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四库全书本)
文献通考 |
钦定四库全书
御制重刻文献通考序
朕允儒臣之请校刊三通通典既竣即以文献通考付之剞劂是书曽𫎇
皇祖圣祖仁皇帝命礼臣补订残缺
御制序文梓行宇内顾简帙繁重年久不无漫漶今悉仿十三经二十二史成式刊订盖于是家有其书矣朕惟会通古今该洽载籍荟萃源流综统同异莫善于通考之书其考核精审持论平正上下数千年贯穿二十五代于制度张弛之迹是非得失之林固已灿然具备矣夫帝王之治天下也有不敝之道无不敝之法纲常伦理万世相因者也忠敬质文随时损益者也法久则必变所以通之者必监于前代以为之折衷大哉我
圣祖之序曰有治人无治法师古者师其意不师其迹诚体此意而因其可因损益其所当革因时以制宜理得而事举则是编也诚考据之资可以羽翼史禆益治
道岂浅鲜也哉是为序
乾隆戊辰冬十二月
奉
旨开列校刻文献通考诸臣职名
监理
和 硕 和 亲 王〈臣〉弘 昼
武英殿总裁
吏 部 左 侍 郎〈臣〉徳 龄兵 部 左 侍 郎〈臣〉王会汾国 子 监 祭 酒〈臣〉陆宗楷提调
翰 林 院 编 修〈臣〉林蒲封原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今加七品衔〈臣〉陈 浩校对
翰林院侍读学士今陞礼部右侍郎〈臣〉齐召南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臣〉程景伊左 春 坊 左 谕 徳〈臣〉罗源汉原 任 左 春 坊 左 中 允〈臣〉程 恂左 春 坊 左 赞 善〈臣〉沈慰祖
翰 林 院 编 修〈臣〉王 检翰 林 院 编 修〈臣〉储麟趾翰 林 院 编 修〈臣〉杨述曽翰 林 院 编 修〈臣〉史贻谟翰 林 院 编 修〈臣〉郑虎文翰 林 院 编 修〈臣〉李清时翰 林 院 编 修〈臣〉李友棠原 任 翰 林 院 编 修〈臣〉陆树本翰 林 院 检 讨〈臣〉阮学浩原 任 翰 林 院 检 讨〈臣〉万松龄原任翰林院编修今以知县用〈臣〉邱 柱
原任翰林院检讨今以知县用〈臣〉周世
校录
贡 生〈臣〉刘 岱
贡 生〈臣〉潘 煇
贡 生〈臣〉谢 霖
贡 生〈臣〉李
贡 生〈臣〉申居郧
贡 生〈臣〉杜 桂
贡 生〈臣〉卢殿人
贡 生〈臣〉杨志梁
贡 生〈臣〉叶廷推
武英殿监造
内务府钱粮衙门郎中兼佐领加六级纪录十六次〈臣〉永 保内务府钱粮衙门员外郎兼佐领加一级纪录五次〈臣〉永 忠内 务 府 广 储 司 员 外 郎〈臣〉永 泰内务府广储司司库加一级纪录五次〈臣〉三 格监 造 加 一 级〈臣〉李 保监 造 加 二 级〈臣〉姚文彬
库 掌〈臣〉虎什泰
库 掌〈臣〉高永仁抄白
皇帝圣旨里饶州路逹鲁花赤总管府承奉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掾史周仁荣承行札付近据本路申准弘文辅道粹徳真人关钦奉圣旨节该行法箓有本事的好人教寻访将来者今访至本路窃见乐平州儒人马端临前宋宰相碧梧先生之子知前代之典章识当时之体要以所见闻著成一书名曰文献通考凡二十四类三百四十八卷天文地理礼乐兵刑财用贡赋官职选举学校籍郊祀封建户口征役之属可谓济世之儒有用之学解到缮写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并序目共计六十八册得此送据江浙儒司校勘得堪以传授移准中书省咨来咨饶州路申准弘文辅道粹徳真人关乐平州儒人马端临著成书曰文献通考凡二十四类三百四十八卷治国安民可谓济世之儒令人缮写成帙官为镂板以广其传得此行据本路缮写完备计六十八册校勘无差本省今将文献通考随此发去咨请照验准此送据礼部呈翰林国史院考校得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凡二十四类三百四十八卷纂集古今浩汗该博殚极精力用志良勤有益后学如蒙准呈移咨本省于赡学钱粮内刻板印行相应具呈照详得此都省咨请依上刊印施行准此省府仰照验依上施行仍委自总管叚通议提调选能书儒人真楷誊写就令马端临校勘无差于本路槩管赡学钱粮内计料合用纸板工价两平顾买刊印具依准申省奉此照得近承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札付钦奉圣旨节该王真人根底与五个铺马教直南田地里名山去处寻访行法箓有本事的好人有呵交各处官司依著在先世祖皇帝时分起发好人的体例与气力起发上来钦此除钦遵外延祐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准弘文辅道粹徳真人关寻访至饶州路据本路儒学状申准本路杨教授关该窃见本路乐平州儒人马端临前宋宰相碧梧先生之子昨蒙都省咨发再任衢州路柯山书院山长见类各路儒学教授选内即目闲居听除本儒行履端纯词章雅丽家传鼎鼐之谱幼翻馆阁之储知前代之典章识当世之体要以所见闻著为成书名曰文献通考凡二十四类三百四十八卷天文地理礼乐兵刑财用贡赋官职选举学校籍郊祀封建户口征役之属凡于治道有关者无不彪分彚列井井有条治国安民特举而措之耳此可谓济世之儒有用之学其书本儒用心二十馀年卷帙繁多非可卒致今先将所定序目一本缴连前去蚤为转申上司令人缮写成帙校勘完备官为镂板以广其传非惟不负本儒平生所学抑且于世教有所补益关请施行准此行据本路儒学申令儒人马端临誊写到所撰文献通考序目一様三本装禙完备内将二本缴申省府并集贤院照详外将一本关发弘文辅道粹徳真人收管又准关文该于江浙行省计禀得上项文集已行札付贵路誊写成帙解省去讫关请将文献通考誊写成帙校勘无差装褙发来呈院准此行下儒学依上誊写呈解延祐六年七月十二日承奉省府札付缮写成帙校勘无差觧省奉此行下本州委自同知窦承直提调礼请马端临缮写到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并序目共计六十八册校正无误装褙完备本路具解差人赍赴省府投呈去后今奉前因照得本路元解文献通考六十八册虽奉省府札付咨发都省转发翰林国史院考校得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用志良勤有益后学令本路总管叚通议提调选能书儒人誊写刊印别不见发元解校勘过的本文籍为此总府除己关请总管叚通议依奉省府札付所行提调外合下仰照验速为差委有俸人员礼请马端临亲赍所著文献通考的本文籍赴路誊写校勘刊印施行须至指挥
右下乐平州准此
至治二年六月 日
进文献通考表
臣寿衍言臣于延祐四年七月恭奉圣旨给赐驿𫝊令臣寿衍寻访道行之士者臣窃谓野有遗贤非弓旌而莫致朝能信道必简册之是稽爰竭愚衷用干圣听钦惟皇帝陛下励精图治虚巳待人一视同仁若神尧之御下九功惟叙体大禹之协中阴阳顺而风雨时礼乐兴而刑罚中是皆陛下本乎清浄臻兹太平下至飞潜动植之微均被鼓舞甄陶之化使指所及虽蒭荛之言必询人才之难由𣏌梓之朽弗弃是以采儒流之著述庶㡬益圣主之谋猷臣伏睹饶州路乐平州儒人马端临乃故宋丞相廷鸾之子尝著述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总二十四类其书与唐杜佑通典相为出入杜书肇自隆古以至唐之天宝今马氏所著天宝以前者视杜氏加详焉天宝以后至宋宁宗者又足以补杜氏之阙其二十四类类各有考一曰田赋二曰钱币三曰户口四曰职役五曰征榷六曰市籴七曰土贡八曰国用九曰选举十曰学校十一曰职官十二曰郊社十三曰宗庙十四曰王礼十五曰乐十六曰兵十七曰刑十八曰经籍十九曰帝系二十曰封建二十一曰象纬二十二曰物异二十三曰舆地二十四曰四裔其议论则本诸经史而可据其制度则会之典礼而可行思惟所作之勤劳恐致斯文之隐没谨誊书于楮墨远进逹于蓬莱幸垂乙夜之观快睹五星之聚臣寿衍冒犯天威无任战兢惶惧屏营之至臣寿衍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延祐六年四月 日弘文辅道粹徳真人臣王寿衍上表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自序
昔荀卿子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然则考制度审宪章博闻而强识之固通儒事也诗书春秋之后惟太史公号称良史作为纪传书表纪传以述理乱兴衰八书以述典章经制后之执笔操简牍者卒不易其体然自班孟坚而后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之道读者病之至司马温公作通鉴取千三百馀年之事迹十七史之纪述萃为一书然后学者开卷之馀古今咸在然公之书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非公之智有所不逮也编简浩如烟埃著述自有体要其势不能以两得也窃尝以为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晋之得国异乎汉隋之丧邦殊乎唐代各有史自足以该一代之始终无以参稽互察为也典章经制实相因者也殷因夏周因殷继周者之损益百世可知圣人盖已预言之矣爰自秦汉以至唐宋礼乐兵刑之制赋敛选举之规以至官名之更张地理之沿革虽其终不能以尽同而其初亦不能以遽异如汉之朝仪官制本秦规也唐之府卫租庸本周制也其变通张弛之故非融会错综原始要终而推寻之固未易言也其不相因者犹有温公之成书而其本相因者顾无其书独非后学之所宜究心乎唐杜岐公始作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宝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其后宋白尝续其书至周显徳近代魏了翁又作国朝通典然宋之书成而传习者少魏当属槀而未成书今行于世者独杜公之书耳天宝以后盖阙焉有如杜书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固无以议为也然时有古今述有详略则夫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不无遗憾焉盖古者因田制赋赋乃米粟之属非可析之于田制之外也古者任土作贡贡乃包篚之属非可杂之于税法之中也乃若叙选举则秀孝与铨选不分叙典礼则经文与𫝊注相汨叙兵则尽遗赋调之规而姑及成败之迹诸如此类宁免小疵至于天文五行艺文历代史各有志而通典无述焉马班二史各有诸侯王列侯表范晔东汉书以后无之然历代封建王侯未尝废也王溥作唐及五代会要首立帝系一门以叙各帝历年之久近𫝊授之始末次及后妃皇子公主之名氏封爵后之编会要者仿之而唐以前则无其书凡是二者盖历代之统纪典章系焉而杜书亦复不及则亦未为集著述之大成也愚自蚤岁盖尝有志于缀缉顾百忧薫心三馀少暇吹竽已涩汲绠不修岂复敢以斯文自诡昔夫子言夏殷之礼而深慨文献之不足征释之者曰文典籍也献贤者也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具存可以稽考儒先之绪言未远足资讨论虽圣人亦不能臆为之说也窃伏自念业绍箕裘家藏坟索插架之收储趋庭之问答其于文献盖庶几焉尝恐一旦散轶失坠无以属来哲是以忘其固陋辄加考评旁搜远绍门分彚别曰田赋曰钱币曰户口曰职役曰征榷曰市籴曰土贡曰国用曰选举曰学校曰职官曰郊社曰宗庙曰王礼曰乐曰兵曰刑曰舆地曰四裔俱效通典之成规自天宝以前则増益其事迹之所未备离析其门类之所未详自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则续而成之曰经籍曰帝系曰封建曰象纬曰物异则通典元未有论述而采摭诸书以成之者也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著巳意附其后焉命其书曰文献通考为门二十有四卷三百四十有八而其每门著述之成规考订之新意各以小序详之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繋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𬬸心亦何所发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后之君子傥能芟削繁芜増广阙略矜其仰屋之勤而俾免于覆车之愧庶有志于经邦稽古者或可考焉古之帝王未尝以天下自私也故天子之地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王畿之内复有公卿大夫采地禄邑各私其土子其人而子孙世守之其土壤之肥硗生齿之登耗视之如其家不烦考核而奸伪无所容故其时天下之田悉属于官民仰给于官者也故受田于官食其力而输其赋仰事俯育一视同仁而无甚贫甚富之民此三代之制也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守宰之迁除其岁月有限而田土之还受其奸敝无穷故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虽其间如元魏之泰和李唐之贞观稍欲复三代之规然不久而其制遂隳者盖以不封建而井田不可复行故也三代而上天下非天子所得私也秦废封建而始以天下奉一人矣三代以上田产非庶人所得私也秦废井田而始捐田产以予百姓矣秦于其当与者取之所当取者与之然沿袭既久反古实难欲复封建是自割裂其土宇以启纷争欲复井田是强夺民之田亩以召怨讟书生之论所以不可行也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中始于杨炎三代井田之良法坏于鞅唐租庸调之良法坏于炎二人之事君子所羞称而后之为国者莫不一遵其法一或变之则反至于烦扰无稽而国与民俱受其病则以古今异宜故也作田赋考第一叙历代因田制赋之规而以水利屯田官田附焉凡七卷生民所资曰衣与食物之无关于衣食而实适于用者曰珠玉五金先王以为衣食之具未足以周民用也于是以适用之物作为货币以权之故上古之世以珠𫝊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刀布即古钱之名〉然珠𫝊黄金为世难得之货至若权轻重通贫富而可以通行者惟铜而已故九府圜法自周以来未之有改也然古者俗朴而用简故钱有馀后世俗侈而用糜故钱不足于是钱之直日轻钱之数日多数多而直轻则其致远也难自唐以来始制为飞劵钞引之属以通商贾之厚赍贸易者其法盖执劵引以取钱而非以劵引为钱也宋庆历以来蜀始有交子建炎以来东南始有会子自交会既行而始直以楮为钱矣夫珠𫝊黄金可贵之物也铜虽无足贵而适用之物也以其可贵且适用者制币而通行古人之意也至于以楮为币则始以无用为用矣举方尺腐败之劵而足以奔走一世寒藉以衣饥藉以食贫藉以富盖未之有然铜重而楮轻鼓铸繁难而印造简易今舍其重且难者而用其轻且易者而又下免犯铜之禁上无搜铜之苛亦一便也作钱币考第二凡二卷
古者户口少而皆才智之人后世生齿繁而多窳惰之軰钧是人也古之人方其为士则道问学及其为农则力稼穑及其为兵则善战阵投之所向无不如意是以千里之邦万家之聚皆足以世守其国而捍城其民民众则其国强民寡则其国弱盖当时国之与立者民也光岳既分风气日漓民生其间才益乏而智益劣士拘于文墨而授之介胄则惭农安于犁锄而问之刀笔则废以至九流百工释老之徒食土之毛者日以繁伙其肩摩𬒮接三孱不足以满隅者总总也于是民之多寡不足为国之盛衰官既无藉于民之材而徒欲多为之法以征其身户调口赋日増月益上之人厌弃贱薄不倚民为重而民益穷苦憔悴祇以身为累矣作户口考第三叙历代户口之数与其赋役而以奴婢占役附焉凡二卷
役民者官也役于官者民也郡有守县有令乡有长里有正其位不同而皆役民者也在军旅则执干戈兴土木则亲畚锸调征行则负羁绁以至追胥力作之任其事不同而皆役于官者也役民者逸役于官者劳其理则然然则乡长里正非役也后世乃虐用其民为乡长里正者不胜诛求之苛各避免之意而始命之曰戸役矣唐宋而后下之任户役者其费日重上之议户役者其制日详于是曰差曰雇曰义纷纭杂袭而法出奸生莫能禁止噫成周之里宰党长皆有禄秩之命官两汉之三老啬夫皆有誉望之名士盖后世之任户役者也曷尝凌𭧂之至此极乎作职役考第四叙历代役法之详而以复除附焉凡二卷
征榷之途有二一曰山泽茶盐坑冶是也二曰关市酒酤征商是也羞言利者则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而欲与民庶争货殖之利非王者之事也善言利者则曰山海天地之藏而豪强擅之关市货物之聚而商贾擅之取之于豪强商贾以助国家之经费而毋专仰给于百姓之赋税是崇本抑末之意乃经国之远图也自是说立而后之加详于征榷者莫不以借口征之不已则并其利源夺之官自煮盐酤酒采茶铸鐡以至市易之属利源日广利额日重官既不能自办而豪强商贾之徒又不可复擅然既以立为课额则有司者不任其亏减于是又为均派之法或计口而课盐钱或望户而榷酒酤或于民之有田者计其顷亩令于赋税之时带纳以求及额而征榷遍于天下矣盖昔之榷利曰取之豪强商贾之徒以优农民及其久也则农民不获豪强商贾之利而代受豪强商贾之榷有识者知其苛横而国计所需不可止也作征榷考第五首叙历代征商之法盐鐡始于齐则次之榷酤始于汉榷茶始于唐则又次之杂征敛者若津渡间架之属以至汉之告缗唐之率贷宋之总制钱皆衰世一切之法也又次之凡六卷市者商贾之事也古之帝王其物货取之任土所贡而有馀未有国家而市物者也而市之说则昉于周官之泉府后世因之曰均输曰市易曰和买皆以泉府借口者也籴者民庶之事古之帝王其米粟取之什一所赋而有馀未有国家而籴粟者也而籴之说则昉于齐桓公魏文侯之平籴后世因之曰常平曰义仓曰和籴皆以平籴借口者也然泉府与平籴之立法也皆所以便民方其滞于民用也则官买之籴之及其适于民用也则官卖之粜之盖懋迁有无曲为贫民之地初未尝有一毫征利富国之意然沿袭既久古意寖失其市物也亦诿曰榷蓄贾居货待价之谋及其久也则官自效商贾之为而指为富国之术矣其籴粟也亦诿曰救贫民榖贱钱荒之弊及其久也则官未尝有及民之恵而徒利积粟之入矣至其极弊则名曰和买和籴而强配数目不给价直鞭笞取足视同常赋盖古人恤民之事后世反藉以厉民不可不究其颠末也作市籴考第六凡二卷
禹贡八州皆有贡物而冀州独无之甸服有米粟之输而馀四服俱无之说者以为王畿之外八州俱以田赋所当供者市易所贡之物故不输粟然则土贡即租税也汉唐以来任土所贡无代无之著之令甲犹曰当其租入然叔季之世务为苛横往往租自租而贡自贡矣至于珍禽奇兽袤服异味或荒淫之君降旨取索或奸谄之臣希意创贡往往有出于经常之外者甚至掯留官赋阴増民输而名之曰羡馀以供贡奉上下相𫎇茍悦其名而于百姓则重困矣作土贡考第七凡一卷贾山至言曰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君有馀财民有馀力而颂声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而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然则国之废兴非财也财少而国延财多而国促其效可睹矣然自周官六典有太府又有王府内府且有惟王不会之说后之为国者因之两汉财赋曰大农者国家之帑蔵也曰少府曰水衡者人主之私蓄也唐既有转运度支而复有琼林大盈宋既有户部三司而复有封桩内蔵于是天下之财其归于上者复有公私恭俭贤主常捐内帑以济军国之用故民裕而其祚昌淫侈僻王至糜外府以供耳目之娱故财匮而其民怨此又历代制国用者龟鉴也作国用考第八叙历代财计首末而以漕运赈恤蠲贷附焉凡五卷
古之用人徳行为首才能次之虞朝载采亦有九徳周家宾兴考其徳行于才不屑屑也两汉以来刺史守相得以专辟召之权魏晋而后九品中正得以司人物之柄皆考之以里闬之毁誉而试之以曺掾之职业然后俾之入备王官以阶清显盖其为法虽有愧于古人徳行之举而犹可以得才能之士也至于隋而州郡僚属皆命于铨曹搢绅发轫悉由于科目自以铨曹署官而所按者资格而已于是勘籍小吏得以司升沉之权自以科目取士而所试者词章而已于是操觚末技得以阶荣进之路夫其始进也试之以操觚末技而专主于词章其既仕也付之于勘籍小吏而专校其资格于是选贤与能之意无复存者矣然此二法者历数百年而不可以复更一或更之则荡无法度而侥滥者愈不可澄汰亦独何哉又古人之取士盖将以官之三代之时法制虽简而考核本明毁誉既公而贤愚自判往往当时士之被举者未有不入官初非有二途也降及后世巧伪日甚而法令亦滋多遂以科目为取士之途铨选为举官之途二者各自为防闲检柅之法至唐则以试士属之礼部试吏属之吏部于是科目之法铨选之法日新月异不相为谋盖有举于礼部而不得官者不举于礼部而得官者而士之所以进身之涂辙亦复不一不可比而同之也于是立举士举官两门以该之作选举考第九凡十二卷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所谓学校至不一也然惟国学有司乐司成専主教事而州闾乡党之学则未闻有司职教之任者及考周礼地官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孟月属民而读法祭祀则以礼属民州长掌其州之教治政令考其徳行道艺纠其过恶而劝戒之然后知党正即一党之师也州长即一州之师也以至下之为比长闾胥上之为乡遂大夫莫不皆然盖古之为吏者其徳行道艺俱足以为人之师表故发政施令无非教也以至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盖役之则为民教之则为士官之则为吏钧是人也秦汉以来儒与吏始异趋政与教始殊途于是曰郡守曰县令则吏所以治其民曰博士官曰文学掾则师所以教其弟子二者漠然不相为谋所用非所教所教非所用士方其从学也曰习读及进而登仕版则弃其诗书礼乐之旧习而从事乎簿书期会之新规古人有言曰吾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后之为吏者皆以政学者也自其以政学则儒者之学术皆筌蹄也国家之学宫皆刍狗也民何由而见先王之治哉又况荣途捷径旁午杂出盖未尝由学而升者滔滔也于是所谓学者姑视为粉饰太平之一事而庸人俗吏直以为无益于兴衰理乱之故矣作学校考第十叙历代学校之制及祠祭褒赠先圣先师之首末幸学养老之仪而郡国乡党之学附见焉凡七卷
古者因事设官量能授职无清浊之殊无内外之别无文武之异何也唐虞之时禹宅揆契掌教皋陶明刑伯夷典礼羲和掌历䕫典乐益作虞垂共工盖精而论道邦粗而饬财辨器其位皆公卿也其人皆圣贤也后之居位临民者则自诡以清高而下视曲艺多能之流其执技事上者则自安于鄙俗而难语以辅世长民之事于是审音治历医祝之流特设其官以处之谓之杂流摈不得与搢绅伍而官之清浊始分矣昔在成周设官分职缀衣趣马俱吁俊之流宫伯内宰尽兴贤之侣逮夫汉代此意犹存故以儒者为侍中以贤士备郎署如周昌袁盎汲黯孔安国之徒得以出入宫禁陪侍晏私陈谊格非拾遗补过其才能卓异者至为公卿将相为国家任大事霍光张安世是也中汉以来此意不存于是非阉竖嬖幸不得以日侍宫庭而贤能搢绅特以之备员表著汉有宫中府中之分唐有南司北司之党职掌不相为谋品流亦复殊异而官之内外始分矣古者文以邦武以拨乱其在大臣则出可以将入可以相其在小臣则簪笔可以待问荷戈可以前驱后世人才日衰不供器使司文墨者不能知战阵被介胄者不复识简编于是官人者制为左右两选而官之文武始分矣至于有侍中给事中之官而未尝司宫禁之事是名内而实外也〈唐以来以侍中为三公官以处勲臣又以给事中为封驳之官皆以外庭之臣为之并不预宫中之事〉有太尉司马之官而未尝司兵戎之事是名武而实文也〈太尉汉承秦以为三公然犹掌武事也唐以后亦为三公宋时吕夷简王旦韩琦官皆至太尉非武臣也大司马周官掌兵至汉元成以后为三公亚于司徒乃后来执政之任亦非武臣也〉太常有卿佐而未尝审音乐将作有监贰而未尝谙营缮不过为儒臣养望之官是名浊而实清也尚书令在汉为司牍小吏而后世则为大臣所不敢当之穹官校尉在汉为兵帅要职而后世则为武弁所不齿之冗秩〈尚书令汉初其秩至卑铜章青绶主宫禁文书而已至唐则为三省长官高祖入长安时太宗以秦王为之后郭子仪以勲位当拜以太宗曽为之辞不敢受自后至宋无敢拜此官者汉八校尉领禁卫诸军皆尊显之官宰相之罢政者至为城门校尉又司隶校尉督察三辅弹劾公卿其权至雄尊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皆领重兵镇方面乃大帅之职至宋时校尉副尉为武职初阶不入品从至为冗贱〉盖官之名同而古今之崇卑悬绝如此参稽互考曲畅旁通而因革之故可以类推作职官考第十一首叙官制次序官数内官则自公师宰相而下外官则自州牧郡守而下以至散官禄秩品从之详凡二十一卷
郊特牲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数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荀卿子曰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父子相传以持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然则义者祭之理也数者祭之仪也古者人习于礼故家国之祭祀其品节仪文祝史有司皆能知之然其义则非儒宗讲师不能明也周衰礼废而其仪亡矣秦汉以来诸儒口耳所授简册所载特能言其义理而已戴记是也仪理所言止于卿士大夫之礼六典所载特以其有关于职掌者则言之而国之大祀盖未有能知其品节仪文者汉郑康成深于礼学作为𫝊注颇能补之所未备然以䜟纬之言而释以秦汉之事而拟三代此其所以舛也盖古者郊与明堂之祀祭天而已秦汉始有五帝泰一之祠而以古者郊祀明堂之礼礼之盖出于方士不之说而郑注礼经二祭曰天曰帝或以为灵威仰或以为耀魄宝袭方士纬书之荒诞而不知其非夫礼莫先于祭祭莫重于天而天之名义且乖异如此则其他节目注释虽复博赡不知其果得礼之意否乎王肃诸儒虽引正论以力排之然魏晋以来祀天之礼当𠫵酌王郑二说而迭用之竟不能偏废也至于禘祫之节宗祧之数礼之明文无所稽据而注家之聚讼莫适折𮕵其丛杂抵牾与郊祀之说无以异也近世三山信斋杨氏得考亭勉斋之遗文奥义著为祭礼一书词义正大考订精核足为千载不刊之典然其所述一本文不复以注疏之说搀补故经之所不及者则阔略不接续杜氏通典之书有祭礼则𠫵用经注之文两存王郑之说虽通畅易晓而不如杨氏之纯正今并录其说次及历代祭祀礼仪本末而唐开元宋政和二礼书中所载诸祀仪注并详著焉作郊祀考第十二以叙古今天神地祇之祀首郊次明堂次后土次雩次五帝次日月星辰寒暑次六宗四方次社稷山川次封禅次高禖次八蜡次五祀次藉田祭先农次亲蚕祭先蚕次祈穣次告祭而后以杂祠淫祠终焉凡二十三卷作宗庙考第十三以叙古今人鬼之祀首国家宗庙次时享次祫禘次功臣配享次祠先代君臣次诸侯宗庙而以大夫士庶宗庙时享终焉凡十五卷
古者经礼礼仪皆曰三百盖无有能知其节目之详者矣然总其凡有五曰吉凶军宾嘉举其大有六曰冠昏䘮祭乡相见此先王制礼之略也秦汉而后因革不同有古有而今无者如大射聘礼士相见乡饮酒投壶之类是也有古无而今有者如圣节上夀上尊号拜表之类是也有其事通乎古今而后世未尝制为一定之礼者若臣庶以下冠昏䘮祭是也凡若此者皆本无沿革不烦纪录而通乎古今而代有因革者惟国家祭祀学校选举以至朝仪巡狩田猎冠冕服章圭璧符玺车旗卤簿及凶礼之国恤耳今除国祀学校选举已有専门外朝仪已下则总谓之王礼而备著历代之事迹焉盖本晦庵仪礼经𫝊通解所谓王朝之礼也其本无沿革者若古礼则经𫝊所载先儒所述自有専书可以寻求毋庸赘叙若今礼则虽不能无失而议礼制度又非书生所得预闻也是以亦不复措辞焉作王礼考第十四凡二十二卷
记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故审乐以知政盖言乐之正哇有关于时之理乱也然自三代以后号为历年多施泽久而民安乐之者汉唐与宋汉莫盛于文景之时然至孝武时河间献王始献雅乐天子下太乐官常存肄之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至哀帝时始罢郑声用雅乐而汉之运祚且移于王莽矣唐莫盛于贞观开元之时然所用者多教坊俗乐太常阅工人常肄习之其不可教者乃习雅乐然则其所谓乐者可知矣宋莫盛于天圣景祐之时然当时胡瑗李照阮逸范镇之徒拳拳以律吕未谐声音未正为忧而卒不克更置至政和时始制大晟乐自谓古雅而宋之土宇且䧟入女真矣盖古者因乐以观政而后世则方其发政施仁之时未暇制乐及其承平之后纲纪法度皆已具举敌国外患皆已销亡君相他无所施为学士大夫他无所论说然后始及制乐乐既成而政已秕国已衰矣昔隋开皇中制乐用何妥之说而摈万宝常之议及乐成宝常听之然曰乐声淫厉而哀不久天下将尽噫使当时一用宝常之议能救隋之亡乎然宝常虽不能制乐以保隋之长存而犹能听乐而知隋之必亡其宿悟神解亦有过人者窃尝以为世之兴衰理乱固未必由乐然若欲议乐必如师旷州鸠万宝常王令言之徒其自得之妙岂有法之可𫝊者而后之君子乃欲强为议论究律吕于黍之縦横求正哇于声之清浊或证之以残缺断烂之简编埋没销蚀之尺量而自谓得之何异刻舟覆蕉叩槃扪烛之为愚固不知其说也作乐考第十五首叙历代乐制次律吕制度次八音之属各分雅部胡部俗部以尽古今乐器之本末次乐县次乐歌次乐舞次散乐鼓吹而以彻乐终焉凡十五卷按周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此教练之数也司马法地方一里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邱四邱为甸甸六十四井有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此调发之数也教练则不厌其多故凡食土之毛者除老弱不任事之外家家使之为兵人人使之知兵故虽至小之国胜兵万数可顾而集也调发则不厌其简甸六十四井为五百一十二家而所调者止七十五人是六家调发共出一人也每甸姑通以中地二家五人计之五百一十二家可任者一千二百八十人而所调者止七十五人是十六次调发方及一人也教练必多则人皆习于兵革调发必简则人不疲于征战此古者用兵制胜之道也后世士自为士农自为农工商末技自为工商末技凡此四民者平时不识甲兵为何物而所谓兵者乃出于四民之外故为兵者甚寡知兵者甚少一有征战则尽数驱之以当锋刄无有休息之期甚则以未尝训练之民而使之战是弃民也唐宋以来始専用募兵于是兵与民判然为二途诿曰教养于平时而驱用于一旦然其季世则兵数愈多而骄悍而劣弱为害不浅不惟足以疲国力而反足以促国祚矣作兵考第十六首叙历代兵制次禁卫及郡国之兵次教阅之制次车战舟师马政军器凡十三卷
昔汉陈咸言为人议法当依于轻虽有百金之利慎无与人重比盖汉承秦法过于严酷重以武宣之君张赵之臣淫刑喜杀习以为常咸之言盖有激也窃尝以为劓刵㧻黥尤之刑也而唐虞遵之收帑赤族亡秦之法也而汉魏以来遵之以贤圣之君而不免袭乱虐之制由是观之咸言尤为可味也汉文除肉刑善矣而以髠笞代之髠法过轻而略无惩创笞法过重而至于死亡其后乃去笞而独用髠减死罪一等即止于髠钳进髠钳一等即入于死而深文酷吏务从重比故死刑不胜其众魏晋以来病之然不知减笞数而使之不死乃徒欲复肉刑以全其生肉刑卒不可复遂独以髠钳为生刑所欲活者傅生议于是伤人者或折腰体而才剪其毛发所欲陷者与死比于是犯罪者既已刑杀而复诛其宗亲轻重失宜莫此为甚及隋唐以来始制五刑曰笞杖徒流死此五者即有虞所谓鞭朴流宅虽圣人复起不可偏废也若夫茍慕轻刑之名而不恤恵奸之患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俾无辜罹毒虐者抱沉冤而其伸而舞文利赇贿者无后患之可惕则亦非圣人明刑弼教之本意也作刑考第十七首刑制次徒流次详谳次赎刑赦宥凡十二卷
昔秦燔经籍而独存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学者抱恨终古然以今考之易与春秋二经首末俱存诗亡其六篇或以为笙诗元无其辞是诗亦未尝亡也礼本无成书戴记杂出汉儒所编仪礼十七篇及六典最晩出六典仅亡冬官然其书纯駮相半其存亡未足为经之疵也独虞夏商周之书亡其四十六篇耳然则秦所燔除书之外俱未尝亡也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锢而并无一卷流𫝊至今者以此见圣经贤𫝊终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初不以世主之好恶为之兴废也汉隋唐宋之史俱有艺文志然汉志所载之书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是岂亦秦为之厄哉昌黎公所谓为之也易则其𫝊之也不远岂不信然夫书之传者已鲜𫝊而能蓄者加鲜蓄而能阅者尤加鲜焉宋皇祐时命名儒王尧臣等作崇文总目记馆阁所储之书而论列于其下方然止及经史而亦多缺略子集则但有其名目而已近世昭徳鼂氏公武有读书记直斋陈氏振孙有书录觧题皆聚其家蔵之书而评之今所录先以四代史志列其目其存于近世而可考者则采诸家书目所评并旁搜史𫝊文集杂说诗话凡议论所及可以纪其著作之本末考其流𫝊之真伪订其文理之纯駮者则具载焉俾览之者如入群玉之府而阅木天之蔵不特有其书者稍加研穷即可以洞究旨趣虽无其书者味兹题品亦可粗窥端倪盖殚见洽闻之一也作经籍考第十八经之类十有三史之类十有四子之类二十有二集之类六凡七十六卷
昔太史公言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始终盖讥世之学者以空言著书而历代统系无所考订也于是作为三代世表自黄帝以下谱之然五帝之事远矣而迁必欲详其世次按图而索往往抵牾故欧阳公复讥其不能缺所不知而务多闻以为胜然自三代以后至于近世史牒所载昭然可考始学者童而习之屈伸指而得其大槩至其𫝊世历年之延促枝分派别之远近猝然而问虽华颠钜儒不能以遽对则以无统系之书故也今仿王溥唐及五代会要之体首叙帝王之姓氏出处及其享国之期改元之数以及各代之始终次及后妃皇子公主皇族其可考者悉著于篇而历代所以尊崇之礼册命之仪并附见焉作帝系考第十九凡十卷
封建莫知其所从始也禹涂山之会号称万国汤受命时凡三千国周定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至春秋之时见于经𫝊者仅一百六十五国而蛮夷戎狄亦在其中盖古之国至多后之国日寡国多则土宜促国少则地宜旷而夷考其故则不然试以殷周上世言之殷契至成汤八迁史以为自商而砥石自砥石而复居商又自商而亳周弃至文王亦屡迁史以为自邰而豳自豳而岐自岐而丰夫汤七十里之国也文王百里之国也然以所迁之地考之盖有出于七十里百里之外者矣又如泰伯之为吴鬻绎之为楚箕子之为朝鲜其初不过自屏于荒裔之地而其后因以有国𫝊世窃意古之诸侯者虽曰受封于天子然亦由其行义徳化足以孚信于一方人心翕然归之故其子孙因之遂君其地或有灾否则转徙他之而人心归之不能释去故随其所居皆成都邑盖古之帝王未尝以天下为己私而古之诸侯亦未尝视封内为己物上下之际均一至公非如后世分疆画土争城争地必若是其截然也秦既灭六国举宇内而郡县之尺土一民始皆视为己有再传而后刘项与群雄共裂其地而分王之高祖既诛项氏之后凡当时诸侯王之自立者与为项氏所立者皆撃灭之然后裂土以封韩彭英卢张吴之属盖自是非汉之功臣不得王矣逮数年之后反者九起异姓诸侯王多已夷灭于是悉取其地以王子弟亲属如荆吴齐椘淮南之类盖自是非汉之同姓不得王矣然一再𫝊而后贾谊鼂错之徒拳拳有诸侯强大之虑以为亲者无分地而疏者偪天子必为子孙之忧于是或分其国或削其地其负强而动如七国者则六师移之盖西汉之封建其初则剿灭异代所封而以畀其功臣继而剿灭异姓诸侯而以畀其同宗又继而剿灭疏属刘氏王而以畀其子孙盖检制益密而猜防益深矣昔汤武虽以征伐取天下然商惟十一征周惟灭国者五十其馀诸侯皆袭前代所封未闻尽以宇内易置而封其私人周虽大封同姓然文昭武穆之邦与国咸休亦未闻成康而后复畏文武之族偪而必欲夷灭之以建置巳之子孙也愚尝谓必有公天下之心而后可以行封建自其出于公心则选贤与能而小大相维之势足以绵千载自其出于私心则忌疏畏偪而上下相猜之形不能以一朝居矣景武之后令诸侯王不得治民补吏于是诸侯虽有君国子民之名不过食其邑入而已土地甲兵不可得而擅矣然则汉虽惩秦之弊复行封建然为人上者茍慕美名而实无唐虞三代之公心为诸侯者既获裂土则遽欲效春秋战国之馀习故不久而遂废逮汉之亡议者以为乏藩屏之助而成孤立之势然愚又尝夷考历代之故魏文帝忌其诸弟帝子受封有同幽絷再𫝊之后主势稍弱司马氏父子即攘臂取之曽无顾惮晋武封国至多宗藩强壮俱自得以领兵卒置官属可谓惩魏之弊矣然八王首难阻兵安忍反以召五胡之衅宋齐皇子俱童孺当方靣名为藩镇而实受制于典签长史之手每一易主则前帝之子孙殱焉而运祚卒以不永梁武享国最久诸子孙皆以盛年雄材出为邦伯専制一方可谓惩宋齐之弊矣然诸王拥兵捐置君父卒不能止侯景之难然则魏宋齐疏忌骨肉固以取亡而晋梁崇奨宗藩亦不能救乱于是封建之得失不可复议而王绾李斯陆士衡柳宗元軰所论之是非亦不可得而偏废矣今所论著三皇而后至春秋之前国名之见于经𫝊而事迹可考者略著之如共工防风氏以至邶鄘樊桧之类是也春秋十二列国既有太史世家详其事迹不复赘叙姑纪其世代历年而已若诸小国之事迹见于春秋三𫝊杂记者则仿世家之例叙其梗概邾莒许滕以下是也汉初诸侯王王子侯功臣外戚恩泽侯则悉本马班二史年表东汉以后无年表可据则采摭诸𫝊各订其受封𫝊授之本末而备著焉列侯不世袭始于唐亲王不世袭始于宋则姑志其始受封者之名氏而已作封建考第二十凡十八卷昔三代之时俱有太史其所职掌者察天文记时政盖合占候纪载之事以一人司之汉时太史公掌天官不治民而䌷史记金匮石室之书犹是任也至宣帝时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其修撰之职以他官领之于是太史之官惟知占候而已盖必二任合而为一则象纬有变纪录无遗斯可以考一代天文运行之常变而推其休祥然二任之隳废离隔不相为谋盖已久矣昔春秋日食不书日而史氏以为官失之可见当时掌占候与司纪载者各为一人故疏略如此又尝考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而日食三十六自鲁定公十五年至汉高帝之三年其间二百九十三年而搜考史𫝊书日食凡七而已然则遗缺不书者多矣自汉而后史录具在天下一家之时纪载者递相沿袭无以知其得失也及南北分裂之后国各有史今考之南自宋武帝永初元年至陈后主祯明二年北自魏明帝泰常五年至隋文帝开皇八年此一百六十九年之间南史所书日食仅三十六而北史所书乃七十九其间年岁之相合者才二十七又有年合而月不合者夫同此一苍旻也食于北者其数过倍于南理之所必无者而又日月不相吻合岂天有二日乎盖史氏之差谬抵牾其失大矣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虽庸奴举目可知而所书薄蚀之谬且如此则星辰之迟留伏逆陵犯往来其所纪述岂足凭乎〈按汉哀帝以日无精光邪气连昏之事问待诏李寻而寻所对具言其故光武以建武五年召严光入禁中共卧而太史奏客星犯帝座二事见于李寻严光𫝊中而以汉志考之终哀帝时不言日无精光之事光武建武五年亦不言客星事亦可证其疏略也〉姑述故事广异闻耳天文志莫详于晋隋至丹元子之步天歌尤为简明宋两朝史志言诸星去极之远近中兴史志采近世诸儒之论亦多前史所未发故择其尤明畅有味者具列于篇作象纬考第二十一首三垣二十八宿之星名度数次天汉起没次日月五星行度次七曜之变次云气凡十七卷记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盖天地之间有妖必有祥因其气之所感而证应随之自伏胜cq=9作五行𫝊班孟坚而下踵其说附以各代证应为五行志始言妖而不言祥然则阴阳五行之气独能为妖孽而不能为祯祥乎其亦不达理矣虽然妖祥之说固未易言也治世则凤凰见故有虞之时有来仪之祥然汉桓帝元嘉之初灵帝光和之际凤凰亦屡见矣而桓灵非治安之时也诛杀过当其应为恒寒故秦始皇时有四月雨雪之异然汉文帝之四年亦以六月雨雪矣而汉文帝非淫刑之主也斩蛇夜哭在秦则为妖在汉则为祥而槩谓之龙蛇之孽可乎僵树虫文在汉昭帝则为妖在宣帝则为祥而槩谓之木不曲直可乎前史于此不得其说于是穿凿附会强求证应而冞有所不通窃尝以为物之反常者异也其祥则为凰凰麒麟甘露醴泉庆云芝草其妖则山崩川竭水涌地震豕祸鱼孽妖祥不同然皆反常而罕见者均谓之异可也故今取历代史五行志所书并旁搜诸史本纪及𫝊记中所载祥瑞随其朋类附入各门不曰妖不曰祥而总名之曰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文献通考,自序>物异如恒雨恒恒燠恒寒恒风水潦火灾之属俱妖也不可言祥故仍前史之旧名至如魏晋时鱼集武库屋上前史所谓鱼孽也若周武王之白鱼入舟则祥而非孽然妖祥虽殊而其为异一尔故均谓之鱼异秦孝公时马生人前史所谓马祸也若伏羲之龙马负图则祥而非祸然妖祥虽殊而其为异亦一尔故均谓之马异其馀鸟兽昆虫草木金石以至童谣诗䜟之属前史谓之羽虫毛虫龙蛇之孽或曰诗妖华孽今所述皆并载妖祥故不曰妖不曰孽而均以异名之其豕祸䑕妖则无祥可述故亦仍前史之旧名至于木不曲直者木失其常性而为妖如桑榖共生之类是也若雨木冰乃寒气胁木而成冰其咎不在木也而刘向以雨木冰为木不曲直华孽者花失其常性而为妖如冬桃李华之类是也若冰花乃冰有异而结花其咎不在花也而唐志以冰花为华孽二者俱失其伦类今革而正之俱以入恒寒门附雨雹之后又前志以䑕妖为青眚青祥物自动为木沴金物自坏为金沴木其说俱后学所未谕今以䑕妖青眚各自为一门而自动自坏直以其事名之庶览者易晓云作物异考第二十二凡二十卷昔尧时禹别九州至舜分为十二州周职方复分为九州而又与禹异汉承秦分天下为郡国而复以十三州统之晋时分州为十九自晋以后为州冞多所统冞狭且建治之地亦不一所姑以扬州言之自汉以来或治历阳或治寿春或治曲阿治合肥或治建业而唐始治广陵至南北分裂之后务为夸大侨置诸州以会稽为东京口为南徐广陵为南兖历阳为南豫历城为南冀㐮阳为南雍鲁郡在禹迹为徐州而汉则属豫州所领陈留在禹迹为豫州而晋则属兖州所领离析磔裂循名失实而禹迹之九州冞不复可考矣夹漈郑氏曰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故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州不可移梁州可迁而华阳黒水之梁州不可迁故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作史者主于郡县故州县移易其书遂废矣善哉言也杜氏通典亦以历代郡县析于禹九州之中今所论著九州则以禹迹所统为准沿而下之府州军监则以宋朝所置为准溯而上之而备历代之沿革焉至冀之幽朔雍之银夏南粤之交趾元未尝入宋之职方者则以唐郡为准追考前代以补其缺而于每州总论之下复各为一图先以春秋时诸国之可考者分入九州次则及秦汉晋隋唐宋所分郡县考其地理悉以附禹九州之下而汉以来各州刺史州牧所领之郡其不合禹九州者悉改而正之作舆地考第二十三凡九卷
昔先王疆理天下制立五服所谓蛮夷戎狄其在要荒之内九州之中者则被之声教疆以戎索唐虞三代之际其详不可得而知矣春秋所录如蛮则荆舒之属也夷则莱夷之属也戎则山戎北戎陆浑支驹之属也狄则赤狄白狄皋落鲜虞之属也载之𫝊如齐桓之所攘魏绛之所和其种类虽曰戎狄而皆错处于华地故不容不有以制服而羁縻之至于沙碛之滨瘴海之外固未尝穷兵黩武绝大漠逾悬度必欲郡县其部落衣冠其旃毳以震耀当时而夸示后世也秦始皇既并六国始北却匈奴南取百粤至汉武帝时东并朝鲜西收甘凉南辟交趾珠厓北斥朔方河南以至车师大宛夜郎昆明之属俱遣信使赍重贿招来而羁置之俾得通于上国窥其广大割齐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无用自是之后世谨梯航历代载记所叙其风气之差殊习俗之诡异可考而索至其世代𫝊授之详则固不能以备知也作四裔考第二十四凡二十五卷
文献通考自序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三
文献通考总目录 政书类一〈通制之属〉卷第一 田赋考〈凡七卷〉
历代田赋之制〈有唐至西汉〉
卷第二
历代田赋之制〈东汉至唐太宗〉
卷第三
历代田赋之制〈唐元宗至后唐〉
卷第四
历代田赋之制〈后晋至宋神宗〉
卷第五
历代田赋之制〈宋哲宗至宁宗〉
卷第六
水利田
卷第七
屯田 官田〈籍田附〉
卷第八 钱币考〈凡二卷〉
历代钱币之制〈太皥至唐〉
卷第九
历代钱币之制〈后唐至宋〉
卷第十 戸口考〈凡二卷〉
历代戸口丁中赋役〈夏至五代〉
卷第十一
历代戸口丁中赋役〈宋〉 奴婢〈佣赁 品官占戸〉
卷第十二 职役考〈凡二卷〉
历代乡党版籍职役〈黄帝至宋神宗〉
卷第十三
历代乡党版籍职役〈宋哲宗至宁宗〉 复除
卷第十四 征榷考〈凡六卷〉
征商〈关市〉
卷第十五
盐鐡〈矾 周至宋真宗〉
卷第十六
盐鐡〈矾 宋神宗至宁宗〉
卷第十七
榷酤〈禁酒〉
卷第十八
榷茶 坑冶
卷第十九
杂征敛〈山泽津渡〉
卷第二十 市籴考〈凡二卷〉
均输市易和买
卷第二十一
常平义仓租税 社仓
卷第二十二 土贡考〈凡一卷〉
历代土贡进〈奉羡馀〉
卷第二十三 国用考〈凡五卷〉
历代国用〈周至宋太祖〉
卷第二十四
历代国用〈宋真宗至宁宗〉
卷第二十五
漕运
卷第二十六
赈恤
卷第二十七
蠲贷
卷第二十八 选举考〈凡十二卷〉
举士〈周至隋〉
卷第二十九
举士〈唐〉
卷第三十
举士〈梁至宋真宗〉
卷第三十一
举士〈宋仁宗至钦宗〉
卷第三十二
举士〈宋高宗至度宗〉
卷第三十三
贤良方正
卷第三十四
孝廉 武举 任子
卷第三十五
童科〈小学附〉 吏道 赀选进纳 方伎
卷第三十六
举官〈虞至隋〉
卷第三十七
举官〈唐〉
卷第三十八
举官〈后唐至宋宁宗〉
卷第三十九
辟举 考课
卷第四十 学校考〈凡七卷〉
太学〈有虞至东汉〉
卷第四十一
太学〈魏至五代〉
卷第四十二
太学〈宋〉
卷第四十三
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后 周至宋真宗〉
卷第四十四
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后 宋仁宗至宁宗〉
卷第四十五
𦍒学养老
卷第四十六
郡国乡党之学
卷第四十七 职官考〈凡二十一卷〉
官制总序 官数
卷第四十八
三公总序〈四辅二大附〉 太师 太傅 太保 太宰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司马 三孤 总叙
三公三师以下官属
卷第四十九
宰相 宰相属官
卷第五十
门下省 侍中 侍郎 给事中 散骑常侍谏议大夫 起居 拾遗补阙 典仪 城门郎符宝郎 弘文馆
卷第五十一
中书省 中书令 侍郎 舎人 通事舍人集贤殿 史官 尚书省 录尚书 尚书令仆射 左右丞 左右司郎中〈员外郎〉
卷第五十二
历代尚书〈八座附〉 历代郎官 行台省 吏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司封郎中 员外郎司勲郎中 员外郎 考功郎中 员外郎官诰院附〉 戸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度支郎中 员外郎 金部郎〉
〈中 员外郎 仓部郎中 员外郎〉 礼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祠部郎中员外郎 膳部郎中 员外郎 主客郎中 员外郎〉 兵部尚书〈侍郎郎中〉
〈员外郎 职方郎中 员外郎 驾部郎中 员外郎 库部郎中 员外郎〉 刑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都官郎中 员外郎比部郎中 员外郎 司门郎中 员外郎〉工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屯田郎中员外郎 虞部郎中 员外郎〉
〈水部郎中 员外郎军器所 文思院〉 六部监门 主管架阁库三省枢密院监门官
卷第五十三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中丞 持书侍御史 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 监察侍御史 主簿
卷第五十四
学士院 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学士〈直院权直〉 翰林侍读学士〈侍读 兼侍读〉 翰林侍讲学士〈侍讲兼侍讲〉崇政殿说书〈兼说书经筵附〉 总学士 观文殿大学士〈学士〉 资政殿大学士〈学士〉 端明殿学士 总阁学士直学士 总待制 龙图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天章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宝文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显谟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徽猷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敷文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焕章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华文阁〈学士直学士待制〉 宝谟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宝章阁〈学士直〉
〈学士待制〉 总阁职 集英殿修撰 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 直龙图阁〈直天章阁以下附〉 直秘阁
卷第五十五
诸卿〈少卿〉 太常卿〈少卿 丞 主簿 博士 太祝 奉礼郎 协律郎 两京郊社署 大乐署 鼓吹署 太医署 太卜署 廪牺署 汾祠署〉 光禄卿〈少卿丞 主簿 大官 珍馐 良醖 掌等官〉 卫尉卿〈丞 主簿武库令丞〉
〈武器令丞 守宫署 公车司马令 左右都候附〉 宗正卿〈少卿 丞主簿 崇元署 诸陵署 太庙令〉
卷第五十六
太仆卿〈少卿 丞 主簿 乘黄署 典厩署 典牧署 车府署 诸牧监〉 大理卿〈少卿 正 丞 主簿 狱丞 司直 评事 监〉 鸿胪卿〈少卿丞 主簿 典客署司仪署〉 司农卿〈少卿 丞 主簿 上林署 太仓署 钩盾署导官署 苑总监 诸仓监 司竹监 温泉汤监 诸屯监 𩨄粟都尉等官 典农中郎将等籍令〉 太府卿〈少卿 丞 主簿 诸市署平凖署 左右藏署 常平署〉
秘书监〈少监 丞 郎 校书郎 正字 著作郎 佐郎 正字 太史局令 丞〉
卷第五十七
殿中监〈少监 丞 尚食 尚药 尚衣 尚舍 尚乘 尚辇等局 奉御 直长〉少府监〈少监 丞 主簿 中尚左尚右尚织染 掌冶等署 暴室等丞〉 将作监〈少监 丞 主簿 左校 右校甄官 中校等署 东园主章令〉 国子监〈祭酒 司业 丞 主簿 国子博士 助教太学 广文 四门 律学 书学 算学等博士 武学宗学附〉 军器监〈丞 主簿 甲坊署 弩坊署〉 都水使者〈丞 主簿 舟檝署 河渠署〉 内侍省〈内侍 内常侍 内给事 内谒者监 内寺伯 掖庭局 宫闱局 奚官局 内仆局 内府局〉
卷第五十八
枢密院 枢密使 宰相兼枢密使 知枢密院同知枢密院 签书枢密院〈同签书院事〉 都副承
𭥍 检详 编修官 宣徽院 将军总叙 左右卫〈并亲卫〉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左右羽林卫 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附〉 左右神策军 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侍卫步军司 知阁门事 同知阁门事 阁门宣赞舍人〈阁门祗候〉 干办皇城司 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 带御器械
卷第五十九
大将军〈并官属〉 都督 元帅 宣抚使 车骑将军 卫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 四征将军 四镇将军 四安将军 四平将军 杂号将军监军〈军师祭酒 理曹掾属附〉 三署郎官叙 中郎将〈五官中郎将 左右中郎将〉 虎贲中郎将 四中郎将〈东西南北〉 杂中郎将 折冲府〈果毅别将等附〉 三都尉〈奉车 驸马骑 奉朝请附〉 节度使 承宣使 观察使 防御使 团练使 刺史 诸路将官 都统 副都统 统制 都总管〈副总管附〉 都副钤辖〈州钤辖附〉 兵马都监〈州都监附〉 巡检
卷第六十
东宫官总序 太子六傅 太子宾客 太子詹事〈少詹 丞 主簿 司直〉 太子庶子〈中允 司仪郎 中舎人 舍人 通事舍人 谕徳 赞善 崇文馆学士 洗马 文学 校书 正字 典膳 药藏 内直 典设宫门等郎〉 太子家令〈丞 主簿 食官署典仓署 司藏署〉 太子
率更令〈丞 主簿〉 太子仆〈丞 主簿厩牧署〉 左右卫率府〈副率 长史以下官属〉 左右司御率府 左右清道率府左右监门率府 左右内率府 太子旅贲中
郎将 太孙官属附 六院四辖〈检院 登闻鼓院 进奏院官诰院 审计院 粮料院 榷货务都茶场 杂买杂卖务 文思院 左藏库〉 总宫观〈在京宫观 宫观使 提举宫观 在外宫观岳祠〉
卷第六十一
司隶校尉 州牧刺史 都督〈总管节度团练都统等使附〉都䕶 观风俗使 巡察按察巡抚等使 黜陟使 采访处置使 度支营田使 租庸使 两税使 戸口使 转运使 安抚使 提刑 提举
卷第六十二
制置使 经略使 发运使 总领 都大提举茶马 都大坑冶 提举市舶 走马承受〈兼访使〉经制边防财用事 提举学事司 提举河北
籴使司 提举制置解盐司 提举保甲司 提举三白渠公司 提举弓箭手 经总制使 招讨使 招抚使 宣谕使 抚谕使 镇抚使总论州佐〈别驾 治中 主簿 功曹 书佐部郡国从事 典郡书佐 祭酒从事中正 签判 书记支使 推判官〉
卷第六十三
京尹〈三辅 河南尹〉 留守 都厢 郡太守 郡尉〈京辅属国等都尉附〉 郡丞〈别驾 长史司马 通判〉 教授 录事参军〈司功 司仓 司兵 司士等参军 参军事经学博士 医学博士 中正 通守 五官掾督邮 司理司法 司戸〉 县令 县丞〈主簿县尉〉 镇戌关市
官
卷第六十四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特进 光禄大夫以下 朝议郎以下〉 武散官〈骠骑将军 辅国将军 镇军将军以下 诸校尉宋朝武散官新旧阶 内侍官新旧阶 医官新旧阶附〉 勲官〈功臣 检校官〉
卷第六十五
禄秩 职田〈官品占田〉
卷第六十六
官品〈秦爵数 汉禄石 魏至宋品数 自一品至六品〉
卷第六十七
官品〈魏至宋品数 自七品至九品〉
卷第六十八 郊社考〈凡二十三卷〉
郊〈有虞至周〉
卷第六十九
郊〈鲁郊至东汉〉
卷第七十
郊〈魏至唐〉
卷第七十一
郊〈梁至宋哲宗〉
卷第七十二
郊〈宋徽宗至宁宗〉
卷第七十三
明堂〈黄帝至唐高宗〉
卷第七十四
明堂〈唐武后至宋高宗〉
卷第七十五
明堂〈宋孝宗至宁宗〉
卷第七十六
祀后土
卷第七十七
雩〈祷水旱附〉
卷第七十八
祀五帝〈五时迎气〉
卷第七十九
祭日月
卷第八十
祭星辰
卷第八十一
祭寒暑 六宗四方 祀方明
卷第八十二
祭社稷
卷第八十三
祀山川
卷第八十四
封禅
卷第八十五
高禖 八蜡
卷第八十六
五祀
卷第八十七
籍田祭先农 亲蚕祭先蚕
卷第八十八
祈禳〈旅禜附 祷疾 祓除 难〉
卷第八十九
告祭上〈立君 建都 封国 告宗庙附〉
告祭下〈巡狩 征伐〉
卷第九十
杂祠淫祠
卷第九十一 宗庙考〈凡十五卷〉
天子宗庙〈唐虞至周〉
卷第九十二
天子宗庙〈秦至东晋〉
卷第九十三
天子宗庙〈南朝宋武帝至宋仁宗〉
卷第九十四
天子宗庙〈宋英宗至宁宗〉
卷第九十五
后妃庙 私亲庙〈祔庙〉
卷第九十六
祭祀时享〈荐新 有虞至周〉
卷第九十七
祭祀时享〈汉至五代〉
卷第九十八
祭祀时享〈宋〉
卷第九十九
祭祀时享〈宋〉
卷第一百
祫禘〈祫祭图说仪注〉
卷第一百一
祫禘〈禘祭图说仪注 有虞至唐〉
卷第一百二
祫禘〈后唐至宋〉
卷第一百三
功臣配享 祀先代帝王贤士〈修陵墓附〉
卷第一百四
诸侯宗庙
卷第一百五
大夫士庶宗庙
卷第一百六 王礼考〈凡二十二卷〉
朝仪〈周至唐〉
卷第一百七
朝仪〈唐开元朝会仪至宋英宗〉
卷第一百八
朝仪〈宋神宗至孝宗〉
卷第一百九
巡狩
卷第一百十
田猎
卷第一百十一
君臣冠冕服章〈上古至周〉
卷第一百十二
君臣冠冕服章〈秦至唐〉
卷第一百十三
君臣冠冕服章〈宋〉
卷第一百十四
后妃命妇以下首饰服章制度
卷第一百十五
圭璧符节玺印
卷第一百十六
乘舆车旗卤簿〈上古至隋〉
卷第一百十七
乘舆车旗卤簿〈唐至宋〉
卷第一百十八
乘舆车旗卤簿〈宋〉
卷第一百十九
后妃命妇以下车辇卤簿皇太子皇子公卿以下车辇卤簿
卷第一百二十
国恤〈有虞至周〉
卷第一百二十一
国恤〈汉至后周〉
卷第一百二十二
国恤〈唐至宋〉
卷第一百二十三
山陵〈葬礼 上陵 上古至周〉
卷第一百二十四
山陵〈秦至东汉〉
卷第一百二十五
山陵〈魏至五代〉
卷第一百二十六
山陵〈宋〉
卷第一百二十七
山陵〈宋〉
卷第一百二十八 乐考〈凡二十一卷〉
历代乐制〈上古至魏〉
卷第一百二十九
历代乐制〈晋至五代〉
卷第一百三十
历代乐制〈宋〉
卷第一百三十一
历代制造律吕
卷第一百三十二
律吕制度
卷第一百三十三
度量衡
卷第一百三十四
金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卷第一百三十五
石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土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卷第一百三十六
革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卷第一百三十七
丝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卷第一百三十八
匏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竹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卷第一百三十九
木之属〈雅部 俗部〉
卷第一百四十
乐悬
卷第一百四十一
乐歌〈有虞至三国〉
卷第一百四十二
乐歌〈晋至唐〉
卷第一百四十三
乐歌〈五代至宋〉
卷第一百四十四
乐舞〈上古至东汉〉
卷第一百四十五
乐舞〈三国至宋〉
卷第一百四十六
俗部乐〈女乐〉
卷第一百四十七
散乐百戏 鼓吹
卷第一百四十八
夷部乐 彻乐
卷第一百四十九 兵考〈凡十三卷〉
兵制〈周至秦〉
卷第一百五十
兵制〈两汉〉
卷第一百五十一
兵制〈三国至唐〉
卷第一百五十二
兵制〈五代至宋英宗〉
卷第一百五十三
兵制〈宋神宗至钦宗〉
卷第一百五十四
兵制〈宋高宗至宁宗〉
卷第一百五十五
禁卫兵
卷第一百五十六
郡国兵〈乡兵〉
卷第一百五十七
教阅
卷第一百五十八
车战 舟师水战
卷第一百五十九
马政〈祭马祖 周至五代〉
卷第一百六十
马政〈宋〉
卷第一百六十一
军器
卷第一百六十二 刑考〈凡十二卷〉
刑制〈有虞至秦〉
卷第一百六十三
刑制〈西汉至东汉章帝〉
卷第一百六十四
刑制〈东汉和帝至晋〉
卷第一百六十五
刑制〈南朝宋至隋〉
卷第一百六十六
刑制〈唐至宋真宗〉
卷第一百六十七
刑制〈宋仁宗至宁宗〉
卷第一百六十八
徒流〈配没〉
卷第一百六十九
详谳〈平反 有虞至唐太宗〉
卷第一百七十
详谳〈平反 唐高宗至宋宁宗〉
卷第一百七十一上
赎刑
卷第一百七十一下
赦宥〈宽恤 有虞至东汉〉
卷第一百七十二
赦宥〈魏至唐〉
卷第一百七十三
赦宥〈五代至宋〉
卷第一百七十四 经籍考〈凡七十六卷〉
总叙
卷第一百七十五
经〈易〉
卷第一百七十六
经〈易〉
卷第一百七十七
经〈书〉
卷第一百七十八
经〈诗〉
卷第一百七十九
经〈诗〉
卷第一百八十
经〈礼〉
卷第一百八十一
经〈礼〉
卷第一百八十二
经〈春秋〉
卷第一百八十三
经〈春秋〉
卷第一百八十四
经〈论语 孟子〉
卷第一百八十五
经〈孝经 经解〉
卷第一百八十六
经〈乐〉
卷第一百八十七
经〈仪注〉
卷第一百八十八
经〈仪注 谥法 䜟纬〉
卷第一百八十九
经〈小学〉
卷第一百九十
经〈小学〉
卷第一百九十一
史〈正史各门总 正史〉
卷第一百九十二
史〈正史〉
卷第一百九十三
史〈编年〉
卷第一百九十四
史〈起居注〉
卷第一百九十五
史〈杂史各门总 杂史〉
卷第一百九十六
史〈传记〉
卷第一百九十七
史〈传记〉
卷第一百九十八
史〈传记〉
卷第一百九十九
史〈传记〉
卷第二百
史〈伪史霸史 史评史抄〉
卷第二百一
史〈故事各门总 故事〉
卷第二百二
史〈职官〉
卷第二百三
史〈职官 刑法〉
卷第二百四
史〈地理〉
卷第二百五
史〈地理〉
卷第二百六
史〈地理 时令〉
卷第二百七
史〈谱牒 目录〉
卷第二百八
子〈儒家〉
卷第二百九
子〈儒家〉
卷第二百十
子〈儒家〉
卷第二百十一
子〈道家〉
卷第二百十二
子〈法家 名家 墨家 縦横家〉
卷第二百十三
子〈杂家〉
卷第二百十四
子〈杂家〉
卷第二百十五
子〈小说家〉
卷第二百十六
子〈小说家〉
卷第二百十七
子〈小说家〉
卷第二百十八
子〈农家〉
卷第二百十九
子〈阴阳各门总 天文 历算〉
卷第二百二十
子〈五行 占筮 形法〉
卷第二百二十一
子〈兵书〉
卷第二百二十二
子〈医家〉
卷第二百二十三
子〈医家〉
卷第二百二十四
子〈房中 神仙家〉
卷第二百二十五
子〈神仙家〉
卷第二百二十六
子〈释氏〉
卷第二百二十七
子〈释氏〉
卷第二百二十八
子〈类书〉
卷第二百二十九
子〈杂艺术〉
卷第二百三十
集〈赋诗 别集 唐以前〉
卷第二百三十一
集〈别集 唐〉
卷第二百三十二
集〈别集 唐〉
卷第二百三十三
集〈别集 五代至宋〉
卷第二百三十四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三十五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三十六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三十七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三十八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三十九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四十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四十一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四十二
集〈诗集 魏至唐〉
卷第二百四十三
集〈诗集 唐〉
卷第二百四十四
集〈诗集 宋〉
卷第二百四十五
集〈诗集 宋〉
卷第二百四十六
集〈歌词〉
卷第二百四十七
集〈章奏〉
卷第二百四十八
集〈总集各门总 总集〉
卷第二百四十九
集〈总集 文史〉
卷第二百五十 帝系考〈凡十卷〉
帝号历年
卷第二百五十一
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母后临朝称制及推尊私亲父母附 有虞至隋〉
卷第二百五十二
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唐至宋〉
卷第二百五十三
后妃〈黄帝至晋 皇太子妃及后宫 册后妃及册太子妃礼仪〉
卷第二百五十四
后妃〈南朝宋至唐〉
卷第二百五十五
后妃〈开元礼皇帝临轩册命皇后仪 皇太子纳妃仪〉
卷第二百五十六
后妃〈五代至宋〉
卷第二百五十七
皇太子皇子〈册命附〉
卷第二百五十八
公主
卷第二百五十九
皇族
卷第二百六十 封建考〈凡十八卷〉
上古至周封建之制
卷第二百六十一
周封建之制 三皇以来至殷末周初诸侯之见于经传者
卷第二百六十二
春秋列国传授本末事迹
卷第二百六十三
春秋列国传授本末事迹
卷第二百六十四
春秋列国传授本末事迹
卷第二百六十五
秦楚之际诸侯王 西汉异姓诸侯王 西汉同姓皇子诸侯王
卷第二百六十六
西汉王子侯
卷第二百六十七
西汉功臣侯 西汉外戚恩泽侯
卷第二百六十八
东汉王侯
卷第二百六十九
东汉列侯〈功臣侯 外戚侯 宦者侯 王侯号〉
卷第二百七十
魏诸侯王列侯
卷第二百七十一
晋诸侯王列侯
卷第二百七十二
宋齐梁陈诸侯王列侯
卷第二百七十三
后魏诸侯王列侯
卷第二百七十四
齐周隋诸侯王列侯
卷第二百七十五
唐诸王
卷第二百七十六
唐诸王 唐天宝以后藩镇 唐末藩镇
卷第二百七十七
五代诸王 宋诸王〈王子侯〉
卷第二百七十八 象纬考〈凡十七卷〉
中宫三垣
卷第二百七十九
二十八宿
卷第二百八十
十二次度数 天汉起没 七曜
卷第二百八十一
瑞变各星及云气名状〈瑞星 星杂变 流星妖星 客星 云气 十煇 杂气〉 天变
卷第二百八十二
日食〈周至东汉〉
卷第二百八十三
日食〈魏至宋〉
卷第二百八十四
日变〈日煇 日晕〉
卷第二百八十五
月食月变〈月煇 月晕〉
卷第二百八十六
孛彗
卷第二百八十七
月五星凌犯〈秦至魏〉
卷第二百八十八
月五星凌犯〈晋至隋〉
卷第二百八十九
月五星凌犯〈月犯五纬 唐至宋英宗〉
卷第二百九十
月五星凌犯〈月犯五纬 宋神宗至宁宗〉 杂星变
卷第二百九十一
流星星陨〈周至宋真宗〉
卷第二百九十二
流星星陨〈宋仁宗至宁宗〉
卷第二百九十三上
昼星见
卷第二百九十三下
五星聚舎
卷第二百九十四
瑞星 客星 云气虹蜺
卷第二百九十五 物异考〈凡二十卷〉
总叙
卷第二百九十六
水灾〈周至宋真宗〉
卷第二百九十七
水灾〈宋仁宗至宁宗〉 水异 醴泉 黑眚黑祥
卷第二百九十八
火灾 火异 赤眚赤祥
卷第二百九十九
木异〈华孽〉 草异 榖异野榖竹米 芝草朱草青眚青祥
卷第三百
金异 玉石之异 白眚白祥〈天雨毛地生毛〉
卷第三百一
岁凶 地震
卷第三百二
山崩地陷地移地长川竭 地生异物 黄眚黄祥
卷第三百三
恒雨 甘露 天雨异物
卷第三百四
恒旸 恒燠
卷第三百五
恒寒 雹 木冰 冰花
卷第三百六
恒风 恒阴 夜妖
卷第三百七
雷震 物自鸣 物自动 物自坏
卷第三百八
人异
卷第三百九
诗异
卷第三百十
讹言 服妖 射妖
卷第三百十一
毛虫之异 麒麟〈驺虞〉 马异 牛祸
卷第三百十二
豕祸 羊祸 犬异 下体生上之疴 羽虫之异
卷第三百十三
凤凰 鸡祸 龙蛇之异 鱼异
卷第三百十四
龟异 虫异 蝗虫 螟 䑕妖
卷第三百十五 舆地考〈凡九卷〉
总叙
卷第三百十六
古冀州
卷第三百十七
古兖州 古青州 古徐州
卷第三百十八
古扬州
卷第三百十九
古荆州
卷第三百二十
古豫州
卷第三百二十一
古梁州
卷第三百二十二
古雍州
卷第三百二十三
古南越
卷第三百二十四 四裔考〈凡二十五卷〉
东 东夷总序 朝鲜 濊 马韩 辰韩 弁辰 夫馀 倭〈即日本〉
卷第三百二十五
高句丽
卷第三百二十六
豆莫娄 百济 新罗 沃沮 挹娄 勿吉〈黒水靺鞨〉 渤海 虾夷
卷第三百二十七
扶桑 女国 文身 大汉 侏儒国 长人国琉球 女真 定安
卷第三百二十八
南 盘瓠种 廪君种 板楯蛮 南平蛮 东谢 西赵 䍧牱 充州 獠
卷第三百二十九
夜郎国 滇 邛都 筰都 冉駹 附国 哀牢 南诏
卷第三百三十
骠国 西原蛮 焦侥国 掸国 两爨蛮 松外诸蛮 尾濮 木绵濮 文面濮 折腰濮赤口濮 黑僰濮 交趾
卷第三百三十一
南丹州蛮 抚水蛮 黎峒 海南序略 黄支哥罗 林邑 扶南 顿逊 毗骞 干陀利狼牙修国 婆利国 槃槃 赤土国
卷第三百三十二
真腊 罗刹 投和 阇婆 阿罗陁 呵罗单婆皇 婆逹 丹丹 边斗 杜薄 薄利
㪍焚 火山 无论 婆登 乌笃 诃陵 多蔑 多摩长 哥罗舍分 占城 三佛齐 勃泥 注辇 州眉流 蒲甘 南毗 层檀
卷第三百三十三
西 羌无弋 姚氏 湟中月氏胡 氐 苻氏
卷第三百三十四
䓤茈羌 吐谷浑 乙弗敌 宕昌 邓至 党项 白兰 吐蕃
卷第三百三十五
吐蕃 大羊同 悉立 章求拔 泥婆罗 大勃律 个失蜜 骨咄 苏毗 沙州 西夏
卷第三百三十六
西域总序 楼兰〈即鄯善〉 且末 杅弥 车师前后王〈即高昌〉 龟兹 且弥 焉耆
卷第三百三十七
于阗 疏勒 乌孙 姑墨 温宿 乌秅 难兜 大宛 莎车 罽宾 吐呼罗 拔豆 谢䫻〈帆延石汗那附〉 识匿〈似没役槃俱蜜䕶蜜附〉 乌弋山离 条支 安息
卷第三百三十八
大夏 大月氐 小月氐 康居〈安者东安附〉 䥽汗米国 乌那遏国 穆国 曹国〈东曹西曹中曹附〉 何国 史国 奄蔡 滑国〈□阿跋檀周古柯胡密丹附〉 白题嚈哒 钵和 波知 赊弥 乌苌 乾陀
挹怛同 天竺 摩揭它〈那揭乌茶大食章求拔悉立附〉 车离狮子国 高附
卷第三百三十九
大秦 小人 轩渠 三童 泽散 驴分 坚昆 呼得 丁令 短人 波斯 悦般 伏卢尼 朱俱波 渴槃陀 粟弋 阿钩羌 副货叠伏罗 石国 东女 西女 吐火罗 劫
国 陀罗伊罗 越底延 大食 拂菻 邈黎
卷第三百四十
北 匈奴
卷第三百四十一
匈奴 刘渊 石勒 沮渠 赫连
卷第三百四十二
乌桓 鲜卑 轲比能 乞伏 秃发 宇文莫槐 徒河 慕容氏 托跋氏 蠕蠕 高车稽胡
卷第三百四十三
突厥上 突厥中
卷第三百四十四
突厥下 鐡勒 薛延陁 仆骨 同罗 都波拔野古 多滥葛 斛薛 阿跋 契苾羽
鞠国 俞□ 大漠 白霫 库莫奚
卷第三百四十五
契丹上
卷第三百四十六
契丹中 契丹下
卷第三百四十七
室韦 地豆干 乌洛侯 驱度寐 霫 拔悉弥 流鬼 回纥
卷第三百四十八
沙陀 骨利干 黠戛斯 仆骨 葛逻禄 駮马 鬼国 盐漠念
〈臣〉等谨案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继杜佑通典而作通典于历代因革之故粲然详备端临病其节目去取犹有未尽因上本经史参之历代会要百家𫝊记以及臣僚奏疏诸儒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门分类别或续或补可谓广博矣端临为宰相廷鸾子𨼆居著书宋元史皆不为立𫝊他著述亦无闻而是书特足千古我
皇上命与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并开雕于
武英殿视旧刻尤为精审若明王圻之续通考繁猥不称㡬于足貂之诮矣乾隆四十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文献通考总目录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文献通考>
- 全览1
- 全览2
- 全览3
- 全览4
- 全览5
- 全览6
- 全览7
- 全览8
- 全览9
- 全览10
- 全览11
- 全览12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卷六十四
- 卷六十五
- 卷六十六
- 卷六十七
- 卷六十八
- 卷六十九
- 卷七十
-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 卷七十三
- 卷七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
- 卷七十七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
- 卷八十
- 卷八十一
- 卷八十二
- 卷八十三
- 卷八十四
- 卷八十五
- 卷八十六
- 卷八十七
- 卷八十八
- 卷八十九
- 卷九十
- 卷九十一
- 卷九十二
- 卷九十三
- 卷九十四
- 卷九十五
- 卷九十六
- 卷九十七
- 卷九十八
- 卷九十九
- 卷一百
- 卷一百一
- 卷一百二
- 卷一百三
- 卷一百四
- 卷一百五
- 卷一百六
- 卷一百七
- 卷一百八
- 卷一百九
- 卷一百十
- 卷一百十一
- 卷一百十二
- 卷一百十三
- 卷一百十四
- 卷一百十五
- 卷一百十六
- 卷一百十七
- 卷一百十八
- 卷一百十九
- 卷一百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三
- 卷一百二十四
- 卷一百二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
- 卷一百二十八
- 卷一百二十九
- 卷一百三十
- 卷一百三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
- 卷一百三十四
- 卷一百三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六
- 卷一百三十七
- 卷一百三十八
- 卷一百三十九
- 卷一百四十
- 卷一百四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二
- 卷一百四十三
- 卷一百四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六
- 卷一百四十七
- 卷一百四十八
- 卷一百四十九
- 卷一百五十
- 卷一百五十一
- 卷一百五十二
- 卷一百五十三
- 卷一百五十四
- 卷一百五十五
- 卷一百五十六
- 卷一百五十七
- 卷一百五十八
- 卷一百五十九
- 卷一百六十
- 卷一百六十一
- 卷一百六十二
- 卷一百六十三
- 卷一百六十四
- 卷一百六十五
- 卷一百六十六
- 卷一百六十七
- 卷一百六十八
- 卷一百六十九
- 卷一百七十
- 卷一百七十一上
- 卷一百七十一下
- 卷一百七十二
- 卷一百七十三
- 卷一百七十四
- 卷一百七十五
- 卷一百七十六
- 卷一百七十七
- 卷一百七十八
- 卷一百七十九
- 卷一百八十
- 卷一百八十一
- 卷一百八十二
- 卷一百八十三
- 卷一百八十四
- 卷一百八十五
- 卷一百八十六
- 卷一百八十七
- 卷一百八十八
- 卷一百八十九
- 卷一百九十
- 卷一百九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二
- 卷一百九十三
- 卷一百九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五
- 卷一百九十六
- 卷一百九十七
- 卷一百九十八
- 卷一百九十九
- 卷二百
- 卷二百一
- 卷二百二
- 卷二百三
- 卷二百四
- 卷二百五
- 卷二百六
- 卷二百七
- 卷二百八
- 卷二百九
- 卷二百十
- 卷二百十一
- 卷二百十二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四
- 卷二百十五
- 卷二百十六
- 卷二百十七
- 卷二百十八
- 卷二百十九
- 卷二百二十
- 卷二百二十一
- 卷二百二十二
- 卷二百二十三
- 卷二百二十四
- 卷二百二十五
- 卷二百二十六
- 卷二百二十七
- 卷二百二十八
- 卷二百二十九
- 卷二百三十
- 卷二百三十一
- 卷二百三十
- 卷二百三十三
- 卷二百三十四
- 卷二百三十五
- 卷二百三十六
- 卷二百三十七
- 卷二百三十八
- 卷二百三十九
- 卷二百四十
- 卷二百四十一
- 卷二百四十二
- 卷二百四十三
- 卷二百四十四
- 卷二百四十五
- 卷二百四十六
- 卷二百四十七
- 卷二百四十八
- 卷二百四十九
- 卷二百五十
- 卷二百五十一
- 卷二百五十二
- 卷二百五十三
- 卷二百五十四
- 卷二百五十五
- 卷二百五十六
- 卷二百五十七
- 卷二百五十八
- 卷二百五十九
- 卷二百六十
- 卷二百六十一
- 卷二百六十二
- 卷二百六十三
- 卷二百六十四
- 卷二百六十五
- 卷二百六十六
- 卷二百六十七
- 卷二百六十八
- 卷二百六十九
- 卷二百七十
- 卷二百七十一
- 卷二百七十二
- 卷二百七十三
- 卷二百七十四
- 卷二百七十五
- 卷二百七十六
- 卷二百七十七
- 卷二百七十八
- 卷二百七十九
- 卷二百八十
- 卷二百八十一
- 卷二百八十二
- 卷二百八十三
- 卷二百八十四
- 卷二百八十五
- 卷二百八十六
- 卷二百八十七
- 卷二百八十八
- 卷二百八十九
- 卷二百九十
- 卷二百九十一
- 卷二百九十二
- 卷二百九十三上
- 卷二百九十三下
- 卷二百九十四
- 卷二百九十五
- 卷二百九十六
- 卷二百九十七
- 卷二百九十八
- 卷二百九十九
- 卷三百
- 卷三百一
- 卷三百二
- 卷三百三
- 卷三百四
- 卷三百五
- 卷三百六
- 卷三百七
- 卷三百八
- 卷三百九
- 卷三百十
- 卷三百十一
- 卷三百十二
- 卷三百十三
- 卷三百十四
- 卷三百十五
- 卷三百十六
- 卷三百十七
- 卷三百十八
- 卷三百十九
- 卷三百二十
- 卷三百二十一
- 卷三百二十二
- 卷三百二十三
- 卷三百二十四
- 卷三百二十五
- 卷三百二十六
- 卷三百二十七
- 卷三百二十八
- 卷三百二十九
- 卷三百三十
- 卷三百三十一
- 卷三百三十二
- 卷三百三十三
- 卷三百三十四
- 卷三百三十五
- 卷三百三十六
- 卷三百三十七
- 卷三百三十八
- 卷三百三十九
- 卷三百四十
- 卷三百四十一
- 卷三百四十二
- 卷三百四十三
- 卷三百四十四
- 卷三百四十五
- 卷三百四十六
- 卷三百四十七
- 卷三百四十八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