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探索/第二章/第三节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三节 南瀛的地震史

台湾位于太平洋海洋板块、菲律宾海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板块运动挤压变形频繁的地区,台南县的地理地形当然也受到严重的影响。菲律宾海洋板块是一块只有两千万年历史的年轻板块,板块越年轻越难下沈,发生芮氏规模8级左右的大地震机会也越大。海洋板块的下沈,是由板块与其下层的软流圈的密度差异所造成,密度较大的板块,会沈入密度较小的软流圈中。板块的年龄越老、越冷,下沈的动力也越大,在板块交界处的摩擦力也越小,发生地震的机率也就越少。若在下沈的板块上有大陆地壳,则板块不易下沈而产生碰撞(collision),在交界处形成山脉,同时产生大规模的褶曲和断层。

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还包含3个副地震带:东部地震带、西部地震带和台琉地震带。台琉地震带的震源深度有向大陆逐渐加深的趋势,最深达300公里左右。东部地震带则因欧亚大陆板块冲入太平洋海洋板块下深达150公里,造成突出的中央山脉形成带和台东纵谷断层,在这个区域内,震源都位于地下60公里以内。

台湾300年来的地震活动,灾害地震则以嘉南一带发生最多。虽然地震本身规模不算很大,但因震源较浅,常引起很大的灾害。相反的,东部海底所发生的地震,规模虽大,却因震源太深,且离陆地有一段距离,灾害反而较轻。至于澎湖群岛以及高屏地区以西等地,则从未发生大规模地震的记录。

1930年以后台湾才建立较为完整的地震观测网,能够测到详细的震央位置。从1644年以后影响台南地区的地震记录(震央在台南县附近),计有:

  1. 1644年7月30日:震度芮氏5级,震央在南部。
  2. 1655年1月21日:震度芮氏5.5级,震央在台南。
  3. 1711年10月22日:震度芮氏5.5级,震央在台南。
  4. 1716年11月2日:震度芮氏6级,震央在嘉义、台南、高雄。
  5. 1717年3月3日:震度芮氏6级,震央在嘉义、台南、高雄。
  6. 1721年1月5日:震度芮氏6.5级,震央在嘉义、台南。
  7. 1736年1月30日:震度芮氏7级,震央在嘉义、台南。
  8. 1862年6月7日:震度芮氏6.5级,震央在嘉义、台南。
  9. 1882年12月9日:震度芮氏7.5级,全台性大地震。
  10. 1892年4月22日:震度芮氏5.5级,震央在台南安平。
  11. 1906年4月7日:震度芮氏5.5级,震央在嘉义(120.4°E,23.4°N)。
  12. 1906年4月14日:震度芮氏5.8级,震央在嘉义(120.4°E,23.4°N)。
  13. 1927年8月25日:震度芮氏6.5级,震央在台南(120.3°E,23.3°N)。
  14. 1930年12月8日:震度芮氏6.5级,震央在台南(120.4°E,23.3°N)。
  15. 1930年12月22日:震度芮氏5.6级,震央在台南(120.4°E,23.3°N)。
  16. 1941年12月17日:震度芮氏7#1级,震央在嘉义、台南(120.4°E,23.4°N)。
  17. 1946年12月5日:震度芮氏6.3级,震央在新化(120.4°E,23#1°N)。
  18. 1964年1月18日:震度芮氏6.3级,震央在白河(120.6°E,23.2°N)。

20世纪震央在台南县附近的6.3级以上大地震,一共发生过5次。其中年代比较近的是1946年12月5日的“新化大地震”,从现在的新化交流道附近向西至永康市的盐行地区,产生一道最宽处达到5台尺的地沟,在永康市龙潭里有的住家从地下冒出泥浆来。另一次是1964年1月18日的“白河大地震”。当天正值农历的12月半,依本地习俗都要犒赏角头庙的神明和兵将。当晚在大家吃过祭神用的鸡鸭鱼肉后,到了晚上8点10分,突然天摇地动,吓得大家不敢住在砖瓦房内,都搬入茅舍里去住。其实最恐怖的一次大地震震央并不在台南县,而是1999年9月21日午夜1点47分发生在南投县的“中寮大地震”。大家从睡梦中惊醒,以浴缸的水观看水面的波动,来判断地震摇动的方向,发现水波在东西方向摇了之后,又马上转为南北方向摇动,所产生的扭力实在颇具杀伤力。正常的地震大约只摇了10秒钟左右就告结束,可是当晚大出意料之外,一波紧接著一波摇个不停。本次大地震在台南县虽未造成严重灾情,但心里受惊吓的程度相当严重而产生了“地震症候群”。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