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97 (1700-1725).djvu/61

此页尚未校对

缽部藝文二

《開元寺佛缽》并序
唐·皮日休

按《釋法顯傳》云:「佛缽毘在毘舍離,今在乾陀衛境,若干百年當復至西月支國,若干百年至于闐國,若干百年當至屈茨國,若干百年當復來漢地。晉建興二年,二聖像浮海而至滬瀆,僧尼輩取之以歸,今存于開元寺後。建興八年,漁者于滬瀆沙汭上獲之,以為臼類,乃葷而用焉。俄有佛像見於外,漁者始以為異。」 意滬瀆二聖之遺祥也,乃以缽供之,迄今尚存。余遂觀而為之詠,因寄《天隨子》

帝青石作綠冰姿,曾得金人手自持。拘律樹邊齋散 後,提羅花下洗來時。乳麋味斷中天覺,麥麨香消大 劫知。從此共君親頂戴,斜風應不等閒吹。

《前題》
陸龜蒙

空王初受逞神功,四缽須臾現一重。持次想添香積 飯,覆時應帶步羅鐘。光寒好照金毛鹿,響靜堪降白 耳龍。從此寶函香裡見,不須西去詣《靈峰》。

《開元寺石缽》
明·高啟

寶石當年琢帝青,浮波不異木盃輕。傳靈已歷乾陀 國,乞食曾來舍衛城。漁父得時初洗獻,法王在日每 擎行。寺僧見客休頻出,恐有藏龍此內驚。

《次韻開元石缽》
妙聲

磨礱圭角象天圓,佛手親持不計年。乞食屢經祇樹 下,降龍因落滬川邊。懸時寒映當窗竹,洗次遙分卓 錫泉。神物護持希世寶,故遭劫火至今傳。

缽部紀事

《交州雜事》:「太康四年,刺史陶璜表林邑王范熊所獻 銀缽一口,水精缽一口。」

《蓮社高賢傳》:「何無忌鎮潯陽,至虎溪,請遠公及西林 法師慧永。遠公持名望,從徒百餘,高言華論,舉止可 觀。師衲衣半脛,荷錫捉缽松下,飄然而至。」

《傳燈錄》:池州使君問五祖曰:「會中有五百僧不付衣 缽,為甚卻付與盧行者?」五祖曰:「四百九十九人會佛 法,惟有盧行者一人不會佛法,他則悟道,謂之過量 人,方傳得衣缽。」

守清禪師有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曰「一瓶兼一缽 到處是生涯。」

《雲仙雜記》:「陶淵明日用銅缽煮粥,為二食具。」

《宋書廬江王褘傳》:「泰始五年,河東柳欣慰謀反,欲立 褘。欣慰要結杜幼文、宋祖珍、王隆伯等。褘使左右以 金合一枚餉幼文,銅缽二枚餉祖珍、隆伯,幼文具奏 其事。」

《南齊書竟陵王子良傳》,「世祖不豫,子良啟進沙門于 殿戶前誦經,世祖為感,夢見優曇缽華。子良按佛經 宣旨,使御府以銅為華,插御床四角。」

《南史陶弘景傳》:時有沙門釋寶誌者,預言未兆,一日 中分身易所,齊武帝忿其惑眾,收付建康獄。夜語獄 吏:「門外有兩與食,金缽盛飯,汝可取之。」果是文惠太 子及竟陵王子良所供養。

《王僧孺傳》:竟陵王子良嘗夜集學士為詩,四韻則刻 燭一寸。蕭文琰曰:「一寸燭成四韻,詩何難之有?」乃與 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銅缽立韻,響滅則詩成,皆可觀 覽。

《南齊書虞愿傳》:「帝寢疾,愿常侍醫藥。帝素能食,尤好 逐夷,以銀缽盛蜜漬之,一食數缽。」

《伽藍記》。「元琛豪富。嘗會宗室。陳諸寶器。其餘酒器。有 水晶缽瑪瑙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作工奇妙。中土 所無。皆從西來。」

《春風堂隨筆》:「元韶娶魏孝武帝后,魏室奇寶,多隨后 入。韶家有二玉缽相盛,可轉而不可出,西域鬼作也。」 鬼作即世所謂「鬼工。」

《周書。薛憕傳》:「魏文帝造二欹器,一為二仙人共持一 缽,同處一盤。缽蓋有山,山有香氣,盤處一床,缽圓而 床方,中有人言,三才之象也。置清徽殿前,憕為作頌。」 《隋書。楊素傳》:「獻皇后崩,山陵制度,多出于素。上善之, 下詔褒賞,並賜金缽一,實以金;銀缽一,實以珠。」 《吳地記》:「晉建興二年,郡東南有滬瀆,漁人見海上二 石神」浮水面。時郡有信士朱應及東陵寺尼入海迎 之。至登元寺登寶殿。神驗屢彰。載初九年。則天皇后 遣使送缽一副。宣賜供養。

《朝野僉載》:孝和帝令內道場僧與道士各述所能,久 而不決。葉法善燒一鐵缽,赫赤兩手,欲合老僧頭上。 僧唱「賊袈裟」,掩頭而走,孝和撫掌大笑。

《雲仙雜記》:「李白遊慈恩寺,寺僧用水牌刷以吳膠粉, 捧乞新詩。白為題訖,僧獻元沙缽。」

「珍珠船。」徐商相公於中條山寺讀書,隨僧洗缽。 《黑崑崙傳》:「李罕之,河陽人也。少為桑門無賴,所至不 容。曾乞食於滑州酸棗縣,自旦及晡,無與之者。擲缽 於地,毀僧衣,投河陽,諸葛爽為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