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97 (1700-1725).djvu/5

此页尚未校对

終。

《暖姝由筆》:「北京柏林寺一僧房有祟,山東二舉人會 試入京,從寺僧假寓,僧拒不可,強之。至夜,主僕四人 同臥一室,二舉人一醉一醒,更深窗忽遍開,醒者見 黑漢七人跳入,將醉者舁至床下,二僕皆作魘語,天 將明,仍一一跳出窗外,醒者呼醉者語之故,荅曰:『吾 亦知之,但口欲叫不能出聲耳』。於是起就僧借鋤,從」 窗外掘之,得鐵鍋大小七隻,急擊碎之,鑄成香爐,至 今存焉。

《獅山掌錄》:平谷耕民得一釜,水沃則沸,炊則熟,下有 諸葛行「鍋」字,碎之,其複層中有「水火」二字。

釜部雜錄

《易經說卦傳》:「坤為釜。」大全徐氏曰:虛而容物,故「為釜。」余 氏曰:土金自然之寶,而釜皆出於金,然受變於模冶 而成,此所以為效法之《坤》歟。

《詩經國風匪風》篇:「誰能亨魚,溉之釜鬵?」溉,滌也。鬵, 釜屬。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也。 《禮記內則》:「為稻粉糔,溲之以為酏,以付豚,煎諸膏,膏 必滅之。」鉅鑊湯以小鼎薌脯於其中,使其湯毋滅鼎。 《儀禮少牢餽食禮》:「雍人陳三鼎,在羊鑊之西,二鼎在 豕鑊之西。」

《尚書璇璣鈐》:「少室之山,大竹堪為釜甑。」

《淮南子齊俗訓》:「愚者有所修,智者有所不足。鐵不可 以為舟,木不可以為釜,各用之於其所適,施之於其 所宜,即萬物一齊而無由相過。」

春秋繁露,夏求雨,暴釜於壇十日。

《魏書獠本傳》:「獠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既薄 且輕,易於熟食。」

《物類相感志》:「釜底煤,可代火草,引火。」

《墨莊漫錄》:京口北固山甘露寺,舊有二大鐵鑊,梁天 監中鑄。東坡遊寺詩云:「蕭翁古鐵鑊,相對空團圓,陂 陀受百斛,積雨生微瀾」是也。予往來數見之,然未嘗 稽考何物,本為何用也。近復遊於寺,因熟視之,蓋有 文可讀云:「天監十八年太歲乙亥十二月丙午朔十 日乙卯,皇帝親造鐵鑊,于解脫佛殿前滿。」漫滅一字甘泉 種「以荷蕖,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以佛神力,遍至十方, 盡虛空界,窮未來際,令地獄苦鑊變成七珍寶池,地 獄沸湯化為八功德水。一切四生解脫眾苦,如蓮花 在泥,清淨無染,同得安樂到涅槃城。斯鑊之用,本在 烹鮮,八珍興染,五味生纏。我皇淨照,慈被無邊,法喜 禪悅何取?」漫滅一字《檀》,爰造斯器。回成勝緣,如含碧水。漫滅 一字「發青蓮道場供養。永永無邊。」其後又云。「帥吳虎子 近禁道真。概懷于佐。」陳僧圓丞宋。漫滅一字《令宣令》鄭休 之義不可曉,疑當時幹造之人耳。又一行云:「五十石 鑊然形製不能容。」今之五十石,蓋古之斗斛小也。始 知二鑊當時植蓮供養佛之器耳。

《桂海器志》:「竹釜,猺人所用。截大竹筒以當鐺鼎,食物 熟而竹不熸,蓋物理自爾,非異也。」

《續夷堅志》:吾州會長老住飛狐之團崖,初入院,典座 僧白:「廚堂一鑊,可供千人,然火則有聲,今二年矣。人 以為釜鳴不祥,廢不敢用,妨大眾作食。師欲何如」,會 云:「吾就大眾乞此鍋,當任我料理。」眾諾,乃椎破釜底, 穴中得一蟲,長二寸許,色深赤,蓋此蟲經火則有聲。 淄州楊叔能亦嘗見芒山均慶寺大鑊一竅如合拳, 中有一蟲,如蠐螬而紅,此類大金家往往見之。魏文 帝《典論》以為火性酷烈,理無生物,特執方之見耳。 《長沙府志》:「郡庭有大鐵鑊,六衙門間有之。獄亦有焉, 約可貯水數十石。俗言五代時官司煮鹽者,湖南安 得鹽乎?當是積水備災之具,亂後多為奸胥所燬,古 憂患之意泯矣。」今府治大門內尚存其二。

《雲南通志》:「廣西府煉丹竈在彌勒州白瀆洞,古仙合 丹於此,遺有石釜,人或徙之,旋復舊處。」

釜部外編

《河圖》:漢高祖觀汶水,見一黃釜,化為一翁,責言「劉季 何,不受《河圖》。」

《搜神記》:「武帝徙南岳之祭於廬江灊縣,霍山之上無 水,廟有四鑊,可受四十斛。至祭時,水輒自滿,用之足 了,事畢即空,塵土樹葉莫之汙。積五十歲,歲作四祭。 後但作三祭,一鑊自敗。」

東萊有一家姓陳,朝炊釜不沸,舉甑看之,忽有一白 頭公從釜中出,便詣師卜。卜云:「此大怪,應滅門便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