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97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周京叔簋圖

周京叔簋圖

周京叔簋圖考

右通蓋高六寸二分,深三寸。口徑長六寸八分,闊五 寸;腹徑長七寸一分,闊五寸三分。容四升,共重五斤 十有二兩,兩耳四足。銘十一字。按《春秋》隱公元年,《經》 書「鄭伯克段于鄢」,《左傳》言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 莊公及共叔段。姜氏愛叔段,請京邑使居之,因謂之 京城。大叔者,疑出於是也。諸簋銘款有言旅簋,有言 寶簋,而此曰饗者,因饗禮以錫其器,若《彤弓》言「一朝 饗之」者是也。

周素簋圖

周素簋圖

周素簋圖考

右高四寸二分,深一寸六分,口徑長八寸四分,闊七 寸七分,腹徑長九寸,闊八寸二分,容三升,重五斤十 有二兩,兩耳無銘。是器如豆而方,如鋪而橢,要當歸 之簋。然其下四面作疏櫺之狀,則又與他簋特異。豈 為簋之制則同,而種種施其智巧則不同耳。古人制 器,類皆如是。

《古器評》

《周簠》

簠盛加膳,蓋熟食用匕之器也。今《禮圖》所載,則內方 而外圓,穴其中以實稻粱,又刻木為之,上作龜,蓋制 作之異乃如是耶?以是考之,然後知禮家之學多出 於漢儒臆度,非古制也。

《廣川書跋》

《叔郭父簋銘》

臨江劉原父得銅簋,考其識,曰:「叔高父作鬻簋。」余按 古文,高當作「郭」,「鬻」當作旅,郭象城郭相通,旅猶為中 為眾,與今文無異,蓋人三眾也。簋形圜而「如龜。」原 父因歎禮器散亡得此,可以證《禮圖》誤謬。且今所用 簋,疑禮家無所據依。崇寧五年紀城得銅器數十物, 有內圓外方如桶其形者,其蓋正作龜形,容量不及, 今六升纔三合。余考之,知為簋也。《傳》曰:「豆實三,而觳 豆為四升」,則簋容一斗二升。以漢量挍之,周一斗一 升有奇。魏、齊權量,於古二而為一,周、隋則三而為一。 今之量法,猶當魏、隋之中,則不及六升者,正周之斗 二升也。古人制器,隨時則異,後世偶得一物,即據以 為制,不知三代禮器,蓋異形也。又諸侯之國,得自為 制,豈必盡合禮文哉?今所見宗器,多自為制,鄭康成 謂制之同異未聞,蓋古人慎疑如此。

《鬻簋銘》

先秦古器有鬻簋,楊氏《古器圖》有鬻甗,永叔《集古》皆 存其名不廢。或曰:「以火亨鬻也。」不知簋盛黍稷,且又 可亨飪耶?考其文,「協」當為「旅。」今《字學》諸書有據可考, 不知諸公皆以為鬻,何也?古之食禮有正鼎,又有陪 鼎,而進黍稷者以簋,進稻粱者以簠,故有八簋、六簠。 又有一物而二簋者,皆旅陳於席,則以眾列而進者, 皆謂之《旅》。其《甗》言「旅」者,亦用以亨享,非一器也。

《宋公寶簋銘》

河南王氏得銅簋六,其制各異,銘曰「宋公作寶簋。」或 疑其器在一時而制不同,將無所考於禮耶?蓋禮則 有之,後世不得其制而但守一物而為據者,鮮或不 亂於禮也。元豐三年,詔禮官考據典禮,定為《奉祀禮 文》,其書大備。禮官請依古作簠簋器,上難其事,謂:「禮 制無明憲,今偶得一器,即用為據。古之禮豈盡此一」 器?嗚呼,昭鑑遠矣。今考《宋公簋》,知禮器未可以一而 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