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翁先生集/卷十一
闲居笔舌
编辑随感自警识
编辑言之巾节。若是其难哉。只在理明而心正耳。○死生可委也。心不可操也。三军可敌也。己不可克也。○嗟尔发愤矣。励志哉。噫。刚果哉。噫。○自以察我。蹜蹜无所容。○太甲困而学者也。既困矣。胡不学也。○程子曰。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必不肯一日安于所不安也。○又曰。复善而屡失。危之道也。圣人与其复而危其失。云厉无咎。屡失为危。屡复何咎。过在失而不在复也。○刘质夫曰。频复不已。遂至迷复。○只今日用工夫。养病之馀。却且收拾身心。○生乎人间二十年。惟丕作欺天逆理。愿速化。可少忘忧乎。○孔子曰。义以为干。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天地变化。气生物而有形。理赋而有心。理气之帅也。心帅气者寿。气而役心则病。治心以理气。气顺而行。病则复。勖哉。惟静克精。惟一克和。勖哉。○曾见边威如问驳杂之病。愚答曰。观我少深沈。故多如此。威如曰。我则爱亲之心少。故恐如此云。今见近思录曰。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盖威如多为习所夺。愚非但习夺之甚。为气所胜。皆志不立之罪。然习之夺。多在显处。气之夺。多在隐处。不慎乎隐。其流至于欺天罔人。不戒乎显。则必至于肆傲怠弃。轻重则有伦矣。其违道一也。皆须为大戒。以决去之渐渍之也。○既无人格。匪尔自作。其何能淑。载己于溺。其自察哉。其自克哉。○人之有心。犹木之有根。是故。木无根不能生。民无心死矣。条干枝叶。莫不有知觉。为有根也。人之百体。其腠理脉络。无不贯乎心也。故心能总百体。气之至秀也。神之会也。气者体。形者行也。神者。体气者也。无欲也主一也者。养其根也。枝叶茂矣。枝叶不可不爱。枝伐根减。是故。养其根。养其枝也。养其枝。养其根也。○心如水也。心之性善。水之性下。其流而远者。情也。汎滥。情之荡也。非其性也。流者。水也。汎滥。岂非水也。害莫甚焉。决其塞而放之。障其流而东之。复水之性也。○人心出乎气禀之性。道心原乎理赋之性。○二性一也。非二物也。〈壬戌〉
朋友见警识幷自警识
编辑去年冬。边威如因舅丈见警。今八月二十二日。李秀才天如见警。〈癸亥〉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言顾行行顾言。○李泰之书曰。愿兄涵养德性。○朴汝彬曰。闻子多言。人宜寡言。○赵有诸书曰。愿勿以所已至者自多。期必至于古人。○李泰之曰。人不可以小成为安。
天地变化。气以成形。理赋于中。理。气之帅也。心帅气者寿。气而役心则病。心定以正以御气。气顺以行病则复。勖哉。心静克精。惟一气和。勖哉。〈右治病铭〉
忽忽动哀。实非我心。天且降殛。匪其所禁。将焉祷天。罪则由身。幸其克终。庶获于神。于今始悔。战战兢兢。言铭于背。动静是膺。〈右病语壬戌〉
边威如书曰。闻兄出则必大醉而返。其无伤于大小之体乎。〈丁卯八月〉
又书曰。切愿慎酒巽言。且无留意于吟风咏月。少有暇。必看义理之书。千万切望。〈戊辰四月〉
妇翁书曰。君于酒。不能节欲。非徒伤生可畏。伤行尤大。须体念先大人遗意。惕念戒慎。先大人所望于君者不薄。君岂不知。〈丁卯二月〉
复初书曰。叔主之有此疾也。必由于不能慎摄。伏望自爱自爱。侄折臂之人。敢喩。〈庚午四月〉
妇翁书曰。毋恃己见。改过勿吝。○复初上从兄书曰。某叔今捷两科及第亦不难。但观其言论之间。未免好胜之病。气象太露。遽入风波中。恐未好也。
子曰。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程子曰。昼之所思。夜之所梦也。梦之治乱。可以自验。余梦多男女禽兽之行。是岂昼之所尝念及哉。尝自验平日未有为盗为贼之梦。盗贼之心。淫乱之行。岂人思虑有所萌者乎。而吾无盗贼之梦。而有淫乱之梦者。盖余于室房之内衽席之上。情昵常胜。而至于败度。且买婢卜妾之意。或有时不专出于事理之正者。殆是禀气之偏。不能自克也。炎炎不灭。必至燎原。涓涓不绝。终至滔天。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好色之欲。为之根柢。而淫乱之梦。为之枝叶。苟恶其梦也。诚绝其好色之念耳。余少多疾病。本禀于天者不寿。数年来。便觉元气太半消歇。如五六十非肉不饱之年。淫邪之梦。渐次除矣。惟于财利。虽梦中无苟取之心。近一两梦。有非义而取之之意萌者。岂近年穷居忧贫。谋生之念存乎中。而遂根据乎方寸。生此枝叶也耶。宜戒之。谨识。〈壬申〉
慎于言。敏于行。平生所不能。近尤有志。勉之而不得也。
余平生有酒癖。酒失甚多。近来不但不能饮。酒量减前。亦不喜饮。饮性亦已化。但俗以酒相侑。必至迷乱而后已。余于七月朔在咸昌县家兄所。县中有外家门丈妇人年八十。在公剑池。就谒之。乃许入见。遂行酒道旧故。酒三行。余起而辞。固欲出不许。强某使坐。复再三行强饮之。余固辞不得。遂泥醉而归。颠倒威仪。因病数日。余方持姊服。且是日为仁宗国忌。酩酊道上。岂不悖理之甚乎。不胜愧怀。因为诗记之。末云。从今誓鬼神。犹恐或忘此。复识之。盖是日。不是酒癖所使。只为人情所拘。亦不可拂长老之意。妇人有异丈夫。又不可经直矫拂。故遂至于此。以小德而败大礼。正是放饭流餟。而问无齿决也。〈癸酉七月。谨识。〉
东平王苍曰。为善最乐。夫孰不知善可欲。颜子以下非真积力久者。能知为善之乐者鲜矣。东平亦非凡人矣。余早受家训。中间荒废。幸今有觉。庶希前修。心体难守。众邪引之。终恐靡届。而二竖之侵。已如许矣。然治病之中。恒存敬畏。夙夜匪懈此心倘不间断。庶几乎尔则夕死而无所憾于平生而已矣。
敬以直内时。见一尘之微。皆有至理而不可遗也。一尘不得其所。辄有所不忍矣。故曰洒扫应对是其然。只看所以然如何。
余于潜冶。几杖之旷。已五年矣。离索之叹。怀仰之情。诚不自已。贫病汩没。冗故拘人。亦以义深情厚。诚在于中。不假外貌。故不屑于闲人事。遂废往来。祗今思之。是亦尊贤不诚之一事。宜招人尤。
余丁卯年。来居于此。凡七至京师。丁卯冬至兄家。翌年正月。始归自水原。道由牙山。距潜冶所寓十数里。时寡嫂以疠疫化。余观其属纩。殡才毕。故不敢就拜。是则非为私也。戊辰秋至京。归路就拜潜冶。只留一日。而己巳年至京。其去趁科期。幸中汉试。其还为读经。不遑他事。从大路。距潜冶所住五六十里。不过枉一日。不果就拜。是则为科举也。庚午春。之京趁会试。去趁科期。归趁农时。庚午秋之京。去趁科期。归棘秋收。皆不能一日遑。又不果就拜。是则幷为衣食也。辛未冬。为访兄姊当之京。为先人志文。当谒潜冶。登行欲趁寒沍前入京而归。先入京。此行当谒堂伯父。堂伯父年八十有五。在杨州。当哭监司叔父及吊孝元兄弟。孝元持丧在杨根。皆距京一日程。入京而病。迟留累日。而日已寒冻矣。病人不可久为北客。遂不果杨州,杨根之行。而径先南归。伯父闻某至京。亦欲相见。而以终不得见为恨。有书曰。从此当不得再见。翌年伯父捐世。遂为幽明之憾。归路当入潜冶。住中道闻比邻有痘疫。家有累婴儿。星火驰来。竟不果就拜。是则为儿息也。壬申年病蛰。伯姊病中思我。不得面诀。而今年正月姊逝。余病不得奔丧。至秋。始强病登行。道闻先生有疾。虱资丈亦疾病。与先生并居。甚欲驰省。而病人中路迟留或添病。终不得哭姊墓。将无以泄吾悲。欲先奔姊丧。归路就拜。病添径归。此行当赴哭从母。从母亦于春初化去。从母在南阳。路由仁川。路距其住一息。亦以病不果就哭。又不得就拜先生。是则为身病也。夫为科举为衣食为身病。人心之私也。尊师。道心之公也。中庸九经。尊贤在亲亲之前。贤与师。所以学为人也。故其义重。奔走汩没于人欲之私。而数年不遑一拜师。诚不重其义也。欲人不我尤得乎。玉帛非礼也。而无玉帛以将之。则敬不行矣。锺鼓非乐也。而无锺鼓以宣之。则和不达矣。故礼有敬而无玉帛不可也。乐有和而无锺鼓不可也。弟子之于师也。无其诚而惟为往来之烦则固伪也。有其诚而苟无有以著其诚则亦不可也。人不见其诚。则虽欲其无尤。得乎。余驽每事困而后觉。今因朋友之尤我而觉其理。因记之以备遗忘。
余闻诸姜丈曰。太极。理也。理无形。理无形者。安可图。图则或方或圆。便属形矣。老子曰。无形者。形之君也。理则无形而有形之主也。
余闻诸姜丈曰。太极图中。万物化生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皆与太极同。何也。答曰。明万物化生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便是太极也。愚心有契。愚意太极图中。太极为空圈。便是图理之无形也。其下阳动阴静。乃是太极圈中图阴阳也。盖阴阳。便是太极范围中物也。阳白而空。便是阳之为神而无形也。阴黑而塞。便是阴之为形而形则塞也。太极之圈。空白无物。是象无形。岂属方圆之形哉。
柳渊传曰。惜渊不见蔡于白氏。而径先缚囚于官。愚意不然。渊既知蔡之非兄。则欲推问于官。固所宜然也。见之于白。是诚何义。白若证蔡为游。则渊将兄事之耶。愚谓渊当至京初见之时。即审其伪。则宜如讷飞之叱怒。而斥逐之可也。何乃同行至大丘乎。此可惜也。鳌城之意。盖谓见之于白。而白斥其伪。则渊自无枉死之冤。白证为游。则罪归于白。而渊则免矣。夫渊认蔡为游。则当曰游。审蔡之伪。则当曰伪。是乃正大之情也。心知其伪。而乃取决于白氏。曰真曰伪。罪自归于白。而己则免。自为计则得矣。顾于义安乎。尝见凡人每事。惟欲为自免之计。方大妃逊居西宫之日。在位者当以死谏。不可谏则去之可也。不可去则死之可也。当庭请之时。欲言则死可畏。欲从则义可畏。于是苟生两免之计。大臣之言者。但微示己见。亦不奋死敢言。幸免于死。亦幸免君子之讥。或曲为规避。庭请既止。大妃既逊。复入于朝。其自为计则得矣。恐非事君以忠。以道事君之义也。老子曰。为恶无近刑。为善无近名。是欲为善为恶。皆不至于极也。世上有一般人。为善不求至善。苟免讥而已。为恶不敢大肆。幸保名而已者。是其用心。诚是小人之阶梯也。岂鳌城惜渊之意。或出于俗论也耶。抑辨兄真伪。不是小事。而渊遽信己见。不与白氏审核。鳌城疑其不慎重其事。而惜其独断也耶。
宋明甫曰。气质交运。气固运也。质亦运耶。愚意气亦运质亦运也。气质相磨。而天地变化。气之运。天之变也。质之运。地之化也。
宋英甫曰。以其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木火土金水。以其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水火木金土也。未有土之前。木之质安所寄。未有木之前。火安所生乎。是盖天地二仪既立。则土已有质矣。愚意两仪。阴阳也。天地。两仪中一物也。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两仪对待。而及其成形。则万物各成。两个天地者。两仪中成形之大者耳。故后人遂谓天地为两仪。犹干拟之于天也。两仪既分。则阳之轻清者。日腾于上而为天矣。阴之重浊者。日凝于下而为地矣。阳之轻清者变于阴。而水之质兆矣。阴之重浊者化于阳。而火之质兆矣。水火。质之始兆。而气之最先者也。阴之合于阳。而木之条达之质兆矣。阳之运于阴。而金之坚硬之质兆矣。木金。质之次而气之中也。润燥畅凝。亦合运化。而土之融结之质兆矣。五者之质既兆。阴阳之变化。运而不已。五者之质。次次而成形矣。五质之成形。而地之道亦备矣。如鸟之羽毛。木之质也。肌肉土之质也。鸟抱卵未成而败者。见其肌肉未成而翎羽之质已形。土未成而有木之质。一理也。
余姊婿沈正郞。问诸沙溪金先生曰。朴持平谓大院君若在世。主上当让位。此不然。主上天与人归而得之。岂宜让位。姊婿为余诵之。愚意未安。官天下之时。不必世及。今以世及。而天与人归于主上。夫天之所以与。人之所以归于主上者。世及之义也。苟非世及。则主上固不当让位于大院君。诚是世及。而大院在世。则主上遽先即位。其于天伦。岂非未安。弟不可以先于兄。故叔齐曰。天伦也。让伯夷。况子可以先于父乎。蒯聩得罪出奔。卫人立其子辄。辄即位。蒯聩得罪于父。固不当立。而国人归辄。是辄当立而不当让也。然胡传以为辄当国人立之时。辞于国人曰。若以父为不当立。则子亦不当有其位也。若以我为当立。则卫国是父之有也。而辞之则父子之伦得矣。由是观之。苟大院在世。而主上以天与人归而先之。则得无近于乱乎。高丽之末。以天子之命。父子递立。遂至于争乱。以亡其国。得无类乎。
郑仁弘少时。以心易亡。常执刀向鼻。闻诸妇翁曰。圣贤工夫。岂宜急迫如是。愚意不徒急迫。是亦亡也。心操则亡。惟敬则心自存耳。苟以刀向鼻。以此执心。则其心是畏刃不敢动。其心常在刃上。是亦亡耳。老子之言无形。是以无为主。而谓有之上。有无而生有也。是有无形者特在有形之前。以生有形。为无形之主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易有太极。是言一阴一阳之为理也。曷尝有无形之物。在有形之外。为有形之主哉。老子以为天地阴阳之外。别有无形之物。先天地而已生。后天地而不死。故后人之为老子者。乃欲为不死之术。独立无极之域。先后天地而长存。误矣。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人之诵之者。将谓有所谓无极之太极者。无方所无形体。而常独立阴阳之外。动而生阳置一边。静而生阴置一边。或使之两相循环而流行焉。或使之两相各立而对待焉。万物各具一太极。人之诵之者。将谓太极中一点。赋在甲物之中。为甲物太极。又一点赋在乙物之中。为乙物太极。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人之诵之者。将谓太极不赋于物。曰蜂蚁有君臣之义。则将谓理中义一点。赋在蜂蚁心中。曰虎狼有父子之恩。则将谓理中仁一点。赋在虎狼心中。知者闻之。宜发一笑也。
辛未秋。黄海道大雹。适有村甿解文字堪为劝农书员者。书员。州县所差任。以庶人为之。书能记姓名解军簿田案则为之。风雷雨雹卒至。昼晦不辨天地。会其屋坏见压。意谓天地消融翻覆。乃曰。吾适当天地变革之际。而吾幸不死。后天地开辟。人物始生洪荒之时。作书契。吾之事也。教人火食。吾亦为之。教人佃渔。吾亦为之。教民稼穑。吾亦为之。谁当制礼作乐者乎。已而开霁。在压下自谓天地已翻尽。方当子开之交。邻人见其屋舍颠仆。争来赴救。氓闻人语之喧。怪讶曰。天未开地未辟。而奈何遽生人若是之多乎。岂是鬼魅耶。恍惚未了。邻人撤坏壁扶出之。则依旧前天地尚未翻也。余闻而笑之曰。吾辈管见论理。使知者闻之。得无笑吾如吾之笑此氓耶。
有徐起。公州人。其出微。读古书为学。以圣贤为师。立晦庵祠。每早焚香致敬。教诲学者。乡人皆尊事之。居孤青山下。故称为孤青先生。后州人因其祠为书院享晦庵。左右为进修,践履两斋。皆仍其制云。又立小祠于祠侧以享之。
东人称公卿大夫之后曰士族。匹庶之后曰常人。奴隶之属。谓之贱人。而常人贱人。通称常人若下人。尝观士族善人多。常人善者小。故谚曰。士族亦有不肖。常人亦有贤者。士族亦愚。常人亦智。正如曰人亦不肖。物亦智也。妇翁故曰。士族常人之异禀。比如人物之异禀。此语诚然。盖其先始受气于天者。清浊之禀不同。有如五谷之异种。而其后气脉相承也。然亦由于教与习也。常人习为常人。士族习为士族。安得不异也。如徐起独脱于习。不由教而自得。士族之所不及。殆是异禀。不系于世类也。虽有聪明刚毅之才。不为则亦安能至哉。终于不肖而已。以士族之气禀。行不若而与常人无异者。宜知自反也。徐起为人可尚。而乡人不能传其言行。后人无由得其气象。惜哉。或人居侧诵一绝曰。外人云此是先生少时作。信否。答曰。吾已忘之。因吟咏良久曰。吾少时犹解文字如此乎。复有或者曰。吾闻此非先生诗。乃某人之作也。起应声曰。信夫蠹矢。吾固谓吾安敢至此也。〈朴浩然丈云〉
赵浦渚曰。今日之礼。以事理推之。诚如沙溪之言。当降为伯叔。但无证据。无征不信。苟非大贤。而遽革父子之名。恐人不取信也。然或欲全无降杀。则似甚未安。〈今日之礼。谓追崇之论。〉
父子祖孙之伦不可乱。而事亲之礼。不可以君而屈。潜冶之论为然。而犹曰。公子不可以入太庙。当别为祢一庙。先生之意尚如此。不可入庙者。诚是一国人心之所同然也。记曰。诸侯不得祔于天子。大夫不得祔于诸侯。不可入庙者。古礼亦当然也。
同堂则祢入祢室。都宫则祢入祢庙。祫祭则祢居祢位。天下宁有不入宗庙之祢耶。潜冶先生以为父子祖孙之伦不可乱。而以沙溪压降之论为误。朋辈间或有极斥压降之说者。愚谓父子之伦。固不可乱。而事祢之礼。固不可降。然而施诸宗庙之礼。则废父子之伦。而不奉祢于祢室。降事祢之礼。而却奉祢于别庙。是正压降之意。由是观之。压降之论。似不可斥。斥压降之论。而为压降之礼。压降者。诚是人心之所同得而不可已者也。
向在辛酉年。先人在楮岛江亭。余尝侍侧。先人曰。吾谓成陵追崇。与追崇德兴同。仁之以为不然。吾意乱嫡妾之分。二君臣之统。皆是乱大伦。仁之以成陵之事为尤不可。未晓。〈先王时。有追崇德兴之议。而不果行。〉
先人曰。为人君者。己享富贵之奉。而降其所生父母不祭。甚恐情理不忍。宗庙之外。别为一殿。殊其号以奉所生父母。祭以诸侯之礼。或不至大害于义欤。降而祭之私室。诚有所不忍。故遂至于僭惑而不能止也。〈愚意此与程朱之论小异。程子论濮王之事曰。使其子孙袭爵奉祀。朱子论光武之事曰。立伯升之子。以奉私庙。此最得之。如金嫔事。朱子尝曰。妾母容有别庙别庙奉祭似或宜当德兴别庙奉祭有乖程,朱之论。当时愚见未能及此。不得问难。竟未知如何。而但记当时先人辞气之间。固亦不敢自以为必是。而但致疑云云耳。〉
愚之所闻诸先人者。常以成陵追崇为未安。而家兄及从兄叔𬣙氏之所闻于先人者皆然。而潜冶草先人墓志。以为先人论金嫔追崇事曰。此是人子之至情。不宜深斥。而仍为推奖之语。系于其下。愚以书覆潜冶。诵所闻先人之语。潜冶答曰。岂后觉其非耶。然此乃汉以后之通礼也。世人不知制礼之本意。父贱子贵。安心自享富贵。而以礼之末节。乱父子之大经。先大人所论。实当今之药石也。救世之道。可谓得其根本。故不欲没此一条耳。尊大人居家孝亲。推之以论国事。是根本之盛大。因此益著。故必欲著之传后书也。愚窃念当时或有力斥其非者。故先人以为此是观过知仁。不必深非力斥。而潜冶遂不察先人之意。以为先人以追崇为当然乎。先人戊午疏曰。成陵之事。初不系于此也。盖寓微意也。父之妻妾。父亦不可乱。况子安得以变易哉。子可易父之妾。以为父之妻。则亦可易父之妻。以为父之妾也。汉魏以来。苟且仍循。乱伦失礼之事。何可以为救世之通礼乎。谓之观过知仁。而以为不必力排则可。谓之情理宜然而不宜攻。则恐非先人之意也。
癸酉七月戊申夜半。余梦口占一绝。又有告余以死期者曰。当以冬至化。梦觉但记绝句一半曰。万事何能有。其还总化山。盖人之精神。与天地阴阳流通。梦中所见。宜有吉凶之先兆者。余元气劣弱。重以平生不勤摄生。近来自觉元气耗尽。譬如内朽之木。枝叶虽依然。而中已坏而将折矣。知大期无几。梦所以先告之也。苟知死期已逼。及今修养真元。还复如一阳复生于阴剥之下。可以延年。是亦至日闭关之意也。日至之语。殆神之启其兆也。
余自十馀岁。闻家庭之训。早知有圣贤之学。先人既下世。遂荒废学业。怠惰放僻。浮躁颠妄。为恶无所不至。尚幸良心未泯。曾所得于先训者。虽其积恶之中。而一念未尝敢忘。故近年来。敛退静居。保养心性之意。有不容已。是犹复之为卦。一阳萌于积阴之馀也。夫众阴方炽于上。微阳才动于下。苟非奋然勇力。十分遏刘。十分字抚。无以见小往大来之吉。大终永贞之利。而一阳不复。为众阴所铄。至于消灭者几希矣。余于此善心虽萌。习性犹痼。人情拘之。物欲引之。畏人咍笑之念。谋避虚誉之意。凡所以害之者。不一而足。众恶已炽而难磨。良心方萌而遽亡。良心之既萌。而不得其养。还灭于众恶之中。正犹阳气之既复而不得其养。返遏于众阴之下也。冬至当死之梦。殆天所以启余衷也。
不识人心道心之分。则无以为精一克复之功。不知人心道心之一。则无以尽万殊一本之理。
气禀理赋之性。所指虽异。初非二性。人心道心之理。浑然一本。不是二体。○理之在人而主于身曰心。道心人心之理。皆具于心。故曰心一而已矣。毫厘有差。即为不善。故曰善恶皆天理。所谓恶者本非恶。但过与不及。便有是耳。
边威如云。心之有道心人心。犹性之有五性。愚故曰。人心道心一也。人心之理。具于道心之全体也。五性。亦浑然一理耳。若谓道心曰理。人心曰气。而比而同之于性之有五性。则似未安。道心未尝不乘乎气。人心未尝不原乎理。
四端七情。一也。同是情也。四端之爱恶。七情之爱恶。一也。但孟子专言善。故四端。指理而言。七情。兼言气。后人遂将四端七情。分属理与气。其实一也。记曰。仁者。去其贪。朱子曰。仁止是爱。事事都爱。所以贪也。言仁者爱。人也爱。我也爱。盖爱钱爱人。爱之为情。一也。汉文作露台。爱十金而止。爱钱之爱也。爱钱而公则为仁。爱钱而私则为贪。故曰。仁者。去其贪。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之意也。
向年论元宗事。赵有诸谓余曰。方叔谓当奉之宗庙。吾意当为别庙。父子之恩固重。君臣之义亦大。君臣似不可并享。潜冶以为皆是。岂有两是之理。未知如何。是有诸之意。不欲入庙也。后与边威如论之。亦曰。父子不可乱。君臣不可紊。别庙则两得焉。是威如不欲入庙也。又闻诸朴跃起。亦云然。余难之曰。今日之论。主君臣者曰君臣至严。父子之恩。有不得伸。是谓当降者也。主父子则曰。父子至重。君臣之义所不得夺。是谓不可降者也。今谓不可降而降为别庙。是何所据。正是半彼半此之语。直截分明。须如方叔。方不为岐贰之见。前乎威如。后乎跃起。皆执其论甚坚。不以余为然。余以为父子固重。君臣不可废。此说皆从沙溪意思一带来也。完城之论亦然。皆君臣之分不可乱。父子之礼不得伸也。诚欲废君臣之分。而伸父子之恩。则古今天下。宁有不入祖庙之祢乎。是可以百世以俟而不惑也。然而犹曰君臣之分。不可同庙。欲为别庙者。盖出于人心之自然而不容已。亦恻隐之心也。故闻入庙之论者。人人皆不悦。强者怒而发于言貌。弱者愠而怫于意虑。虽曰主父子者。其论则以为礼无以君屈亲。为祖降祢。论议甚峻。及其施诸宗庙之礼。则乃不敢伸父子之恩。遂为义起而欲立无古之别庙。盖亦人心之同然也。但降为伯叔。则人所创闻。而沙溪引为人后以证之。则此与为人后不同。故人不信之。中庸曰。虽善。无征不信。民不从。今欲人之信而从之。岂不难哉。为人后者降其父。世所通行。而欲称濮王伯叔父。则韩魏公,欧阳子之贤。犹以为怪。苟非程子之论。则是非当无时可定矣。称所生为伯叔之礼。凡人闻之者。常以为异事。盖曰丧葬之制如伯叔父耳。宁有呼之为伯叔父之理乎。虽引程子之言以喩之。口然而心未信者多矣。且庄,僖为祖祢。胡氏引三传证之。人犹曰不然。况无先儒之言。而欲称为伯叔。谁则信之。宣帝时议者以为礼为祖后者降其父不得祭者。尊祖之义也。未知何据。岂谓凡为人后者。降其父之礼。而曰为祖后者。盖古者支子不立后。而必宗子无后。支子以其子后之。则为人后者。盖为其先祖之绝嗣。故曰为祖后。恐非父卒为祖后之事也。为祖后与为人后。诚为不同。礼经但有为人后服斩。无为祖后服斩之文。若谓为人后服斩。则为祖后服斩。亦在其中则可。遂谓为祖后亦为人后则恐不可。然今日之事。律以士大夫家父卒为祖后之礼。而先生则又引程子旁支达干之语以实之。愚窃恐甚非当今情理事宜之当然。惟念赵浦渚所谓事理不可不降。称谓伯叔。无征不信。不可行者诚然。而既以降为伯叔。为无征不可行。则将用不可降之论矣。既曰不可降。则惟方叔之言。为一路直截。其馀皆为疑辞而支离矣。然为之三年。人情尚能安之。为之别庙。亦能安之。至于追崇入庙。则拂于人情而不可安矣。故尝验之闾巷间。有丧三年之论。及为别庙之说。则闻之者不甚骇。虽逐时峻论者。其中心不能甚非之。张新丰三年丧。可以东可以西之说。亦言此也耶。有追崇入庙之语。则众人不知两家论议颠末者。自不觉其奋然而骇矣。虽曰不可降者。终始以为当入庙者。在野惟方叔。在朝惟延平。馀皆嗫嚅疑难。先生亦惟两是方叔,有诸。是以愚尝不敢信不可降之为定论也。
古者人淳俗朴。谓大为皇。故君为皇。称考为皇考。唐宋犹然。今始回避皇字。疏广,疏受。叔父及侄也。史称疏广受父子。称老者曰父。父是尊呼之辞。故称其父。亦以称老者。犹大人。尊大之称。而亦呼父为大人也。文帝呼冯唐曰。父家安在。以唐老故呼父。犹东言大曰汗。父曰阿比。故呼大父曰汗阿比。呼老者。亦谓汗阿比也。凡人老者。犹呼父。所生父。未必不谓父也。叔父。犹称父。况所生父乎。故欧阳不信伯叔父之称耳。程子推其事理当然。极其别嫌。明微之至精。俾后世则耳。古人未必然也。盖降其所生。礼如伯叔父。则称谓亦当如之。然今人为人后者。未必称本生父为伯叔父。而俗不以为非。祭元宗。不于宗庙。而于别庙。事之之礼固将降矣。如古者未必称所生父为伯叔。而礼如伯叔者一理也。而不自觉耳。
庭草一般生意。惟敬以直内时真知其味。真知其味则自然乐矣。程子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同一活泼泼地。庭草柳风梧月。皆浴沂意思。此时胸中。皆须活泼泼地。活泼泼地。生意流动充溢之意。此乐只自小心翼翼。事皆合义中自然生来。不容作为引惹安排。一毫强生意思。便是助长。故曰是集义所生也。学者当以敬义耳。馀无事也。先有意求知此乐。必至助长矣。〈以上。癸酉年以前。〉
余为此者。为讲习明善之地耳。盖念浅见妄言。有害乎艮辅蓄德之实。而或归于涂听道说之弃。且恐近于著述。有犯分僭逾之咎。故遂绝意不敢更为也。今适省阅。虽其文辞鄙拙。且所言未必中理。而要以为自省之益。则未为无助也。〈庚寅三月〉
即诵恶称人之恶。乐道人之善。深觉有味。而恨未能躬行心得之。〈丙午十二月十六日夜半。〉
三友三乐之损益。岂不欲铭念。而悠悠度此生。最是节礼禀性所昧平生不能敬性乐佚游喜宴乐为我痼疾所根柢。德行日丧。贤友日远。下达而不自拔矣。恶称人之恶。恶念渐化。乐道人之善。善心渐殖。怜我故友。九原靡及。惟有感慨系怀尔。顾我即兹心胸。守而勿失。庶冀三益。不我遐弃。诲汝谆谆。得免大戾耶。〈同夜同时。〉
乐道人之善。恶称人之恶。庶乎物我俱遂。善恶俱化。有慰天地父母之心欤。〈十七日晓。〉
讪上上。不必君亲。凡在我上。皆是也。凡人之恶。且恶称之。况上可讪乎。程子曰。不非其大夫。此意思最好。此义间之夙矣。实未真知。今觉其不可忽。尚其实践哉惧惧。〈同日时。〉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注。狂者。志愿太高。肆谓不拘小节。荡则逾大闲矣。矜者。持守太严。廉谓棱角峭厉。忿则至于争矣。愚者。暗昧不明。直谓径行自遂。诈则挟私妄作矣。余自知非志愿太高。而狂率已甚。每患肆而惧流于荡。老而不能悛矣。矜廉之疾。生不能望也。胥诲辨明之际。必至忿戾。外悖言行。内败心性。到今犹然。惟愚之疾。固知余暗劣不明。惟有径情直行而已。犹自谓诈伪之心未有也。今思挟私妄作谓诈。则妄作固愚者之失。而犹或可谓古之疾也。虽出于纯一无伪之心。若或一毫私杂错焉。则亦谓之诈也欤。切宜铭慎。今鸡鸣无寐。适诵而觉之。故谨记。〈丁未二月廿七日将午。〉
论心图
编辑天地造化。阴静为形。阳动为神。形生神知。理宰为性。由是能虚灵知觉。张子曰。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感物而动。有喜怒忧惧爱恶欲之情。周子所谓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也。善恶者。阴阳之谓也。朱子曰。善恶者。男女之分也。