸。」又以黍寸之尺校之,口徑五寸二分,深七 寸二分,底徑亦五寸二分,厚八分,足底徑六寸。又按 賈《疏解》舍人注云:「方曰簠,圓曰簋。」皆據外而言也。

《博古圖》

簠簋總說

禮始於因人情而為之,蓋以義起而制之,使歸於中 而已。明以交人,幽以交神,無所不用,必寓諸器而後 行,則簠簋之屬,由是而陳焉。然去古既遠,禮文寖失, 況遭秦滅學之後,其書焚矣。疑以傳疑而無所考證, 則諸儒臨時泛起臆說,無足觀者。故見於《禮圖》,則以 簠為外方而內圓,以簋為外圜而內方,穴其中以實 稻粱黍稷,又皆刻木為之,上作龜蓋,以體蟲鏤之飾, 而去古益遠矣。曾不知「簠盛加膳、簋盛常膳」,皆熟食 用匕之器,若如《禮圖》則略無食器之用。今三代之器, 方圜異制,且可以用匕而食,復出於冶鑄之妙,而銘 載粲然,則先王制作尚及論也,豈刻木鏤形者所能 髣髴哉?

周叔邦父簠圖

周叔邦父簠圖

周叔邦父簠圖考

右高三寸四分,深二寸一分,口徑長一尺,闊八寸一 分,容四升一合,重四斤八兩。兩耳銘二十二字曰「叔 邦父」,莫知其誰,特春秋轅氏名邦,蓋季晢之子也。今 所藏銀簋,銘曰「叔邦父」,豈非一種器耶?曰「用征、用行」, 則叔夜鼎亦銘以征以行。按王安石《字說》:「征,正行也。 凡言征者,皆以正行銘之。臣有從君之義,故又繼之」 曰「用從君王。」是器飾以蟠螭,周以重雷耳。作螭首,實 周器也。

周太師望簋圖

周太師望簋圖

周太師望簋圖考

右通蓋高六寸七分,深二寸八分,《口徑》長七寸二分, 闊五寸;腹徑長七寸九分,闊五寸六分,容三升七合, 共重八斤十有四兩,兩耳、四足,銘共一十八字,曰「太 師小子師望作。」彝按《齊世譜》,太公出於姜姓,而呂 其氏也,故曰呂尚。西伯獵於渭陽,得尚,與語,說之曰: 「『自吾先君太公云,當有聖人適用周以興』。子真是邪? 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 師。銘曰太師者,語其官也;曰望者,語其號也;曰小子, 則孤、寡不穀,侯王自稱之義也。今簋也而謂之?彝、 蓋。《訓》「煮熟食」簋盛黍稷,惟熟然後可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