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国李相国全集/卷二十二

卷二十一 东国李相国全集
卷二十二
作者:李奎报 高丽
1251年
卷二十三

杂文 编辑

反柳子厚守道论 编辑

柳子厚著论曰。守道不如守官。是非圣人之言。传之者误也。皮冠者。虞人之物也。物者。道之准也。守其物由其准。而后其道存焉。苟舍之。是失道也。官者。道之器。未有守道而失官者。而曰守道不如守官。盖亦丧其本矣。柳子之此说。诚然矣。然予以为此特极于上智者而论之耳。非圣人所以汎为人而论之者也。何则。苟曰守官不如守道。则其若上智之人。能知道之为守官之本。官之为行道之器。而得守其本。则所谓器者。亦从而不丧。如柳子之说矣。若中下人者。未知道之为守官之本。妄求道之所在。自以为能守其道。而忽于守官。因以隳职丧局。则不旋踵蹈其祸矣。官可守欤。是喩人而陷于不义。乌在其为圣人之言耶。苟以为守道不如守官。而努力恪谨。能守其官。则亦庶几于道矣。道岂不存乎。圣人言守道不如守官。是乃言守道者也。但言有先后耳。其意未始不同矣。是圣人所以优而柔之。使自求之之义也。何谓传之者误欤。

非柳子厚非国语论 编辑

柳子厚之非国语。予复以为非也。左氏亲受经于仲尼。凡事之可以因经而附者。皆释于传。采其馀以为国语。既载之传。而又见于国语者。亦众矣。何皆诬淫不槩于圣耶。柳子所以非其所非而非之者。请先以一二篇明之。国语曰。周之三川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云云。柳子非之曰。山川者。特天地阴阳之气。自动自休。自峙自休。是恶乎与我谋。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云云。苟如是则山川之崩震。果可谓非灾耶。孔子书春秋地震五。山陵崩陁二。其馀灾异。不可胜纪。孔子其可非之耶。诗曰。百川沸腾。山谷卒崩。诗可非之欤。况伯阳父所言。非特左氏书之国语也。后至司马迁,班固。亦取而载之史矣。夫史者。标准万世之书也。若诬淫不经之说。则二子何取而书之耶。国语曰。赵宣子骤谏公。公使锄麑贼之。锄麑自杀云云。柳子非之曰。宣子之谏君。为社稷之卫久矣。麑胡不闻之。乃以假寐为贤耶。不知其大而贤其小耶。是宣子大德不见赦。而以小敬免也。左氏多于文辞。以著其言云云。此亦非所非而非之者也。大抵人之于人。虽素所贤之者。当其时有见其失而非之者。素所未贤者。或于后。有见可敬而礼之者。麑虽素闻宣子之贤。以君命也。不得不往焉。则杀之其任也。脱若复见其失。则杀之心愈坚矣。及见其盛服假寐。而后益贤之而不忍害焉。乃反自杀。是固义也。故左氏既书于传。而又载之国语矣。柳子何于传不非。而独于此非之耶。凡非其所非而非之者。多此类也。

为鼂错雪冤论 编辑

古之人论汉之英明之君。则首称文景。然以诛错事观之。景帝不足谓之明矣。且国政。非臣之所能专断而行之者也。陈其利害而取断于君上者。臣之职也。受下之谋议。商酌可否。而后行之者。君之明也。错既为汉臣。患诸侯之彊大难制。欲因过削地。以尊京师。此可谓忠于国者也。遂以此奏于上。上亦不能独裁。与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而后行之。则咎不独在错矣。脱七国实为错而发兵者。业已用其计而致此。则是亦朝廷之耻也。宜徐观其变。然后诛之未晚也。错之削诸侯。亦非不虑其反逆而策之者也。宜委以制御之任。有不可而后诛之亦可矣。况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为反计数十年。而后与六国发之。则名虽诛错。其意不在错也。苟其势可以抗京师。则虽急斩错以谢。祗自示中国之轻耳。终不为罢兵明矣。苟不能以区区七国能抗京师。则虽不诛错。其若予何耶。其诛之也。虽断自上心。犹为不可。况听其仇者之谗。以戮忠臣。内为袁盎复仇。外为诸侯报仇。其不明孰大焉。又使中尉绐载行市。是欺臣也。以天子而斩一鼂错。何必诳耶。是亦非人君之政也。过孰甚焉。惜也锐于为国远虑。而反受诛戮。鼂错之冤。不亦甚乎。以文帝之疏斥贾谊。较诸此则彼特过之小小者耳。况谊之斥也。未几复征。傅上之爱子。而其策虽未尽见用。其所采而施于世者亦多矣。则不可谓大失其志者也。然后世犹以不大用为之冤也。况如错者乎。予是以讥景帝之不明。以此雪错之深冤也。呜呼。有努力扶我身者。误而少失其手。则未及踣地。而敢怒斥耶。

山海经疑诘 编辑

予读山海经。每卷首标之曰大禹制郭氏传。则此经当谓夏禹所著矣。然予疑非禹制。何者。传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论语曰。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盖恶之也。孔子修春秋。虽直笔之书。以鲁为父母邦。凡大恶则皆讳避不书。若山海经果是禹制。当讳父之大耻。观东北经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是禹父。不宜斥书此事。若以为实事不得不书。则不甚言窃。而云取帝之壤。亦不蔽于义也。按献经表云。昔洪水洋溢。鲧既无功。高使禹继之。伯益与伯翳驱禽兽别水土。纪其珍怪。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贤圣之遗事。据此则疑伯益所著。然其序。则云禹别九州。物无遁形。因著山海经云云。此二说亦不同。是皆所惑者。又有一惑焉。尚书曰。高殛鲧于羽山。盖以鲧理水。绩用不成故也。此经云。帝殛鲧于羽郊。所谓帝者。上帝也。鲧虽窃帝壤。苟能堙洪水。则于高为有功。于帝为有罪。高不宜诛。而帝独诛矣。若为帝所诛。又不当为高所殛。若为高所殛。则其不窃帝壤堙洪水明矣。上帝其何名而杀鲧耶。此二说亦不同。安所从耶。在醇儒。当以尚书为正。而以山海经为荒怪之说矣。然既曰禹制。禹之说。可谓怪乎。待后之明智君子有以辨之耳。

唐书杜甫传史臣赞议 编辑

予读唐书杜子美传。史臣作赞。美其诗之汪涵万状。固悉矣。其末继之曰。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予以为此则褒之不若不褒也。何则。士有潜德内朗。不大震耀于世者。史臣于直笔之际。力欲扬晖发华。以信于后世。而犹恐人之有以为誉之过当。则引名贤之辞。凭以为固可也。至如李杜则其诗如熊膰豹胎。无有不适于人口者。其名固已若雷霆星斗。世无不仰其光骇其响者。非必待昌黎诗之一句。然后益显者也。宋公何苦凭证其句。自示史笔之弱耶。引其诗或可。其曰慎许可。甚矣。凡言某人慎许可人。而独许可某人者。犹有慊之之意也。愈若不许可。而无此一句。则史臣其不赞之耶。呜呼。史臣之言弱也。此赞亦引元稹所谓自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此则微之所以直当杜甫切评。而论之者虽引之或可矣。若退之之一句。则将赠友人而偶发于章句者。而非特地论杜公者也。然韩愈。大儒也。虽一句非妄发者。引之或可也。如不言慎许可。则宋公之言。免于弱也。

唐书不立崔致远列传议 编辑

按唐书艺文志。载崔致远四六一卷又桂苑笔耕二十卷。自注云。高丽人。宾贡及第。为高騈淮南从事。予读之。未尝不嘉其中国之旷荡无外。不以外国人为之轻重。而既令文集行于世。又载史如此者。然于文艺列传。不为致远特立其传。予未知其意也。若以为其行事不足以立传。则崔孤云年十二。渡海入中华游学。一举甲科及第。遂为高騈从事。檄黄巢。巢颇沮气。后官至都统巡官侍御史。及将还本国。同年顾云赠儒仙歌。其略曰。十二乘船过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其迹章章如此。以之立传。则固与文艺所载沈佺期,柳幷,崔元翰,李频辈之半纸列传有间矣。若以外国人。则已见于志矣。又于藩镇虎勇。则李正己,黑齿常之等。皆高丽人也。各列其传。书其事备矣。奈何于文艺。独不为孤云立其传耶。予以私意揣之。古之人于文章。不得不相嫌忌。况致远以外国孤生入中朝。躏跞时之名辈。是近于中国之嫌者也。若立传直其笔。恐涉其嫌。故略之欤。是予所未知者也。

韩信传駮 编辑

予读汉书韩信传。有不可以不駮者。敢论之曰。信之罪己不足容诛。然高祖不能无非。而班固之笔。有不公焉。夫君有疑臣之心。则伏以待诛。礼也。因其疑而有叛君之心。人臣之罪。莫甚于斯。韩信是已。固已不容诛矣。然信之罪。本高祖养而成之也。何以言之。人有谗信叛。高祖即信而患焉。是不明也。夫谗言。有疑似不明者。有立可断者。信当刘项相拒时。以国士无双之才。鹰瞵虎视。当此时。与楚则汉危。与汉则楚危。楚汉安危。在一信手。而信卒与汉。与平天下为功臣。当时已有蒯通说信鼎足天下。信不忍背汉。谢不用其计。夫势有可为。其不反如此。岂于天下为一家之日。以区区一淮阴。欲拒大汉耶。是立可断者。苟不能明断。而患其叛逆。则以万乘之国讨之。岂不胜一淮阴。而乃以伪游云梦而擒之耶。呜呼。以天下之主。用诈计绐一臣。奈天下万邦何。械至洛阳。遂赦之者。以无罪也。如知其无罪。宜不夺其王。因以弭其怨可也。反降以为侯。以此激其意。是谓蹈睡虎尾令寤者也。信由是怨汉。且疑其卒必见诛。故不得已而谋叛。此非高祖养而成之者耶。吾故曰高祖不能无非也。班固之赞曰。信徼一时之权变。用诈力成功。见疑强大。卒谋叛逆。终于灭亡。其所谓见疑谋逆就亡。信然矣。所谓诈力成功者。未知其何指耶。信为汉王破强楚虏魏王。禽夏说击龙且。皆用奇计。指此而言耶。此奇也非诈也。兵贵无常。时或用奇计。非信之奇计。高祖亦不应有天下。果谓之诈。则高祖用诈力之臣而得天下。亦非正也。所谓诈计者。若高祖之伪游云梦。萧何之绐信谒吕后者。几乎矣。班固不以贬者。岂以圣君贤相而讳之耶。其所谓徼一时之权变。则萧何,曹参,张良皆是。何独信哉。吾故曰班固之笔有不公也。

杜牧传甑裂事駮 编辑

牧传。有牧之死。炊甑裂。牧曰不祥。予駮之曰。此拘忌小数淫巫瞽史之说耳。牧曰不祥。非醇儒所当言者。史臣宋公宜逸而犹书之。亦杂也。书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夫牝固无司晨之任。牝而晨焉。家之怪。孰大于是。甚于国之雉雊鼎耳。鼠舞端门之妖。故圣人存而不删。若甑之裂者。或因火烈。或因水燥。而非必以怪。牧之死适会耳。不足以为的验。以予所试观之。予家去岁秋九月。方爨甑剨而裂。予殊不以为怪。又今岁二月。甑鸣如牛吼。俄而大裂如人划破者。灶妇𢥠然失色。奔告于予。予笑自若。适有术人至曰。此不利主人。非痛祈解。恐不免。室人欲亟从其言。予止之曰。死生有命。苟有死期。怪特先兆耳。祈解何益。苟无焉。甑裂其如予何。果不死至于今。且杜牧以何无状。遇甑一裂而死。予以何德。被甑再裂而能免耶。此不验明准也。吾恐后人溺于其说。故书以晓之。

柳子厚文质评 编辑

夫心之所泄。必在于文。故予尝以为见其文足敬其人。披其文足相其质矣。及读唐柳子厚文。然后知言之失也。敢评之曰。子厚之书。其文之贲也周。其心之泄也浮。其文可敬。其人不可敬也。何以言之。曰。汎滥渟滀。出入子史。洸洸乎其可骇者。子厚之辞也。非文之贲而其若是耶。故曰文之贲也周。然以子厚平生行己之素较之。其身之所未备。其意之所未行。固亦多矣。于文莫不皆悉。此岂心之所蓄欤。特托而列于文耳。故曰心之泄也浮。请以一二篇明之。读斩曲几文。则其端平正直之心。疑若可见。然韦执谊,王叔文,王伾等。皆宵人者也。子厚以章章名士。挠节从之。其相得之甚。使天下指以为二王,刘,柳。则是可谓其行之直乎。然则柳子之曲。不为不多。奈何忘己之曲。而规规然寓意于斩曲几。以讥世之为耶。是举其斤执其斧。自斩其身也。何曲几之得斩耶。读乞巧文则曰。臣有大拙。智所不化。医所不攻。此亦非实之言也。方二王时。刘柳等更相倡誉。以为伊,周,管,葛复生矣。呜呼。以二王为伊,周,管,葛。孰不为伊,周,管,葛哉。其言可谓巧矣。而不可谓拙也。其巧之不足耶。又胡乞于天孙哉。人犹不可欺。况天乎。吾故曰质之不如文也。

书司马温公击瓮图后 编辑

古之论者。有谓司马温公自为儿击瓮时。已有活人手段。此诚的论也。君实果历相四朝。奋发谋议。兴利除害。安国家济苍生。可谓宋之社稷臣也。此非刻励习熟而为之。其渐已见于乳臭中。固受之天者。或曰。君实能锻成其才。适会居位辅政。有以济苍生耳。凡善恶与习而迁。儿时事不足为的验也。予曰。非也。昔孔子为儿时。尝陈俎豆为戏。果兴文教。为万世师。然此圣人之事。不可以常品论之。若以常品观之。予少时怯乘马。马有骎骎其足者。面苍然无生色。甚战也。至今尚尔畏骑骏足。凡奉使乘传。必择驽者而后驭之。又生二岁时。常喜执书册。以手指点其字而若将读之。父母曰。此儿当业文者也。今果以进士出身。备小儒之数。由此观之。君实之击瓮。天性也。其安国家济苍生。固亦受之天者。非熟习而为之者审矣。何谓儿时事不足为验耶。非特此也。凡善恶勇怯。仁与不仁。孝与不孝。皆于儿时。可略见也。何独司马也耶。

书韩愈论云龙杂说后 编辑

愈之说曰。龙嘘气成云。云亦灵怪矣。龙之使能为灵也。若龙之灵。非云之所使灵也。然龙不乘云。无以神其灵。异乎。其所凭依。乃所自为也。韩之说如此。予谓之曰。非独龙也。人亦犹尔。言龙而不及人。何也。详味韩之意。以龙而喩人。喩人而不及人。欲令意有所蓄而不直泄也。夫粲乎文章。郁乎词气。皆人之所自吐也。绚焉为锦绣罗縠。峭焉为高峯绝岸。舒也卷也彤也青也。皆类云之纷纭翕霍千状万态也。则可谓灵怪矣。其灵也。乃人之所自为。而非文章才艺之能灵人也。然人不凭文章才艺。亦无以神其灵也。且乖龙不能兴云。唯神龙然后兴之。则非云之灵其龙审矣。然龙不乘云。无以神其灵。庸人不能吐文章词气。唯奇人然后吐之。则文章之不能灵人亦审矣。然人不凭文章。亦无以神其灵。则神龙与诗人之变化一也。请以此泄韩之微也。

屈原不宜死论 编辑

古有杀身以成仁。若比干者是已。有杀身以成节者。若伯夷叔齐是已。比干当纣时。其恶不可不谏。谏而被其诛。是死得其所而成其仁也。虎王伐纣。犹有惭德。凡在义士。不可忍视。故孤竹二子。扣马而谏。谏而不见听。耻食其粟而死。是亦死得其所而成其节也。若楚之屈原。举异于是。死不得其所。祇以显君之恶耳。夫谗说之蔽明。邪谄之害正。自古而然。非楚国君臣而已。原以方正端直之志。为王宠遇。专任国政。宜乎见同列之妒嫉也。故为上官大夫所谮。见疏于王。此固常理而不足以为恨者也。原于此时。宜度王之不寤。灭迹远遁。混于常流。庶使其王之恶。渐久而稍灭也。原不然。复欲见容于襄王。反为令尹子兰所谗。放逐江潭。作湘之累囚。至是虽欲遁去。其可得乎。是故。憔悴其容。行吟泽畔。作为离骚。多有怨旷讥刺之辞。则是亦足以显君之恶。而乃复投水而死。使天下之人。深咎其君。乃至楚俗为竞渡之曲。以慰其溺。贾谊作投水之文。以吊其冤。益使王之恶。大暴于万世矣。湘水有尽。此恶何灭。且纣之恶。久已浮于天下。虽比干不死。未免为独夫而取刺于万世矣。虎王举大义忘小嫌。卒王天下。功业施于万世矣。则其德不以二子之死大损也。况二子非虎王之臣也。乃纣之臣。谏伐其君而死。以成其节也。何与于虎王哉。若怀王则听谗疏贤而已。当时此事。无国无之。原若不死。则王之恶。想不至大甚。吾故曰。原死非其所。以显其君之恶耳。予之此论。乃所以雪原之冤。而益贬其君之恶。庶以讽后之信谗斥贤耳。非固讥原也。惜也其死之非其所宜也。呜戏。

论日严事 编辑

明庙。实三十七年大平之主也。终虽被废。其明智有不可形容者。臣请粗论之。时南国有浮屠日严者。自称世尊。人皆传能理人疾病。虽至盲聋风癞。无不立愈。京师闻之。皆欲迎致。上重违众志。先使内臣验其实。内臣还奏如所闻。上不得已使使迎之。敕置东城外弘法寺。其始来也。冒彩㲲巾。乘駮马。以绫扇障其面。徒众不可胜计。遮拥马首。有不得正视其颜者。京师士庶。日夜会其寺。无虑万馀人。皆唱阿弥陀佛。声闻十里。乃至公卿搢绅及其配耦。幽闺处女。其聚如林。皆以发布其前。藉日严之足。凡日严飮食之馀。沐浴之水。苟得之。虽涓滴贵如千金。无不飮服。当此之际。上若迎入大内。痛加礼敬。则一国变为胡风。以至男女杂处。淫乱必甚矣。上渐验其实。放遣江南。明庙之智如此。至圣子神孙。反正享祚。焉知不以此耶。但恨当时无一谏官如韩文部谏迎佛骨者耳。后验其事。则其僧先教人曰。万法唯心。汝若勤念佛曰我病已愈。则病随而愈矣。慎勿言疾之不愈。以是盲者妄言已视。聋者亦言已闻。所以令人易惑。是岂国之妖者欤。呜呼。几误一国矣。

论四时飨先事略言 编辑

古者人子之飨先。以血祀为贵者。是礼经之制也。礼者。圣人之所制。圣人之制礼。虽幽至于鬼神。无所不测其情而制之者也。岂可轻废哉。虽血祀之在所可重如此。子孙绝则血祀绝矣。夫然故。古之人深忌血食之不续。乃至以无后为不孝。盖亦以此。而如不用血祀。则其与无后何异哉。噫。今世之风俗。酷尚佛法。其祭先多以蔬蔌。是何法耶。若欲营佛事荐冥福。而幷祭其先。则用蔬菜可也。所谓四时之飨者。吉祭也。大礼也。当以官品之高下。或以大牢。或以小牢。礼也。若贫不能办之。则以鱼物禽鸟之类代之。燔炙以荐。则犹愈于蔬菜矣。且人死曰鬼。鬼神必于燔烧之际。乃始降神而歆其祀矣。不然。与不祭同。孔子不曰乎。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欤。况祖先于高卑。一也。国之大庙。亦用蔬菜耶。但有等衰耳。

论走笔事略言 编辑

夫唱韵走笔者。使人唱其韵而赋之。不容一瞥者也。其始也。但于朋伴间使酒时。狂无所泄。遂托于诗。以激昂其气。供一时之快笑耳。不可以为常法。亦不可于尊贵之前所为也。此法。李湛之清卿始倡之矣。予少狂。自以为彼何人予何人。而独未尔耶。往往与清卿赋焉。于是乃始之。然若予者。性本燥急。移之于走笔。又必于昏醉中乃作。故凡不虑善恶。唯以拙速为贵。非特乱书而已。皆去傍边点画。不具字体。若其时不有人随所下辄问别书于旁。则虽吾亦莽莽不复识也。其格亦于平时所著。降级倍百。然后为之。不足以章句体裁观之。实诗家之罪人也。初不意区区此戏之闻于世矣。乃反为公卿贵戚所及闻知。无不邀飮。劝令为之。则有或不得已而赋之者。然渐类倡优杂戏之伎。或观之者如堵墙。尤可笑已。方欲罢不复为。而复为今相国崔公所大咨赏。则后进之走笔者。纷纷踵出矣。但此事初若可观。后则无用。且失其诗体。若寝成风俗。乌知后世有以予为口实者耶。其醉中所作。多弃去不复记云。

论诗中微旨略言 编辑

夫诗以意为主。设意尤难。缀辞次之。意亦以气为主。由气之优劣。乃有深浅耳。然气本乎天。不可学得。故气之劣者。以雕文为工。未尝以意为先也。盖雕镂其文。丹青其句。信丽矣。然中无含蓄深厚之意。则初若可翫。至再嚼则味已穷矣。虽然。凡自先押韵。似若妨意。则改之可也。唯于和人之诗也。若有险韵。则先思韵之所安。然后措意也。至此宁且后其意耳。韵不可不安置也。句有难于对者。沈吟良久。想不能易得。则即割弃不惜。宜矣。何者。计其间傥足得全篇。而岂可以一句之故。至一篇之迟滞哉。有及时备急则窘矣。方其构思也。深入不出则陷。陷则着。着则迷。迷则有所执而不通也。惟其出入往来。左之右之。瞻前顾后。变化自在。而后无所碍而达于圆熟也。或有以后句救前句之弊。以一字助一句之安。此不可不思也。纯用清苦为体。山人之格也。全以妍丽装篇。宫掖之格也。惟能杂用清警雄豪妍丽平淡然后备矣。而人不能以一体名之也。诗有九不宜体。是予所深思而自得之者也。一篇内多用古人之名。是载鬼盈车体也。攘取古人之意。善盗犹不可。盗亦不善。是拙盗易擒体也。押强韵无根据处。是挽弩不胜体也。不揆其才。押韵过差。是飮酒过量体也。好用险字。使人易惑。是设坑导盲体也。语未顺而勉引用之。是强人从己体也。多用常语。是村父会谈体也。好犯语忌。是凌犯尊贵体也。词荒不删。是莨莠满田体也。能免此不宜体格。而后可与言诗矣。人有言诗病者。在所可喜。所言可则从之。否则在吾意耳。何必恶闻。如人君拒谏终不知其过耶。凡诗成。反复视之。略不以己之所著观之。如见他人及平生深嫉者之诗。好觅其疵失。犹不知之。然后行之也。凡所论。不独诗也。文亦几矣。况古诗者。如以美文句断押韵者佳矣。意既优闲。语亦自在。得不至局束也。然则诗与文。亦一揆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