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隐集/第三
书
编辑答李寿翁庚申五月
编辑哀初既不择交。见其一二不是而犹欲隐护。又为欺卖不少而犹以彼为诚心待我。终乃有赤心相告者而犹不信焉。在哀则只是恶恶不著之病。而在相告者亦犯数斯疏之戒。如何如何。哀方以遭忧之人。虽难委作书绝交。若不心绝之。则是待我太贱污也。然哀若于心内不尽信吾言。而欲外为弥缝于弟。姑以虗辞逊谢于我。则是自欺欺人也。哀见此书之后。从容细量。而犹不知其尽然。则幸姑阙问书于弟。徐待日后大觉悟而后通信如何。百年之间。终若不悟则便与我为平生不相知之人。岂有相讯之情哉。哀于他人。有荃蕙多化之虑。而犹未知我于哀。独不望以荃蕙耶。无乃有同夔蚿之相怜耶。以不出世路之人。犹且苟且如此。则彼本以尘埃之踪。甘心低首。真是事理恰当处也。
答林修撰德涵
编辑闻兄祗肃。想日有启沃之益矣。可喜可喜。然区区所过虑。有多于向时者。筵臣虽与言官有异。若不能格正君心。杜绝邪径。以至于光明正大之域。则虽日陈尧舜。不但为应文备数而止。其身亦必不自觉烂漫同流矣。既不能裨世道。而乃反自污于身。则不如量度于初。兄之所自量者果如何耶。幸毋徒以剖析章句为事也。东海同耕者。又作馆伴云。或有论议相及者耶。兄如难一鸣而斥去。则为亲乞得两湖间一县。岂非中策。然兄既负重望。欲无迹而善退。则必难成矣。是虑。
与李君辅世弼○辛酉
编辑祭时凡言出主者。古今仪注。无拈出主身之文。家礼图。坐式与椟。自是二物。而今人以坐为椟。指椟为妆。殊不知坐只是容一主趺方而已。椟是两窗启阖者。合椟云者。乃是考妣各异。二坐合入于一椟也。椟顶隔塞。不可如坐盖之从下抽开。且椟制颇大。故前作窗。于时祭时。诣祠堂奉诸位椟。盛之笥。至正寝西阶上卓子。开笥奉椟。置卓上后启窗。主人奉考主。主妇奉妣主。诣灵座。遂开坐盖及韬。是即为出主之仪。事理极顺。渐次条理极精密。异坐而同椅。共卓而各设。同尊共体之义。挚而有别之分。岂不十分恰当哉。今人既以坐为椟。故于坐而径行合椟之节。又欲行出主之节。则无他馀地。或欲拈出主身于坐中。或因循不拈出。而以废此一节为歉然。恐皆穿凿也。盖奉主就位。极是慎重处。岂有手拈趺方。频频离出坐里之理。朔参出主。亦指奉出于椟内而坐坐于其前而抽盖也。击蒙要诀忌祭仪曰启椟奉神主坐盖。若幷祭考妣则奉椟授执事者。又于望参曰只启椟。不出主焚香而已云云。既称坐盖。又曰奉椟。其曰启椟。即只开窗而不出坐。望日既不设馔。则无可出坐飨歆之义故也。栗谷已分明知得为二项事。而今人或有别作一空坐。预置祠堂。值妣忌则拈出妣主于空坐。至正寝。自以为卑不援尊之义。殊不知本当各坐。此皆大本不正。故逐节生碍也。仪节祔主无椟。或差小云。若以坐为椟则坐只容趺方。更无馀地之差小。虽欲示降杀于祔位。决不可斲小有尺数之主身。以此论之。亦明知椟坐之为二也。且祔主虽不可与正位一㨾。全无匣藏。而只立主身。则此岂可乎。只当有坐无椟。虽或有椟。既不合椟。则椟亦自当差小。不如正位之容二坐矣。且以生人之理言之。夫妇虽同房。亦当异其褥席。若同坐一席。则是太无别也。其可乎。至如祔主之男配考女配妣之义。则推以常时。父兄长上则专居一房。夫妇并坐矣。子孙卑幼侍坐左右者。礼当男女分坐。固不敢从其耦而狎坐。昨日老兄所谓祔主亦可合椟而从夫之坐云者。恐不然。仪节既曰无椟。可见不可与正位抗礼之意。又于时享分东西序而坐。似此等处。皆将不合椟。然后有尊卑正祔之等。无男女混淆之杂。逐节皆顺矣。第仪节图写塡祔位于每龛之东。而不塡于西。西即男位东即女位。当俱书。而备要图亦仍仪节之漏而不改。此似未尽矣。
或曰坐式本出温公。两窗椟出魏公。家家只用一件。朱子家礼则只称椟而坐则无举论之文。后来为家礼图者。并图温魏二家式。子欲叠用之何也。曰书仪则只曰府君夫人共为一椟而无其式。列于家礼图者。乃是见于司马家庙者。书仪既漏其式。则安知温公椟式。与魏公两窗制不相合。而庙图则只称坐式盖式。无只用此而不用椟之文。又无考妣合一坐之文。安可牵强也。亦安知魏公亦并用坐与椟。而祭式只列椟不言坐。漏之如书仪之漏椟制也。且朱子曰坐式只用一主。夫妇俱入祠堂。乃如司马公之制也。所谓司马公之制。今不可知。则何所凭准哉。若于见于家庙者。图以坐盖之式。而题曰椟式。则不可叠二椟云者似然矣。今只称坐盖。又有司马共一椟之语。而必以其坐盖之式。合于一椟之说。滚看为一。曰坐盖即温公椟制。必不如魏公两窗之制云尔。则无乃太臆逆乎。或曰家礼一不举论坐盖者何也。曰家礼元是未成书。如韬藉之制。既见书仪。又在朱子大全者。而不见于作主题主之章。又何独致疑于坐盖之不论也。又题主章下无纳椟之文。反哭后始曰奉主纳椟。盖似是题主后奉主身入坐。奉于灵车。则不必更用椟。归家始用椟之意也。今人或有用坐及椟之家。当远行奉腰舆之时。则去椟而只奉坐。亦似与此意同矣。若以坐为椟。而一从家礼而无韬藉坐盖。归家始安于坐。以为行反哭后奉主纳椟之文云尔。则是自题主后。只以一趺方著主身而已。行祭将何所施敛出之节哉。此其理皎然矣。问解中申知事湜欲并用坐与椟。沙溪答说亦曰非欲必去之也云云。而备要图中只图坐式。于坐字上添椟字。两窗椟则不为图列。申公及近世或俱用坐椟之人。皆只知笃信家礼图。而不知坐则不当合。沙溪则既以坐为椟而合主于坐。故以更用外椟为太烦。而欲除外椟矣。盖温公之必为更用两窗椟与否。则亦无见出处。不保必然。而坐式始曰椟云者。创见于备要图也。且家礼中不论坐者。亦有一说。坐者是奉安主身俾依立。与坐板无异。故名曰坐。铺藉于底。以为镇坐永固之所。与主身不可斯须相离之具。故不为别举以言。凡称奉主云云。便是与坐合言之意矣。若每于大小之祭。弃藉离坐。拈动主身。侵犯粉面。则非但全无意义。其为不敬莫甚焉。制礼之意。岂如此哉。坐盖之制。直曰四向直下。正阔旁狭。无后板半之之文。而今制后面则下半皆空缺。此亦恐误。〈后见李泽堂祭式曰今谓启椟者。去盖式而已。非礼所谓启椟也。此一款。与余意合。○尹明斋答李寿翁书曰窃尝念出主之礼。世俗之所以不行者。实以坐式之狭小。难于出入故也。以此尝欲以坐式奉主纳于两窗椟。如南友之见而未能办矣。南友之见。实与鄙意相符。〉
答崔承旨汝和
编辑家先遗事。近更裒集。时未脱稿。而鄙意不但为先世直派。博萃同宗中有功绩德行事实为世本。毕录族派名字年甲配娶科第履历葬地为族谱。收拾诗文著述为世稿。以三部书而包括。则可为一家文献。传之久远。未必无补于立宗保家之一助。寻常意中如此。而此事留心网罗。磨以岁月。然后材料毕备矣。哀亦知此意。如看可采入文字。随得相示也。
答李龙安君辅甲子六月
编辑自五马南归。出门更无所适。伥伥不能为怀。亦拟奉一书抒此思。而逢便未易。即拜委札垂问。仰审政候有相。区区岂胜慰幸。盈庭啁诉固也。兄何叹焉。不如是。无以为近民之道。此其苦中自有甘味。幸耐吸三斗醋。毋或放过。俾各得其所。期臻使无讼之境如何。盖观近世儒士临民。多有陋其职任底意。濂溪临之甚威。处之超然之道理。岂宜如许。曾闻赴官道次。屏去驺导云。此固不变素位之盛心。昔贤亦有单车之任者。而第今俗多有务饰其外。而得托于为士之名。细考其实。未必尽如其外。吾恐其不能有助于直内之功。而反以朝章仪度。为日就索莫摧残之象。此亦不可不顾。唯其不可过张侈为。弊于村闾而已。盖虽日对方丈。后车十乘。彼自彼我自我。何足以干吾方寸内确然之定者哉。此若悖义。不妨更赐讲教也。治县规模。何以设施。曾以正冠婚恤寡独为赆。未知果行之耶。见胜览有贵县俗行乡饮酒礼故事。可取据而申明之否。此与刱行有异。尤易为也。如何如何。弟当暑眩晕日甚。昼无所为。宵无所得。只自怜悼。万万只祈对时加卫。不宣。
答崔安东汝和己巳十二月
编辑仆马囊槖药丸。俱荷津济。搬到山居。已喜出郭尘事渐少。而晓来微雪。道峰三角。便作苍玉屏下。乱开白莲千朵。虽无可意人。兴复自不浅耳。贵马所载。在山为梄。出山为桂。其与小草反矣。可命孝伯赋得山中人一辞以答之耶。〈时留水落山斋〉
答李君辅癸酉
编辑原书曰。承重大宗之所后子。士友间诸议。多以谓当为适子。父亦服斩三年。浅见以为大功章适妇条疏。所谓将所传重而非适者。为无适子养他子为后也云者。即指所后子之不得为适。故据此而谓承重大宗所后子。终不可许以适子矣。或云所后子既已承重于大宗。则不得不以适子言之。疏所谓养他子非适者。指其异姓为嗣者也。非指所后子也。夫所后子。当为适子。疏岂谓非适乎。且所后子未尝有以养子为言。则于此可知其异姓为嗣者云云。此言未知如何。若考之注疏本文。或有可知之端。而此无注疏。无计考出。幸于前头考示之。或云所后父于所后子。则固不可服斩也。至于所后子为其长子。则不可不服斩。亦如何。仪礼丧服章及家礼。只言所后子为所后父服。而不言所后父为所后子服。此一款士友之间。未能晓得。亦考之注疏为望。
父为长子服斩三年者。虽适妻所生。次子以下谓之体而不正。不许为服斩。则至于以同姓子继后者比之。己之为后。似有间隔。次子既不为之三年。则立后子安可为之服斩乎。此义明甚。但录示中大功章适妇条所谓养他子为后云者。考之子夏传注疏无有。未知出于他书耶。此无可考。不敢为说。而但或者所云此指异姓为嗣者。决不然矣。以异姓为嗣。以春秋莒人灭鄫之义观之。乃是礼家之大禁。注疏之说。虽或有误。岂可以异姓为嗣。但称其不得为适而已耶。所后父为所后子不得服斩则固然矣。至于所后子之为其所生长子。己之继祢。非吾顺境。论以四种之说。亦似不当服斩。且为长子服斩之义。全为归重于祖祢。而不论承重者之己出与非己出云尔。则亦有不然者。己出次子承重之义。与长子何异。而亦不为服斩。则推其义理。所谓服斩者。只在于继四世正例。而稍有变例。皆不得动以他子继后。岂不为变礼之重者乎。
答李礼山寿翁丙子
编辑窃尝谓赈法最上。使一天之下。生谷之数。尽归均节。量口为食。而等分则岁无丰凶。人无贫富。而皆得生生。此虽有其理。而实非衰季人力所可猝办。其次亦曰精抄饥民。若精于此。糓虽少犹可。而每患相蒙都无实效。最下曰多得糓。糓若从天降则不可知。而破东补西。只为朝三暮四之术。示民以德色而已。吾知兄必不为此也。今庙堂事体。正可整敕道臣。不可以一邑而续续许之。在县宰之道。亦宜与道臣周旋料理。务尽实状。如有大段可变者。则上疏容或可也。若续续直乞庙堂。则庙堂非私施惠之地。而又岂可继之道也。为道臣者。见守令之如此。则又每以不相管摄为愠。此则犹近于利害之说。而论以正当道理。如右所陈多得谷为第三节。幸加意于精抄一事如何。一国之内。实难猝办最上节。而一县之内则运用简便。无必不可为之理。况其次之节尤无难。未知可能办否。若不能于此两节。而直以第三节自期而悬望于庙堂。则非但无可副者。亦安有拣擢分忧之意。又安用十年闭户之学耶。道臣设令不善。庙堂之道。每问道臣而为之。安兴又是兵营所勾。不可直断划给。在庙堂尚然。况在守令乎。到官稍知头緖后。驰见道臣。讨尽无馀。道臣可决则决之。不能云者。以吾自上疏或私书之意。尽陈无隐。然后乃可成事。此非特赈政一端也。书中以为不率眷到县。直报赈厅。不许则投绂而归为计云。岂非大段错料耶。三百六十州一色歉荒。每守皆直报不得请则便归。则朝家何处得守令而为国乎。此非但国纲所在。决不敢为。亦岂有如许道理。昨答大叔书。以为兄不踏山。踏山然后可谓明地理。恐兄未惯踏而如此也。朱子时则中国本体。大异于后世偏邦。积蓄犹广。得之为大益。施之为不费。一方虽饥。亦有转移之道。而我东则本无储糓。而即今则尤板荡。虽朱子当之。何可只发倨傲之言而已哉。恐善学者。必不如兄之为也。
答崔明谷戊寅六月
编辑今以好江山。博换公孤。殆过于上杨州。馀外不必唁也。书札非雅事。巍翰久未报。反辱伻谪。稍俟轮蹄少谢。一出稳陪危栏。骊音久断堪郁。
答明谷己卯十二月
编辑下问盛心。第切感叹。曾闻壶谷按岭。徐判书必远赠言离亭曰。台虽文雅有馀。而按道压众。不可但用此道。此去虽疾雷在旁而勿动。白刃当前而勿惊云。此是相爱之间。悉其长短而备责之言也。况在方伯以上之位耶。每瞷阁下欲施煦嚅之仁而人不信服。欲防纤小之谤而人不严惮。反不如少文任怨者远矣。谅此数句语则或可为对症之药耶。
答李监司景仁济○甲申八月
编辑邮伻及审药来。续拜令下札。仰审新凉。旬宣有相。岂胜欣感。老人疮患。数日来渐有结痂收落之意。饮啖亦稍开胃。庶有稣完之望。私幸私幸。溪上事自闻有此事。私心不能无疑。考诸家礼五礼仪及疑礼问解等书。与筵中礼判左相所建白者。大有相左。极可异也。到今朝家成命之下。虽不可以遗命违拒。然在主祀人之道。似当以筵白之失实陈疏。疏虽不入。其后不得不依朝命施行。而即今无一言。直为举行似未安。如何如何。自此亦欲送书于棘人。而非但以病患忧遑未暇。想溪上亦必已有善处之道。未果矣。再问及此。故略以鄙意仰覆。如有京便。幸以此纸传示之如何。
家礼成服后。有朝夕哭奠上食之文。初虞祭后有罢朝夕奠之文。卒哭后有犹朝夕哭之文。小祥后有止朝夕哭之文。而至于上食则无罢于何时之文。卒哭后上食之当罢不罢。无可质言者。而疑礼问解姜博士硕期问曰朱子丁祝夫人忧。常居寒泉精舍。朔望来奠几筵云云。朝夕不行馈奠耶。今人葬后或废上食何如。沙溪答曰尝考诸书。横渠温公说及朱子答叶味道书。当不罢。然以檀弓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郑注及疏及朱子答陆子寿等书观之。古礼分明罢之。家礼虽无罢之之语。以朱子常居寒泉。朔望来奠几筵之文观之。似于罢朝夕奠之时。并罢上食。只行殷奠于朔望。诚难为准。唯当以朱子所谓不害其为厚。又无嫌于僭。且当从之之教。为定论耳。然则朱子书虽有两端。家礼既无卒哭后仍行上食之文。朱子亦于忧中不行上食。则沙溪亦以为似于罢朝夕奠之时。并罢上食。今以家礼及朱子所亲行者言之。卒哭后停上食。未知合于朱子耶。背于朱子耶。朱子所谓且当从之云者。其当以为据。犹不如家礼及所亲行之为的确。今以此谓之背朱子。岂不冤乎。
五礼仪大夫士庶人丧条。成服后朝夕哭奠上食。初虞后罢朝夕奠。卒哭后犹朝夕哭。小祥后止朝夕哭。一如家礼节文。而不言上食当罢于何时。今以沙溪先生所论家礼之语观之。家礼既于罢朝奠之日。并罢上食。则五礼仪亦必无异同。然则今卒哭后停上食。有何违背于国典乎。既不背朱子。又无违国典。且有先贤论辨之可据。则只以今日筵臣不能细考古今之礼。一时奏对之爽实。自朝家定为国法。实甚未安。在子孙违弃先祖之遗言。亦为至痛。如何如何。
答李监司光佐○壬辰六月
编辑向所谓勿为上疏争辨者。本以道理而言之。令乃以非今之例为言。由今之例则以偏党相猜相杀。此亦可以今例而为之耶。处人之谤。只宜无辨自守而已。科场查事。又极多机关。虽欲抗颜。决不可得。虽累十违牌。画一不赴。又勿上疏如何。近观令处事。于国事大体不可回避处则姑为缓徐。于侵己小忿处则不能忍耐。出而争锋。真所谓怯于公战。勇于私斗。又不固辞要地。被人猜怒。公私大小。倒置甚矣。
与明谷壬辰十一月
编辑四时祭。欲依朱子说。春则用罪人生日二月七日。夏则日气渐热。用五月朔日。秋则用秋分。冬则用冬至日。祢祭则用九月霜降日则如何。盖时祭之行。非但家力难办。亦缘无定日。故依违迁就。仍致阙然。今既定日。临时若有事故则退卜亦可。如何如何。墓祭则一遵栗谷说。正朝端午则略设单献而不行山神祭。为不易之典矣。
答李弟子始癸巳正月
编辑沙溪以后。制服节目。粲然大备。而升数既不能如礼。其中甚乖悖者。两袖不连幅。有同战卒半臂衣。世岂有如许礼服乎。吾每以为若不能备礼。则虽期服只为巾带似少过。去夏往杨州成服时。衣袖亦半臂。甚不当。而已制之服。临时不得不服。而心甚未安矣。礼亦有情实外面。今人都无情实而喜趋外面。近见市井书吏辈虽缌小功。皆著半臂制服。反魂时骑马入城中。混同犯科。以自托于士夫。弥文之害。至于此极。鄙意则所谓制服虽异吉凶。皆依仿玄端而为之。周时则所谓士亦皆命朝之士。非如即今士庶。宜乎一仿玄端而为之。今日自称两班。乃是士族之子枝而已。元不登朝。则依仿玄端而著。亦是犯僭。未知如何。虽曰好古。不计源委品秩。混同为之。都无意义。吾意虽有力者。非朝士则只一从服之轻重升数。别制直领或道袍而成服似宜。此等事虽难猝变。亦不可不详其首尾。存诸心中矣。
与李君辅乙未七月
编辑长子之服。非如妻丧。实具三年之体而已。直是斩衰三年。只不解官而已。于明年三月。当过大祥。五月亦将过禫无疑。而大祥之前则非但有衰服。常服亦用草笠布衣。而大祥后不变草笠则无节次。然则布𮖐黑笠白布衣白带为当耶。若仍著草笠则与大祥前都无分别。子妇服则期年。又无子而女皆年穉不服丧。大祥亦无变服之人。撤几筵入庙后。禫祭尤无依据。然则将无禫耶。禫者本为生人之变除。元非为死者。今无生人变服之节而行其祭。都无意义。未知如何。
与畿伯子始己亥
编辑记昔戊申冬。往罗州过素沙。意中谓宜设大镇。后四十年间。往来结乡。辄历此。其利害讲之烂熟。间尝叩问畿湖两方伯。无解听留心者。近闻绿林多警。拟置天安安城武守云。武守非但不专。亦损于治郡。今若以曾经阃帅者。别置都讨捕使。自辟捕盗军官。又抄近邑将官十馀。迭置幕下。则甚合事宜。盖素沙阳城天安稷山振威葛院为四通五达之地。毋论私窃。三南军布。多见失于此间。其损国威耗国费多矣。既设讨捕营。稍成头緖后。仍置稷山阳城两邑站馆库储米馔。使上来使命。自稷山库支待。下去者则自阳城库支送。开此一端路脉。则酒幕物货。自归连接。将如水到渠成。公私利泽。不可言。岂但詟伏啸聚之徒而已。使忠清兵使时时为五营。合操于此地则尤好。自前朝家于素沙。虑出站之弊。大臣行外。勿许支待。大小乘驲人皆过站。监司及统制使皆到界于此。而十里内器皿马槽。收合踏破。殆同兵火。值夏潦桥梁舟楫无主管者。致毙人命。至如逮捕疾行。使振威平泽曳上浦船。窘迫迟留。万端有弊。不可不讲除弊之道。坐想令精力计量。必不为此。而心所耿耿。不能自外。如或万一可办。则熟议于有心计人。状请于朝如何。
答丁生㧑○壬寅三月
编辑问。遭父丧过小祥后。布带葛绖等礼。虽在备要。而世无行之者。执礼之家。其有不废耶。
备要既分明有据。崔相国锡鼎遭丧时。禀定于先人用布带。鄙人亦于先考小祥后用布带葛绖。未知他人亦行之与否。而礼意则较然。断而行之恐当。
问备要祔祭条。元无降神于亡者之礼。而只有一如卒哭之文。既有三献则难废降神之节。何以为之耶。
寻常每疑祔祭之难便。盖古者则直行祔祭后。因为入祔。无三年几筵之节。故如此矣。今则既行祔祭后。仍奉几筵。情实顿异。后来儒先以存羊之义。因仍不废。而鄙意则于新旧位措辞祝文皆难便。丧人以未及见庙之人。具衰服祭于先代之位。亦涉非便。非但降神之节而已。且或新丧非宗孙。则移奉先位于宗家以来。亦涉未安。或有设纸榜而行之者云。节节难便。故鄙意则不欲行之。亲丧时问于明斋则亦无明白指教。且家先自前行之。故不敢异同。而心有所不安。未知博礼之家。果以为如何耶。
问。出主以笥。礼有其文。而世俗临祭开椟而已。别无出主。大违于礼耶。三年内朝夕上食及朔望奠时。礼无出主之文。何为其然耶。
盖用笥在自祠堂时祭出正寝时。相去稍远。位数亦多。故以笥奉之之谓。非谓在祠堂内时也。出主云者。寻常未解。先人在世日。考妣各用单椟。合奉于两窗椟。忌祭只奉出当祭一主而已矣。后见高祖外家朴寒泉家庙。则龛室之外设椅子。出主节次行于奉出椅上之节。恐得之。寒泉子孙讲礼者也。
问。事物记原。唐志曰襕衫上士之服。今举子所衣云。而今人罕著。虽非常时之所著。亦可用于治丧乎。
深衣则虽非今俗所服。乃上古五法之施而完且不费。好古者用之吉凶本自好。襕衫则乃唐宋一时时王制礼。如今国制黑团领。非古非今。岂可用之。近时人或有以朱子载家礼为据。朱子以其时服而言之而已。岂可于千万岁后必用之耶。恐非善学朱子者。况今胡人乱华。觅求燕市者。又岂朱子时制度耶。
问。五代祖乃灵城君之后孙也。幼少孝亲。六年庐墓。名在乡荐。书有胜览。曾当壬辰之倭变。发论一乡之士流。募得各奴。收运军粮。尽瘁勤王。有功防贼。故辛都宪庆晋乃以公甥。上达朝家。追赠左承旨。虽异策勋。既有殊凡。亦可谓功臣。而始为不迁之位否。
虽有为国愿忠。既非勋臣。何可任以后孙情理。越法为不迁之位耶。近闻士大夫家。或以其先祖有名德。而多不埋主。恐为无于礼之礼。只尽诚行岁一祭为好。
杂文
编辑释王寺碑己丑
编辑盖闻昔在胜国季年。我太祖大王。与郑圃隐诸公同事。遣人舟载海阳所在佛经。移藏于安边府雪峰山释王寺。海阳即今之吉州也。太祖仍命记其事。刻板留寺中。后三百馀年。寺僧进其板于我殿下。我殿下缅怀兴嗟。以宸翰补板刻之刓缺。且跋其下。命还揭于寺。寺僧虑其字细难图久远。移写刻石。且请余识其阴。窃念北路实我祖宗兴王肇基之地。而此寺又是道内名山巨刹也。圣祖之所以藏经于此者。夫岂欲扶释教藉佛力而为然耶。盖境虽胜。无寺则无观。寺虽盛。无僧则无守。僧虽聚。无经则无护。夫然则经者所以托僧。僧者所以主寺。寺者所以镇山。未知我圣祖微旨其或有出于此者耶。旧有清虗子所记文字。近诞不敢提说。识者尚有以辨之也。寺有龙飞兴庆二楼。洞门又有断俗登岸不二等阁。鹤鸣曾于壬子秋。趋庭于家大人按道任所。历路入寺。烟霞水石之森然动魄者。迨今四十年。犹在目中。衰病侵寻。望断重游。真所谓明月满楼。无由宿其中者。今凭行净上人之请。略识其感。且有所谂。寺之不废坠至今者。实出圣祖眷顾之遗意。又系当宁感旧之盛念。宝坊精庐。幽邃寂静。最宜于士子之肄业。一方之士。且仿崔文宪公徒之借僧房故事。群会州居于此。讲诵不辍。穷理尽性。以为扬廷行道之需。则亦庶几无负前后圣化之及矣。嗟我丰沛之乡父老章甫。宜念于玆。
国丧百官制服私议甲午
编辑己丑己亥大丧。儒臣议为百官制服。清阴白轩前后防塞。及今上甲寅。亦有此议而未行。及三十九年冬。命收议大臣。皆以为当行。唯尹领府事趾完持难。盖见清白两老所论。犹近隔靴搔痒。盖想有难言而未尽底意。余乃敢有所云云。或问古今之制。虽曰异宜。末俗衰败。日趋于危亡。今虽极力挽回。事事从古。犹患其难追。若渐任其颓坠。不少振发。则尤将如何。曰古今异宜者。亦是天地之盛衰。运气之流行。造物之情。本自如此。识时权宜者。能折衷裁量。务合人情。此即前圣后圣。及其至则一也。国朝五礼仪。虽或有违周礼。世宗大王以我东天纵之圣。与名臣硕辅。讲磨而成一代之典。固不可以一二未备。强为穿裂。黄许之所以为名相。只毋改旧章而已。此则以大体而言。且只就其利害而论之。今于私家一二细事。徒见其一边不足处。便欲改凿。则他端孔创。四面而出。有同捉衿肘见。反见害大于利。况乎国家典礼乎。或曰然则子之言。泄泄沓沓。其将越视秦瘠。坐而待亡耶。曰请以人之老少譬之。其少也气力充满。筋肌完固。虽触冒风雨。饮食失时。固无损焉。若于六七十后。元气凋耗。食无可思。虽日对粱肉。不知其味。不得不以药饵汤粥。观其开胃而用之。是为节适之道。方丈厚味。岂不为众口之所悦。补脾之极剂。而直以此委诸垂死之口曰。此外无他道云尔则其可乎。盖古成周盛时。士皆公族。有同今日之宗室。年满即封君。下至监之例。其所谓士。有上中下而皆为朝士。非如今幼学进士之士人。固已迥然不同。下至列国异姓渐多。是后天王称同姓诸侯。则皆曰叔父。异姓曰舅氏。至今礼家之源委。皆以别子为宗。推衍用之于私家可见也。公族大夫士长。即登朝为朝服。固无可言。其后蕃息。遂有庶人之别。平素吉服。虽有冠梁之等级。上衣下裳则同。及其有丧。虽变为凶。其制则一。丧礼虽重。岂有别为平日所不服之制。以自别之耶。我朝亦间采古礼。故朝服则四品以上始许为之。法意欲限以贵贱耶。为其物力之难办耶。是未可知。而吉服既如此。则凶服亦当照影。遭私亲之丧者。官未至著朝服之品。而因丧便著。既违王法。今之称士族者。不知头尾。虽不文无识。凡行身处事。便欲与朝士无别。随众外托于好礼。僭用而失其本末宗旨。虽曰为亲。平日未曾著朝服。而遭丧猝行。真所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实甚乖乱。而今已成俗。牢不可破。弥文之弊。一国慕之。小民私贱。亦敢为之。此正有识之所深耻。而名分之大防坏矣。其弊也比之于古礼之未尽复。相去岂不悬殊哉。宋太祖曰祖宗焉知笾豆。此固英雄有眼目之言。而朱子家礼以燕器代古器。康节以为某今人。当服今服。此即向所谓识时权宜。此其所以为大贤也。其可以不用笾豆。不服深衣而斥之耶。大羹玄酒。不忘本也。印篆碑额。所以尚古。今于接宾客朝夕燕居。割荐生肉。酌饮清水。公私文书。皆用篆籀。则其可逼近人情。行之无碍耶。今有人立论。祖宗朝经营宫殿。皆非俭也。一皆毁撤。只造不剪茅茨之屋。凿去螭陛文石。作土阶三等曰。是为法尧之治云尔则其可乎。所谓礼云乐云。钟鼓玉帛云乎者。政谓此也。方正学当建文初。请一依周礼改皋门应门之号。而终未遏自燕之乱。真所谓干戚之舞。不能解平城之围也。或曰子之言似矣。古称明诚两至。博约兼备。乃可谓彬彬。子之论。无乃落于一偏耶。曰天下之事。有本有末。若务本而末不足则未见其弊。若无其实而有其名则其弊也滔天。末世之事。外虽粲然可观。都无充积于内。到处无立。若欲救其弊。必须务去外饰。犹可冀其向里。今若一向鸱张。推波助澜。则将何所底定耶。且所谓五礼仪。遍载公私吉凶。其不合于古者。岂特此一事而已。若欲整顿。必须积德百年。以待其时。今于其间。抽得一二节。便曰今礼却陋。古治可复。岂不为失礼之中。又失礼者耶。且如王妃丧用麻带。五礼仪则本不如此。而因一时礼官之误列于仪注。至今袭谬。恬不知怪。国恤袭时。欲用深衣。冠礼之必欲用襕衫。新登第者之非通训而著红袍者。公服幞头之只用于新恩者。大功以下制服之不从升数。反用半臂衣者。通政之服。有文团领乘双轿举旁帐。监司之擅用驿马。堂下官之乘屋轿张纯青伞等事。或不知通变。或犯分入僭。皆全然放倒。乃欲以百官制服。为导率复古者。其可近乎。或曰今制四品朝服之外。又有所谓祭服。凡差祭之官。无论高下。祭时皆用衣裳之制。子言太执不通矣。曰是则所谓祭服。五礼仪之意。未知何据。而别用一件于行祭之时而已。何可混杂于衰服三年之制耶。丽朝则专尚佛道。其弊也至辛旽。我朝则专尚儒术。其弊也至于今。苟其言之出于以儒为名者。则虽骇怪妄悖。莫敢低仰。臧糓虽殊。亡羊则一。其流也将至于被发左衽而后已。岂不哀哉。虽以三代盛时言之。各有所尚。夏殷之忠质尚矣。周之尚文。亦岂不盛哉。其流之弊。无以挽回。况此后于周末几千百年。乃可望无弊耶。此固运气之关。病伏将死。万念俱灰。惟此一事。耿耿在中。或者唯唯曰古有善易者。不言易之说。今子所言。或近此否。
遗训
编辑慎独斋曰始死奠。五礼仪则在袭后。古礼则复后即设。至小敛始撤。当以古礼为正云云。此言极当。盖复后即设。使魂气即有凭依。袭后则更无奠。至小敛而始撤为宜。
涂棺内及天板。皆以壮纸。漆毋过三次。
勿用外棺。非但近间材甚难。自我东中古用石灰之后。则便是成石外椁故也。
玄𫄸各一。柩衣上玄下𫄸。皆用乡织。〈𫄸染丹木〉
翣依古礼。士则用二。
铭旌用乡䌷。〈染丹木〉葬时勿改。〈俗礼必以广绢改书于葬时。都无意义。〉
三年内几筵。只行朔奠而勿行望奠。盖士无月半之奠之义也。
祔祭盖是存羊之义。而今既情文不相称。丧人以衰服未及改。旁题祝文措辞。亦甚难便。先妣丧时则先人主祭。故无难便。而先人丧时。前后丧不可异同。故行之。而长子及子妇丧皆不行。前大祥一日告辞而已。我死后则并勿行祔祭可也。
蜜果本出佛供。又是膏煎之物。决非祭用。而非但国俗已久。家先亦用之。故先人节定祭式。以高五寸一器。吾身后为吾子者。亦难异同。依前用一器。至吾玄孙之世。吾为第一龛以后则全勿用。仍为定式。
石人望柱。本不载家礼。吾先诸山。或只立石人。或只立望柱。亦无定准。近俗于石人。或刻作云佩霞冠。尤近僭。吾身后则虽有力。似难从俗。只立小表石。若厚造床石。则四隅周刻世系生卒为好。
子孙虽官高。章服外敛棺内外。勿用唐织。妇人则世传之服。或嫁时已造者外。切勿新制唐织衣。
后孙虽富贵。只可增丰时祭。而忌祭墓祭则一从定式。时祭非有大故则不可废。力虽不足。不能备物。亦不可废。
时祭忌祭时。妇人则只于临敛主前进四拜。
支子及女子外孙。皆勿许家供于祭时。只许发引时致奠。而长子长孙妇则不可为。
婚丧皆十分从俭。男婚必送于日没时。新妇享舅姑。一依大典肴馔六器酒一器。
墓舍及别业。或卖或毁。则非吾子孙。不许入庙。琶潭下家虽归庶母。先府君经营结构之所。亦不可毁卖。声清贞等共守吾意。若变动则亦不许入庙。
往宗家。必大门外下马。遇宗孙于道。毋论昭穆年岁名位皆下马。大宗孙及妻丧。依仪礼服缌。
保家之道。莫过于谨先祀恤宗族。持身之要。毋外乎谦恭自退。勿妄交人。治生之务。不出乎力耕种树。毋论时清与世乱。德不足而官位过高。实未副而名誉太盛。则必有灾殃。倍于所得。子孙恒存此心。不可一日舍去。家有万卷书。恒自浸淫咀嚼。道学文章。事变物理。都在于此。古称毋令读书种子绝。又曰有百利而无一害。惟读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